1) Hushi s Principle about University
胡适之大学理念
2) A Probe into the Idea of University
大学理念之探讨
3) On Running Universiti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论经营大学之理念
4) ideas of university
大学理念
1.
Explorations of Cai Yuan-pei s and Mei Yi-qi s ideas of university;
蔡元培、梅贻琦之大学理念探要
2.
This article first studies in detail the evolution of ideas of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ideas of university.
在对大学理念的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以历史的视角考察了大学理念演进历程。
3.
The ideas of university have been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all the time since the beginning.
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大学理念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
5) idea of university
大学理念
1.
The idea of university and its laboratory s building;
大学理念与大学实验室建设
2.
Call Hutchins' Idea of University to a Modest Regression
召唤赫钦斯大学理念的适度回归
3.
University as existence community for truth——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n Jaspers' idea of university
大学:求真的生存共同体——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之哲学解读
6) the idea of university
大学理念
1.
The higher education valuation and the idea of university were carded in 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by J.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对高等教育价值观及大学理念 ,在历史上的发展脉络 ,从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角度进行了疏理 ,分别论述了两种价值观的观点、代表人物、作品及思想流派的消长、对立冲突、协调统一 ,对于 2 1世纪我们在高等教育价值观上的选择具有指导意
2.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definition of the idea of university,the thesis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values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campus.
论文从"大学理念"的基本规定分析着手,强调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
3.
First, this paper looks back the statements on the idea of university of academic cycle; Second, it summarizes the essence, target position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ies.
本文首先回顾了学界关于大学理念的论述;其次,对于当今大学的本质属性、目标定位及其发展方向给予了概括。
补充资料:胡适
Hu Shi
胡适
代诗人、文史学家、“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初名嗣糜,学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其父为清末地方官吏,其母系农村妇女。
1895年春,胡适在家乡由族人开设的学堂就读,习四书五经。9岁起,阅读《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小说。思想上则深受其父服膺的程朱理学的影响。
1904年春去上海,先后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就读,学习了英语和西方自然科学,接触了严复译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梁启超《新民说》诸文也给了他很大启发。他在中国公学求学时,曾参加以“对于社会,竞与改良;对于个人,争自濯磨”为目的的竞业学会,并一度任白话文会刊《竞业旬报》主编,在该刊发表过一些白话文字。这一时期,他对旧体诗发生浓厚兴趣,因而放弃自然科学,走上文学、史学的路。
1910年往北京考取庚子赔款第 2期官费生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习政治、经济,兼治文学、哲学。1914年获文学士学位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就学于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胡适后来忆述:“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1917年以论文《先秦名学史》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夏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后又任英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同年,与江冬秀结婚。其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延聘了一批从日本、欧美留学回来的新派知识分子任教。他们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胡适是这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1917年 2月,他尚在美国时,即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他回国前写成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稍后,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又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古人已造古人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1918年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复把所谓“八不主义”总为四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他强调,他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他认为,“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这些言论,反复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的主旨,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都起了重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也是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
在“五四”文学革命前后,胡适还陆续发表《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文。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等名家的部分作品,为新文学提供借鉴;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早在1917年 2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就发表了他的几首白话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