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孙中山与护国运动
1)  Sun Zhongshan and the Movement for Nation Protection
孙中山与护国运动
2)  Defending Country Movement in Wenshan
护国运动在文山
3)  Sun Zhongshan and Huanghuagang
孙中山与黄花岗
4)  Sun Zhongshan and Poem
孙中山先生与诗
5)  Sun Yat-sen and Buddhism
孙中山与佛教
6)  Sun Yat-sen and Opera
孙中山与戏曲
补充资料:护国
【护国】
  公元1915年,袁世凯伪造民意,准备称帝,改“民国”为“洪宪”,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起倒袁运动,称为“护国运动”,所谓“护国”,就是护持或保卫民国。此“护国”一词,来源于佛教。公元四世纪,从西域来华的鸠摩罗什(Kumarajiva)翻译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二卷,唐·不空(Amoghavajra)三藏重译此经。史称前者为旧本,后者为新本。经的内容大意是说佛在世时,印度有十六国。所谓“仁王”,指十六国国王。为了使这些国王各护其国,平安稳定,故佛为他们说此经。传说受持讲说此经,即可“七难(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灾火难、雨水难、恶风难、亢阳难、恶贼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丰乐。”故自古以来,称此经为护国三经之一。佛教徒以宗教形式表示爱国之心,常常举行护国息灾法会。在法会期间,就是念诵这本经。又佛教寺院中,一般有四天王(护国、增长、广目、多闻),传说此四天王居须弥山腰四方,护持四方的天下,故称护世,又名护国。唐·袁稹《大云寺二十韵》诗有“现身千佛国,护世四王军”句。此外,佛经中还有护国尊者,护国菩萨等。(无名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