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李存葆的绿色情怀
1)  Li Cunbao s Preference for Greenness
李存葆的绿色情怀
2)  "Cultural prose"
绿色情怀
3)  Li Cunbao
李存葆
1.
A Thesis On the Themes of Li Cunbao s Cultural Prose;
文心共戎装一色——李存葆“文化大散文”的绿色主题
2.
Li Cunbao, one of the key contemporary prose writers, is sensitive to the styles and also explores many aspects of the prose style.
当代“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李存葆是个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对散文文体作了多方面的探索。
4)  LI He s Fellings of Youth
李贺的少年情怀
5)  On LI Bai s Humanistic Feelings
论李白的人文情怀
6)  greenness concern
绿色关怀
1.
Here Jewett shows evidently her concern about ecology and her greenness concer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作品既赞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又委婉地谴责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残杀动物、破坏自然的乖舛行为,从而彰显出朱厄特的生态忧患意识及其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绿色关怀。
补充资料:李存葆

姓 名: 李存葆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46

民 族: 汉族

山东五莲人。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64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新闻干事,济南军区文工团编导,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及全国委员会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1986年曾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率团出访日本,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散文《云自舒卷风自狂》等。

其小说译有英、美、法、日、俄等国外文版本。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与王光明合作)分别获中国潮和全国报告文学奖,散文《我为捕虎者说》获第一届韩愈杯一等奖、全军八一新作奖一等奖,散文《鲸殇》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大河遗梦》获第二届韩愈杯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第五届电影金鸡奖及最佳编剧奖、《百年老屋》(均已拍摄发行)获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大河遗梦》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1983年,全国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揭晓,济南部队前卫歌舞团创作员李存葆以绝对优势当选。随后,荣誉和桂冠又接踵而至。中国作协理事、中国影协会员、全国六届青联委员、山东省六届人大代表、 《山东文学》首席顾问、 《中学生作文》、 《语文报》等7家全国性报刊的顾问。1986年夏天,赴美参加中美作家第三次对话会议……

人们在推崇这位过去名不见经传而今陡然享誉海内外的部队作家的同时,很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李存葆其人其事,当然也包括他的创作情况。

1946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八),李存葆出生于山东省莒北县淮河区(现为五莲县于里镇)东淮河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存葆五周岁进本村小学念书,童心正浓,难免顽皮。但他百练不厌,有一个字写不好也不放过。 于是,小小年纪居然练出了一手“好字”。后来上中学时,老师用其所长,让他担任了板报员。1959年7月,年仅11岁的存葆考入管帅中学。此时的存葆已不满足单纯地练字,而是广泛地涉猎各类书籍,常常把在课外读物上学到的写作手法和词汇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因此,他的语文成绩之优秀常使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他编出的黑板报也常常因为词汇丰富、文采生动而受到老师、同学们的啧啧称赞。

三年的初中生活,正赶上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初中毕业后,家庭已无力支撑他再读高中,所以14岁的李存葆不得不下学务农。他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锄地、割麦、晒瓜干、推车、挑担、打石头,样样都干。在温饱难求的情况下,从事重体力劳动,对于年纪轻轻、求学似渴的存葆来说,遗憾当然是很多的。然而,弥补他遗憾的方面也很多,那便是练体力、找书读、听老农讲故事……

生于战乱、长于新旧交替时期的 李存葆,就这样在和父老乡亲们一起同困难的搏斗中,在粗茶淡饭和人生知识的双重营养下,度过了他的童年。他过早地介入了社会,熟悉了生活,也及早地从政治上、知识上成熟起来,为他以后的创作储备了第一座素材仓库。

李存葆参军后,历任战士、班长、排长。繁忙的训练之余,他还想“舞文弄墨”。他先是悄悄地在小本本上写诗继而公开向战友们请教,并“故伎重演”,大胆地把自己的诗作“发表”在营区的黑板报上。在战友的鼓励下,他将诗作寄到报社去碰“运气”,居然被报社采用发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