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yron in China
拜伦在中国
2) Byron
[英]['baiərən] [美]['baɪrən]
拜伦
1.
Byron s View of Death——Devi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radition;
传统的悖离与超越:拜伦死亡观探究
2.
On Byron s influence on the works and thoughts of Luxun and Xu zhimo;
从鲁迅和徐志摩看五四新文学中拜伦的影子
3) London is in England.
伦敦在英国。
4) Chinese ethics
中国伦理
1.
In the 21st century,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thics must be compatible with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which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but also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hinese ethics.
21世纪中国伦理的建构必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是中国伦理走向的必由之路。
5) China s Worship of Saints
中国的圣人崇拜
补充资料:拜伦
拜伦(1788~1824) Byron,George Gordon 英国诗人。1788年1月22日生于伦敦一个破落贵族家庭,1824年4月19日卒于希腊的米索隆吉。3岁时父亲因逃避债务客死法国。10岁那年,继承刚去世的伯父的爵位,成为第六世拜伦勋爵。曾相继在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就读,成年后为上议院的议员。
诗歌创作 拜伦在学生时代开始写诗。1807 年出版的诗集《闲散的时刻》遭到当时声望很高的《爱丁堡评论》的攻击,使他异常敏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他以《英国诗人与英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进行回击;这是一首英雄双行体讽刺长诗,诗中对包括司各特、柯尔律治和华兹华斯等人在内的许多诗人都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毫无顾忌的挖苦嘲笑,引起不小的轰动。在取得上议院议员的资格后,拜伦与友人约翰·霍布豪斯到西班牙、希腊等国进行了历时两年的漫游。1812年发表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前两章。长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四方的流浪者恰尔德·哈罗德的形象,他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把自己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却始终摆脱不掉忧郁的情绪和孤独厌世的人生观,在很多方面都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出身高贵、智力超人、感受敏锐、富有教养、举止优雅。这首长诗轰动了当时英国文坛。1812至 1816年间,他又相继写出叙事诗《异教徒》(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1813)、《海盗》、《拉腊》、《柯林斯之围》等,并创作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三章。完成于1817年初的哲理诗剧《曼弗雷德》以更深刻的内容和更高的境界体现了拜伦式英雄的内涵。1818年在写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四章后,开始创作叙事长诗《唐璜》,到1823年去世前一年为止,共完成了16章又14节,计一万六千行。诗人利用早在欧洲流行的关于唐璜的传说,加以改造,把主人公从一个纨礌子弟变成善良的热血青年,让他在一场婚姻纠纷之后离开西班牙东游到希腊一小岛,经历一段牧歌式的爱情、被卖入土耳其宫廷为奴、逃跑后因战功成为俄国女皇的宠臣、最后奉命从彼得堡出使英国。长诗通过主人公奇特、复杂的经历,广泛描述欧洲社会生活,抨击虚伪、残暴、专制,歌颂纯真的爱情、正义的勇敢以及为自由而斗争的英雄气概。长诗的构成,故事中有故事,叙事又写景,还夹杂诗人的议论、感叹、反思,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十分丰富精采,代表了19世纪英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在1820~1824年期间,拜伦还创作了一系列戏剧作品,如《该隐》、《马里诺·法列里》、《萨尔达纳帕勒斯》、《法斯卡里父子》、《维尔纳》等。它们与他的诗歌一样,以忧郁的感情和神秘的基调受到读者的欢迎。 1816年4月他前往瑞士,在那里结识了雪莱。后来他又到了意大利,积极参与了烧炭党人反对奥地利侵略者的斗争。1823年7月,为支援希腊的民族独立战争,拜伦率领着自己组织的远征军亲赴战场,于翌年在希腊病逝。 影响 拜伦的作品、他笔下的拜伦式英雄以及他本人的传奇般的个性对一代又一代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拜伦的时代,人们注重的是他的创作中浪漫的一面,如《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前两章和他的戏剧作品;现代人关注的则是拜伦的另一面,评论家们赞赏他对蒲柏的古典主义的继承,强调他的那些讽刺性作品和他对虚假的感情、伪善的社会道德的蔑视。因此,现代人看到的是一个明朗、庄严的拜伦,他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三和第四章、讽刺诗《审判的幻景》,尤其是《唐璜》更受现代人的青睐。 在中国,苏曼殊、马君武、胡适等于20世纪初曾翻译过拜伦的作品。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曾高度评价拜伦的创作。他的许多名作,都有中文译本,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