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日本海流, 黑潮
1)  the Japan Current [stream
日本海流, 黑潮
2)  Kuroshio [英][ku'rəuʃi:əu]  [美][kʊ'roʃi,o]
东海黑潮
1.
The study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East of Ruykyu submarne ridge and the transport of Kuroshio in East China Sea;
琉球群岛以东的西边界流与东海黑潮流量时空特征的研究
2.
Numerical Analysis of Kuroshio Chaos;
东海黑潮混沌特征的数值分析
3.
Using semidifferential stripp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pre-equibrium complex-ometric titration, the apparent copper complexing capacity (AXuCC) of seawater and the conditional formation constant (Kc) of copper-natural organic ligand of 65 seawater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Kuroshio area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1989 were determined.
用半微分极谱溶出技术与预平衡络合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海黑潮海域1989年三个航次65个海水样品的表观铜络合容量(ACuCC)及条件形成常数(K_c)进行了测定。
3)  Kuroshio in the East China Sea
东海黑潮
1.
Diagnosis of the Kuroshio in the East China Sea along the PN-line with Geostrophic Empirical Mode Method;
PN断面东海黑潮的地转经验模态分析
2.
Kuroshio in the East China Sea is studied 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East China Sea circulation.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东海黑潮。
4)  Sea temperature in the Kuroshio region
黑潮海温
5)  Kuroshio volume transport
黑潮流量
6)  Kuroshio loop
黑潮流套
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 long time series of Sea Surface Height, which is an ouput from the high resolution Parallel Ocean Climate Model, a permanent Kuroshio loop is inferred in the Luzon Strait, taking the shape as a tongue in the SSH distribution.
根据对高分辨率的并行海洋气候模式输出的较长时间序列的海面高度(SSH)场的分析,推断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区常年存在吕宋海峡黑潮流套,该流套出现于吕宋海峡的中部和北部,表现为一个舌状的SSH的高值中心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向西扩展到南海北部,大致到达110°E的位置,但其位置、形状、强度等表现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时间尺度变化的特征。
补充资料:黑潮
黑潮
Kuroshio Current

   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黑潮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深邃,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潮即水流,因其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因而得名。
   黑潮是由太平洋北赤道流在菲律宾群岛以东向北流动的一个分支延续而来。其源地位于中国台湾省东南和巴士海峡以东海域。它沿台湾东岸北上,通过苏澳和与那国岛之间的水道流入东海。主轴指向东北,在陆架外缘和陆坡之间流动。当它在奄美诸岛西北分出对马暖流分支后,转向东流通过吐噶喇海峡北部流出东海,进入日本以南的太平洋海域;再沿日本诸岛沿岸流向东北,在本州铫子附近离开陆坡向东流去,成为黑潮续流。约至东经165° 处再延伸为北太平洋流。狭义的黑潮系指自台湾东南海域至铫子一段紧沿陆坡流动的高速带状水流广义的黑潮流系则包括黑潮续流。
   吕宋岛以东,北向最大流速约80~100厘米/秒。在巴士海峡和台湾岛南端及东岸最大流速约150厘米/秒或以上。台湾以东,黑潮流幅约125~170千米,向北流幅逐渐变窄;离岸距离为60~100千米。流轴上最大流速平均约为95厘米/秒。流量( 相对于800分巴面 )的年际变化很大,在(19~42)×1063/秒之间。东海中的黑潮是黄、东海流系的主干,其影响还远及南海。
   黑潮在自西向东流动中,沿途还汇合了其他水体,到达日本以南时,流速增强,流量增大,途径变异也最复杂。熊野滩以南经向断面上的地转流速分布显示了黑潮的典型结构。表层最大流速可达 190 厘米/秒以上 ,流轴(流速>50厘米/秒)宽约125千米 ,深约 600 米 。流量约为 71×1063/秒。约在北纬35°处,黑潮离开日本海岸后分为两支,其一为续流主干,向正东流动,保持狭窄强流性质,直到东经160°附近。它在东经 150°附近又分出一支 ,为黑潮逆流几乎沿椭圆形途径向琉球群岛和台湾岛方向流动。另一支为续流分支,流向东北,直到北纬40°处又转向东流。这一分支与其西、北两侧的亲潮,形成了寒暖两流系十分显著的锋面。这里渔业资源很丰富。
   黑潮的途径和流轴位置,流幅和伸展深度,流速、流量以及热盐结构等等,都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变化周期从十几年、几年直到几小时,甚至更长和更短。其中,日本以南的黑潮,由于其途径曾多次出现周期为几年或十几年的大弯曲现象(日本学者称为大蛇形),并在远州滩外伴生大冷水团。黑潮大弯曲现象的持续性非常突出。在1934~1980年的47年间竟有25年黑潮途径发生弯曲。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