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littoral countries of the Mediterranean
地中海沿岸国家
4) Mediterranean coastal sand dune
地中海沿岸沙丘
1.
The effects of seeds size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s of plants and seed banks in a Mediterranean coastal sand dune;
地中海沿岸沙丘种子大小对植物及其种子多度的影响
5) China seashore
中国沿岸
1.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the proposal of the study on intertidal ecology in China seashore;
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及深化研究的建议
6) coastal countries
沿海国;沿岸国
补充资料:中国的近海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的近海位于北太平洋的西部边缘。东西横跨约32个经度,南北纵贯44个纬度,总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
各海区地理概况 渤、黄两海以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蓬莱角的连线为界;黄海与东海以长江口北角至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为界;对东海与南海的界线说法不一,较为公认的是以南澳岛与台湾鹅銮鼻的连线为界。(见彩图) 渤海 是中国最北的近海,亦为中国最浅的半封闭性内海,三面环陆,与辽、冀、津鲁相邻,东有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海峡的南现北两侧,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钳形扼守。渤海南北长约556公里,东西宽约236公里,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中央海盆组成,平均深度约18米。入海的主要河流有黄河、辽河、滦河和海河, 年径流总量达888亿立方米。地势由沿岸向中央和海峡倾斜,地形单调平缓。海底分布有古海岸线和古河道残迹。渤海为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 第四纪沉积物厚达300~500米,主要为陆源物质。三大海湾都分布有粉砂质粘土软泥和粘土质软泥。中部多细粉砂、粗粉砂、细砂。海峡北部为砾石、贝壳残片;海峡南部却为细粒沉积。
黄海 是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的陆架浅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南北长870公里,东西宽约556公里,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主要入海河流有淮河河系、中朝界河鸭绿江和朝鲜的大同江。主要海湾,西有胶州湾(见青岛市)、海州湾,东有朝鲜湾和江华湾。地势由北和东西两侧向中央和东南向倾斜。中央偏东有狭长低槽,自济州岛伸向渤海海峡,称为"黄海海槽",槽的东侧坡陡,西侧平缓。南黄海西部沿岸较浅,苏北沿岸多辐射状沙脊群,水深不到20米,为船只航行之险滩。东部沿岸较西部沿岸深,约20~50米。济州岛西北最深可达140米。长江口以北至济州岛,有长江浅滩,长100多公里,水深约30米。黄海北部沉积物,粗、细粒度成不规则斑块状分布;东部则粗细沙兼有,并有砾石和基岩;南黄海西部,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中间为粘土质软泥,东西两侧为细砂为粗粉砂。
东海 是中国陆架最宽的边缘海。位于上海、浙江和福建之东,中国台湾岛和日本琉球群岛之西;西北与黄海相接;东北以韩国济州岛东端至日本九州野姆崎角的连线与朝鲜海峡沟通;南经台湾海峡与南海相连。东北-西南长约1296公里,东西宽约740公里,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370米,最大水深在冲绳海槽,为2719米。入海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瓯江和浊水溪。主要海湾有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和乐清湾等。海底地形似扇形,由西北向东南作台阶式加深。台湾岛与五岛列岛连线的西北侧为陆架浅海,东南侧为陆坡和海槽深海。陆架面积占东海总面积的1/3,其上残留有古海岸线和长江古河道遗迹以及北方原始牛腭骨和猛犸象齿化石。表明东海陆架在更新世曾是大陆平原,为中国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海底沉积物呈带状分布,近岸为粉砂、粉砂质软泥和软泥;中部为广大的细砂、中砂和砾石。间或有软泥细粒沉积;冲绳海槽为粘土质软泥。东海为地震活跃区,尤以琉球群岛最为频繁,震级可高达7~8级(见中国的地震)。
南海 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位于中国最南端。东接太平洋,西南通印度洋。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入海的主要河流有中国的珠江、越南的红河、湄公河和泰国的湄南河等。主要海湾有中、越两国接壤的北部湾、泰国南部的泰国湾等。地形似菱形,从四周呈阶梯状向中部加深。可分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等地貌单元。陆架以西南部最宽,巽他陆架为世界宽阔陆架之一,宽达900多公里,底质为粉砂和粘土,并有砾石、贝壳和珊瑚。北部陆架宽约285公里,内侧为陆源沉积,外侧为沙质沉积。东、西部陆架最窄,吕宋岛以西,岛架宽仅5米。大陆坡也呈阶梯状下降(从150~3000米),其上岛屿和暗礁星罗棋布,中国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诸群岛都位于陆坡上,东、西部陆坡较陡,东部最陡(达10度),并有许多切割峡谷。大陆坡上的沉积主要为软泥和粘土软泥。被大陆坡包围的深海平原为中央盆地,水深大于3500米,其间矗立有一些水下海山。盆地东侧有吕宋海槽、巴拉望海槽和马尼拉海沟,后者最深,达5377米,长约350公里,沟底宽10公里。中央盆地的底质,主要为棕色抱球虫软泥,含有火山灰。
各海海岸类型 中国海岸线绵延曲折,大陆岸线长1.8万多公里,岛屿岸线长1.4万公里。除了无冰冻海岸外,具有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及生物海岸等多种海岸类型(见中国的海岸)。
各海主要岛屿 中国共有岛屿5500多座,仅浙江近海就达2000多座。除南海诸岛为大洋岛外,大部都为大陆岛。 其中台湾岛、 海南岛和崇明岛分别为中国第一、二、三大岛;舟山群岛为最大的群岛;南海诸岛为离中国大陆最远、分布最广的岛群。
台湾岛 中国最大岛屿。面积3.5788万平方公里,与福建省依依相望,最近处相距130余公里。附近有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 黄尾屿、赤尾屿、 彭佳屿、兰屿、绿岛、七星岩等百余座岛屿。
海南岛 中国第2大岛。面积3.22万平方公里,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海峡最窄处仅19.4公里。
崇明岛 中国第3大岛,也是中国最大沙岛。位于长江口,面积1060.5平方公里,南坍北涨的趋势甚显著。
舟山群岛 位于杭州湾以东海域,由1339座岛屿组成,总面积为1241平方公里。其中舟山岛是中国第4大岛(472平方公里),其他较大岛屿有六横岛、朱家尖、金塘岛、岱山岛、大长涂岛、大衢山和泗礁山等。
南海诸岛 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和黄岩岛等。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中国最南端的国土。
气候概况 中国近海冬夏季风交替显著,为季风气候区。中国近海大抵可分4个气候区:渤、黄海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区,东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海大部分海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纬10°以南的南海属赤道季风气候。
风 10月~翌年3月盛行偏北季风,渤海和北黄海多西北风,南黄海和东海北部多北风,南海则多东北风,风速由北往南增大;1月6级以上大风频率在20%以上,济州岛附近和台湾海峡大风频率高达40~50%。6~9月盛行夏季季风,渤、黄、东海多东南或南风,南海多南或西南风。风速由北向南增强,大风频率,渤海和北黄海不到5%,南黄海和东海为5~10%,南海为5~20%。此外,各海区还不同程度地受冷空气、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台风的影响。
10月~翌年5月,来自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冷空气常影响中国近海。冷空气过境时,常有大风,最大可达10级以上,并持续数天。冷空气强盛时就成为寒潮,渤、黄海近岸最低温在5℃以下,降温幅度达10~21℃,寒潮持续天数最短为2~3天,最长为8~10天。
气旋 7~9月为中国近海热带气旋的盛期,平均每年出现热带气旋29次,以南海最多,东海次之,渤海最少。热带气旋,渤海最频繁在7月,东海在8月,南海在9月。台风(8~11级)和强台风(大于12级)在热带气旋中所占的比例,南部海区大于北部海区。黄、东、南海台风占热带气旋的比例分别为31.5%、37.7%和59.4%,强台风的比例分别为31.9%、40%和13.5%。渤海仅7~8月有热带气旋活动,于1949~1978年间,侵入渤海的强台风2次(1972和1973年7月),台风3次,温带气旋4次。热带气旋的移动途径分向西、 向东北和在中国登陆3类,各占19%、49%和27%。 每年平均有7次在中国登陆。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无一定移动规律性,仅25%在越南登陆。
此外,春、冬季常有东海类、江淮类和黄河类温带气旋发生或过境,分别影响东海、黄海和渤海,并伴有暴雨和5~7级大风。南海及其以东的热带辐合带,也易使南海出现恶劣天气。冬季自南沙群岛经台湾、琉球群岛至济州岛一带附近海域常有大风,为大风带。南海中南部、钱塘江口至朝鲜半岛南端木浦一带、九州岛以西近海、山东半岛附近海域,尤其是成山角,常年出现阵性大风。
气温 月平均值1月最低,7月最高。1月均温,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分别为-2~1℃、-2~6℃、6~19℃和19~27℃;7月分别为23~25℃、22~25℃、25~28℃和27~29℃。南北气温差以1月为最大,相差29℃;7月最小,仅差6℃。气温年较差以渤海为最大,约27℃,南海南部最小,仅2℃。
降水 年降水量自北向南递增,渤海为500毫米,黄海西部500~700毫米,黄海东部约1000毫米,东海西部750~1000毫米,东海东部及台湾海峡1000~2000毫米,台湾东北岸近海年降水量可达3000毫米。南海年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 北部11月至翌年3月蒸发量比降水量大600毫米,5~10月降水量比蒸发量大800毫米。南部无旱期,雨量充沛,尤其在加里曼丹岛西北岸近海,可达3000毫米。
雾 中国近海是西太平洋多雾区之一。主要雾区在北部湾,粤、闽、浙沿岸直至黄、渤海,连成多雾带,雾区宽度约100~200公里,南窄北宽。朝鲜半岛西岸,江华湾至鸭绿江口也是多雾区。黄、渤海夏季多雾,东海春季多雾,南海则冬、春季多雾。台湾省的东岸及南北端、澎湖列岛附近终年少雾。
水文特征 因有黑潮流经东海,中国近海深受其影响;同时,又因入海径流较多,低盐沿岸水与外海水的混合极为剧烈。因而,中国近海的水文状况除独具其浅海特征外,主要取决于上述两流系、两水系的消长和变化。
环流系统及其特征 渤、黄、东海海与南海流系统和水文特征各有其特色。
①渤、黄、东海的环流系统。影响其水文特征的根本因素是黑潮外海水和低盐沿岸水的消长和变化。
黑潮是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西部边界流,源于中国台湾省东南和巴士海峡以东海域,海水呈深蓝色,远看似黑色,因而得名。黑潮沿台湾东岸北上,经苏澳-与那国岛之间水道流入东海,大致沿东海大陆坡内侧流动,流轴指向东北,流速为2~3节,平均流量约3500万立方米/秒。黑潮经台湾省东北时,部分高温高盐水流入闽、浙近海,称为台湾暖流。黑潮沿大陆架边缘北上,经日本以南海区流入太平洋。黑潮北上途中,其西侧有部分上层混合水,从黑潮主流分出,沿九州岛西侧北上,称为对马暖流,经朝鲜海峡流入日本海。对马暖流的另一西分支流入黄海,称为黄海暖流。它大致沿"黄海海槽"北上,平均流速约0.2节,是黄、渤海外海水的主要来源,高温高盐特性十分显著。在北上途中不断混合变性,至北黄海时,仅为暖流的"余脉"。其势虽弱,但仍西进,直达渤海西岸。然后分为两股,一股向南汇入渤海湾沿岸流;另一股冬季沿辽西近岸北上,与南下的辽东沿岸流构成反气旋式环流;夏季则从辽东沿岸北上,成为气旋式环流。
黑潮在东海的流轴位置和流向较稳定,但流速流量变化颇大,黑潮主干流速春强秋弱,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均冬强夏弱。在冲永良部岛西北的流轴处,表层平均流速为1.9节,年变幅却为2节多。年际变化,7~9年的周期颇明显。
沿岸流可分中国沿岸流和西朝鲜沿岸流。前者有渤海沿岸流、黄海沿岸流、东海沿岸流和辽南沿?读鳌2澈Q匕读髟醋曰坪尤牒>读鳎芈潮毖匕断蚨鳎募玖髟锤叮⒛扇肓晌餮匕兜牧珊泳读鳌R缘脱危ǘ镜臀拢⒑沉扛摺⑺煜卣鳌A鞒霾澈:蠹次坪Q匕读鳎厣蕉氲罕卑抖鳎乒缮浇呛螅?40~50米等深线南流。至长江口浅滩一带转向东南,与外海水相混合,其前锋可达北纬30°附近。黄海沿岸流流速一般约为10厘米/秒,在山东半岛北岸、成山角外和大沙渔场流速较大,可达30厘米/秒。
渤海沿岸流和黄海沿岸流,流向终年稳定,流速夏弱冬强。前者与进入渤海的黄海暖流余脉构成渤海气旋式弱环流,后者与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形成黄海气旋式环流。
东海沿岸流源自长江和钱塘江口的入海径流。长江入海的径流是东海沿岸低盐水的主要来源。这股沿岸流,冬季沿浙江近岸南下,可达闽中近岸;夏季流向与台湾暖流相同,在长江口外形成强盛的长江冲淡水,沿东北方 向直指韩国济州岛。当偏南风强盛时,台湾暖流有趋岸爬坡之势,致浙闽沿岸出现深层冷水上升现象。
辽南沿岸流源自鸭绿江,沿辽东半岛南岸西流。
西朝鲜沿岸流主要源自江华湾的入海径流,沿朝鲜西岸南流,可达朝鲜半岛南端。流幅一般限于30米等深线范围以内,夏季更紧贴海岸。
黄、东海表层流具有风海流性质。冬季盛行偏北风时,除黑潮和台湾暖流流域仍流向北外,其他区域表层流向均偏南;夏季盛行偏南风时,流向均偏北。
②渤、黄、东海水文特征。渤、黄、东海的水系也与上述流系有密切联系,均由外海水与沿岸水组成,仅水文特征各海区互不相同而已。
东海。冬季盐度低于30‰的沿岸水沿岸南下,盐度高于34‰的外海水从东侧北上,两者之间有明显的锋面,温盐等值线平行于岸线呈西南-东北走向。夏季,长江冲淡水浮置于浅表层,向东北方向布展,外海水紧迫沿岸水从底部楔形切入,锋面附近有强盐跃层。黑潮水域温度以表(或近表)层最高(30℃),深底层最低(4~6℃);盐度以次表层最高(35‰),中层最低(约34.2‰)。济州岛以南的中层水,夏季常见冷涡。
黄海。暖流从黄海槽北上,与近岸低盐水相对照,形成舌状高温高盐水伸向北黄海和渤海,温盐度等值线几与岸线平行。唯锋面的水平梯度比东海小得多。根据各季节的水文条件,这两种水系在黄海不同海域的混合情况也不同,因而形成三种各具特征的水团:黄海高盐水,是黄海暖流进入黄海海槽后与周围海水混合而成的。冬季具高温高盐特性;夏季上层由于层化和混合而变性,下层仍保持其冬季的温盐特性。黄海沿岸水,包括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均由入海径流与外海水混合而成,其共同特征是终年低盐(低于32‰),海水混浊,其范围夏宽冬窄,而厚度夏浅冬深。黄海中央水团,亦称黄海冷水团,位于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和底部,只显现于夏半年。主要物征是显著低温(4.6~9.3℃),是由冬季进入黄海的外海水与沿岸水混合而成,并因海面的冷却作用而下沉到深底层,冬季呈垂直均匀状态。夏半年,上层水因增温降盐而层化,下层水仍保持其低温(6~12℃)高盐(31.6~33.0‰)特性,因而形成冷水团,成为黄海夏季的重要水文特征。7~8月,冷水团达鼎盛期,9月以后,随垂直混合逐渐加深而消失。
渤海的浅海水文特征甚为典型。温度在冬季垂直均匀,水平温差仅3℃;夏季表层水温分布极凌乱,近底层,沿岸增温,中部洼地为低温水控制,致跃层显著。盐度,近岸为24~30‰的低盐水;中部为大于30‰的外海水,等值线几乎呈环形,平行于岸线分布。渤海是中国近海结冰最严重的海域。11月~翌年3月,沿岸普遍结冰。近50年来,渤海曾有3次严重冰封,其中以1969年为最严重,除海峡北半部外,几乎全被冰封。
③南海环流系统。季风发达,海流素以季风漂流著称。
盛行西南风季节,整个南海为一派东北向漂流,大部分在台湾南端汇入黑潮,小部分经台湾海峡北上。漂流流速在越南南方近岸最大,达1节以上。在南沙群岛海域出现西南向补偿流,构成南海南部的反气旋弱环流。西南风强盛时,在越南以东陆架边缘、海南岛东岸和粤东沿岸,出现上升流。盛行东北风季节,为西南漂流。来自巴士海峡及台湾海峡的海水,经南海西部流向西南。流速也在越南近岸最大,达2节以上。沿巴拉望岛近海有补偿流流向东北,使整个南海形成气旋式环流。
此外,广东沿岸外侧,有一支稳定而强劲的南海暖流流向东北。来自巴士海峡的黑潮西分支,终年沿南海大陆坡外缘流向西南。
④南海水文特征。南海水系也由沿岸水与外海水组成。前者由入海径流与外海水混合而成,盐度低于32‰。外海水又可分为表层水(22~31℃,32.5~34.5‰)、亚热带次表层水(13~24℃,34.40~35.0‰)、中层水(8~14℃,34.2~34.4‰)、 深层水(2.6~5.0℃,34.4~34.6‰)和深海盆底层水(2.36~2.44℃,34.66~34.68‰),由表及底,依次分布于各个深层。
南海水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热带深海特征。表层水温年均值,除北部沿岸外,大部为28.6℃。南海南北部水温差一般为4℃,夏季更小,仅差2℃。深层水温最低可达2.36℃,几无季节变化,深水区有较强的温跃层。
盐度与流系的分布关系极为密切。西部和北部沿岸都为小于31‰的低盐水,常出现盐跃层。自此往外,有来自巴士海峡的高盐水流向西南,盐度由北(大于34‰)往南(小于33‰)递减。而东南部有低盐水沿加里曼丹岛的西北流向东北。
渤、黄、东、南海的表层水温年较差,以渤海最大,约23~29℃,黄、东海次之,分别为16~25℃和14~25℃,南海最小,南海北部为10.8℃,南部仅1.7℃。盐度年较差,四个海区均以外海水区域为最小(渤、黄、东海约为1~2‰,南海为1~0.5‰);以河口尤为其是长江口最大,可达26‰以上,珠江口次之,为15‰。
潮汐潮流 太平洋潮波分两路传入中国近海,一路向西北和北方向传入东、黄、渤海,一路沿西南方向,经巴士海峡传入南海。
东、黄、渤海都以M2半日潮波为主,除台湾海峡带驻波性质外,东海大部海区均具前进波性质。因有山东半岛和黄海北岸的反射作用,黄海有两个反时针旋转的潮波系统,无潮点在成山角以东和海州湾外侧,致使这两海域为不正规半日潮。黄海其他区域均属正规半日潮。渤海有两个M2半日潮波系统和一个K1全日潮波系统,前者无潮点在秦皇岛外和黄河口,后者在渤海海峡,因而秦皇岛、黄河口附近为不正规全日潮,其他海域均为不正规半日潮。潮差以朝鲜半岛西岸为最大,一般地区为4~8米,仁川潮差最大可达10米;中国苏、浙、闽沿岸次之,一般为4~5米,但钱塘江口澉浦的涌潮,历史上最大潮差可达9米,其壮观景象,举世闻名。 琉球群岛、九州岛沿岸潮差较小,仅2米。渤海沿岸潮差也只1~3米。渤、黄、东海的大部地区,潮流多属正规或不正规半日潮, 最大可能?绷饕话阄?1.5~3节。 舟山群岛各水道、杭州湾、长江口和老铁山水道为中国近海的强潮流区,最大潮流可达6~7节。
南海是中国近海潮汐类型较多、潮差最小的海区。大部区域多属正规或不正规全日潮,但巴士海峡、广东沿岸、越南南半部沿岸、马来半岛南端和加里曼丹岛西北岸等地区却有局部性的不正规半日潮。潮差以粤西沿岸、北部湾、印度支那半岛南端和加里曼丹岛西北岸为较大,可达4米左右,其中北部湾北海可达7米;而南海中部、吕宋岛西岸、越南中部沿岸潮差较小,都不到2米。潮流以琼州海峡最大,达5节;北部湾和粤西近岸次之,约2节左右。其他区域均较弱。
海浪 渤、黄、东、南海的波高以南海最大,东海次之,渤、黄海较小。年均波高南海为1.5米,东海及南黄海为1.0~1.5米,渤海、北黄海和北部湾仅0.5~1.0米。年中波高以冬季最大,大浪(波高2米以上)频率都以20%以上。从济州岛经中国台湾以东海面至东沙、南沙群岛的连线为大浪带,大浪频率在40%以上,中心区可达50%。据现有记录,南海、东海的最大波高为10米多,南黄海为8.5米。波高最小的季节,黄海出现于夏季,东海和南海出现于春季。
海洋资源 中国近海海洋资源丰富,开发远景广阔。
油气和矿产资源 经初步调查,在中国近海已发现300多个可供勘探的沉积盆地及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这7大含油盆地是:①渤海盆地。②南黄海盆地。③东海盆地。④北部湾盆地。⑤莺歌海盆地。⑥珠江口盆地。⑦台湾浅滩盆地。上述油气盆地均有良好远景(见中国能源)。
中国绵长的海岸蕴藏有丰富的海滨砂矿,其中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金刚石矿床,广东一些海岸的高品位磷钇矿、锆石、独居石和金红石矿,海南岛沿岸的锆石、钛铁矿、独居石、金红石、磷钇矿,台湾岛西南的独居石、锆石砂矿,台湾桃园县、新竹和苗栗县沿岸的磁铁矿和锆石矿为最丰富(见中国矿产资源)。
水产资源 中国近海渔场面积约为1.46亿公顷,共有鱼类种类约1700种(南海近1000种,东海440多种,黄、渤海250种),其中经济鱼类约300种,高产鱼类近80种。从渤海到南海,现已开发的渔场共有64个,较大的有21个。南海多暖水性鱼类,如鲐鲹、金枪鱼、鲣鱼和海龟;东、黄海多温水性鱼类,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和鲳鱼等;渤海富冷水性鱼类,如太平洋鲱鱼、高眼鲽、牙鲆、鲽、对虾和毛虾等。此外,中国沿海还有牡蛎、蛏子、蚶蛤、贝、扇贝、鲍鱼等贝类资源;黄、东海近岸还有海带、紫菜等藻类养殖(见中国水产资源)。
能源 包括海洋势能(潮汐)、 动能(波浪、海流)、热能(海水温差)和海洋化学能(海水盐度差)等可再生性的海洋新能源,在中国近海都有很大蕴藏量(见中国能源)。
①势能。中国大陆沿岸可开发的潮汐能装机容量为20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80亿度,其中92%集中在福建、浙江和上海沿海。长江北口、浙江钱塘江和乐清湾都可大规模开发。此外,在成山角近海、苏北近岸、长江口和舟山群岛诸水道等潮流大的水域,还蕴藏有丰富的潮流能量。
②动能。波能是与波高的平方成正比。中国近海沿岸波能的理论蕴藏量约为0.7亿千瓦。 外海若以2~3米的波高计算,整个中国近海蕴藏波能5740亿千瓦。
③热能。海洋水温相差18℃以上,就可用来发电。中国南海海广水深,大部海区表层与深层水温相差20℃以上,宜于海洋热能开发。据粗略估计南海可开发的热能蕴藏量约为5亿千瓦。
④化学能。在近岸,尤其在江河入海处,淡水与、海水之间盐度相差很大,蕴藏约1亿千瓦以上的盐差能资源。
化学资源 海水中含有近80种化学元素,其中氯、钠、钙、钾、镁、硫、溴、锶、硼、硅、氟第十余种元素占海水含盐量中的99.58%。 中国海盐产量已居世界第1位,并可从海盐苦卤中提取氯化钾、溴素、芒硝、无水硝、卤块、硫酸镁、轻质碳酸镁、轻质氧化镁、盐酸、氯气、苛性钾、苛性钠、钾镁肥和氯钾镁肥等30多种化工产品。
空间资源 中国近海的海港、海运、围垦等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有较大发展,尤以海运发展较快,已与170多国家或地区通航。中国700多个天然港口中,已开发了80多个,其中对外开放的有30多个,万吨级深水泊位284个,年吞吐量4.8亿多吨。
药物资源 中国利用海洋药物资源,至少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初步统计,中国近海可药用海洋生物有700多种,其中鱼类89种,软体动物67种,海藻64种,节肢动物21种,棘皮动物19种,其他生物16种,尤以海藻和珊瑚虫是最有开发价值的药用生物。
各海区地理概况 渤、黄两海以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蓬莱角的连线为界;黄海与东海以长江口北角至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为界;对东海与南海的界线说法不一,较为公认的是以南澳岛与台湾鹅銮鼻的连线为界。(见彩图) 渤海 是中国最北的近海,亦为中国最浅的半封闭性内海,三面环陆,与辽、冀、津鲁相邻,东有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海峡的南现北两侧,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钳形扼守。渤海南北长约556公里,东西宽约236公里,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中央海盆组成,平均深度约18米。入海的主要河流有黄河、辽河、滦河和海河, 年径流总量达888亿立方米。地势由沿岸向中央和海峡倾斜,地形单调平缓。海底分布有古海岸线和古河道残迹。渤海为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 第四纪沉积物厚达300~500米,主要为陆源物质。三大海湾都分布有粉砂质粘土软泥和粘土质软泥。中部多细粉砂、粗粉砂、细砂。海峡北部为砾石、贝壳残片;海峡南部却为细粒沉积。
黄海 是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的陆架浅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南北长870公里,东西宽约556公里,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主要入海河流有淮河河系、中朝界河鸭绿江和朝鲜的大同江。主要海湾,西有胶州湾(见青岛市)、海州湾,东有朝鲜湾和江华湾。地势由北和东西两侧向中央和东南向倾斜。中央偏东有狭长低槽,自济州岛伸向渤海海峡,称为"黄海海槽",槽的东侧坡陡,西侧平缓。南黄海西部沿岸较浅,苏北沿岸多辐射状沙脊群,水深不到20米,为船只航行之险滩。东部沿岸较西部沿岸深,约20~50米。济州岛西北最深可达140米。长江口以北至济州岛,有长江浅滩,长100多公里,水深约30米。黄海北部沉积物,粗、细粒度成不规则斑块状分布;东部则粗细沙兼有,并有砾石和基岩;南黄海西部,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中间为粘土质软泥,东西两侧为细砂为粗粉砂。
东海 是中国陆架最宽的边缘海。位于上海、浙江和福建之东,中国台湾岛和日本琉球群岛之西;西北与黄海相接;东北以韩国济州岛东端至日本九州野姆崎角的连线与朝鲜海峡沟通;南经台湾海峡与南海相连。东北-西南长约1296公里,东西宽约740公里,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370米,最大水深在冲绳海槽,为2719米。入海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瓯江和浊水溪。主要海湾有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和乐清湾等。海底地形似扇形,由西北向东南作台阶式加深。台湾岛与五岛列岛连线的西北侧为陆架浅海,东南侧为陆坡和海槽深海。陆架面积占东海总面积的1/3,其上残留有古海岸线和长江古河道遗迹以及北方原始牛腭骨和猛犸象齿化石。表明东海陆架在更新世曾是大陆平原,为中国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海底沉积物呈带状分布,近岸为粉砂、粉砂质软泥和软泥;中部为广大的细砂、中砂和砾石。间或有软泥细粒沉积;冲绳海槽为粘土质软泥。东海为地震活跃区,尤以琉球群岛最为频繁,震级可高达7~8级(见中国的地震)。
南海 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位于中国最南端。东接太平洋,西南通印度洋。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入海的主要河流有中国的珠江、越南的红河、湄公河和泰国的湄南河等。主要海湾有中、越两国接壤的北部湾、泰国南部的泰国湾等。地形似菱形,从四周呈阶梯状向中部加深。可分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等地貌单元。陆架以西南部最宽,巽他陆架为世界宽阔陆架之一,宽达900多公里,底质为粉砂和粘土,并有砾石、贝壳和珊瑚。北部陆架宽约285公里,内侧为陆源沉积,外侧为沙质沉积。东、西部陆架最窄,吕宋岛以西,岛架宽仅5米。大陆坡也呈阶梯状下降(从150~3000米),其上岛屿和暗礁星罗棋布,中国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诸群岛都位于陆坡上,东、西部陆坡较陡,东部最陡(达10度),并有许多切割峡谷。大陆坡上的沉积主要为软泥和粘土软泥。被大陆坡包围的深海平原为中央盆地,水深大于3500米,其间矗立有一些水下海山。盆地东侧有吕宋海槽、巴拉望海槽和马尼拉海沟,后者最深,达5377米,长约350公里,沟底宽10公里。中央盆地的底质,主要为棕色抱球虫软泥,含有火山灰。
各海海岸类型 中国海岸线绵延曲折,大陆岸线长1.8万多公里,岛屿岸线长1.4万公里。除了无冰冻海岸外,具有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及生物海岸等多种海岸类型(见中国的海岸)。
各海主要岛屿 中国共有岛屿5500多座,仅浙江近海就达2000多座。除南海诸岛为大洋岛外,大部都为大陆岛。 其中台湾岛、 海南岛和崇明岛分别为中国第一、二、三大岛;舟山群岛为最大的群岛;南海诸岛为离中国大陆最远、分布最广的岛群。
台湾岛 中国最大岛屿。面积3.5788万平方公里,与福建省依依相望,最近处相距130余公里。附近有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 黄尾屿、赤尾屿、 彭佳屿、兰屿、绿岛、七星岩等百余座岛屿。
海南岛 中国第2大岛。面积3.22万平方公里,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海峡最窄处仅19.4公里。
崇明岛 中国第3大岛,也是中国最大沙岛。位于长江口,面积1060.5平方公里,南坍北涨的趋势甚显著。
舟山群岛 位于杭州湾以东海域,由1339座岛屿组成,总面积为1241平方公里。其中舟山岛是中国第4大岛(472平方公里),其他较大岛屿有六横岛、朱家尖、金塘岛、岱山岛、大长涂岛、大衢山和泗礁山等。
南海诸岛 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和黄岩岛等。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中国最南端的国土。
气候概况 中国近海冬夏季风交替显著,为季风气候区。中国近海大抵可分4个气候区:渤、黄海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区,东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海大部分海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纬10°以南的南海属赤道季风气候。
风 10月~翌年3月盛行偏北季风,渤海和北黄海多西北风,南黄海和东海北部多北风,南海则多东北风,风速由北往南增大;1月6级以上大风频率在20%以上,济州岛附近和台湾海峡大风频率高达40~50%。6~9月盛行夏季季风,渤、黄、东海多东南或南风,南海多南或西南风。风速由北向南增强,大风频率,渤海和北黄海不到5%,南黄海和东海为5~10%,南海为5~20%。此外,各海区还不同程度地受冷空气、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台风的影响。
10月~翌年5月,来自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冷空气常影响中国近海。冷空气过境时,常有大风,最大可达10级以上,并持续数天。冷空气强盛时就成为寒潮,渤、黄海近岸最低温在5℃以下,降温幅度达10~21℃,寒潮持续天数最短为2~3天,最长为8~10天。
气旋 7~9月为中国近海热带气旋的盛期,平均每年出现热带气旋29次,以南海最多,东海次之,渤海最少。热带气旋,渤海最频繁在7月,东海在8月,南海在9月。台风(8~11级)和强台风(大于12级)在热带气旋中所占的比例,南部海区大于北部海区。黄、东、南海台风占热带气旋的比例分别为31.5%、37.7%和59.4%,强台风的比例分别为31.9%、40%和13.5%。渤海仅7~8月有热带气旋活动,于1949~1978年间,侵入渤海的强台风2次(1972和1973年7月),台风3次,温带气旋4次。热带气旋的移动途径分向西、 向东北和在中国登陆3类,各占19%、49%和27%。 每年平均有7次在中国登陆。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无一定移动规律性,仅25%在越南登陆。
此外,春、冬季常有东海类、江淮类和黄河类温带气旋发生或过境,分别影响东海、黄海和渤海,并伴有暴雨和5~7级大风。南海及其以东的热带辐合带,也易使南海出现恶劣天气。冬季自南沙群岛经台湾、琉球群岛至济州岛一带附近海域常有大风,为大风带。南海中南部、钱塘江口至朝鲜半岛南端木浦一带、九州岛以西近海、山东半岛附近海域,尤其是成山角,常年出现阵性大风。
气温 月平均值1月最低,7月最高。1月均温,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分别为-2~1℃、-2~6℃、6~19℃和19~27℃;7月分别为23~25℃、22~25℃、25~28℃和27~29℃。南北气温差以1月为最大,相差29℃;7月最小,仅差6℃。气温年较差以渤海为最大,约27℃,南海南部最小,仅2℃。
降水 年降水量自北向南递增,渤海为500毫米,黄海西部500~700毫米,黄海东部约1000毫米,东海西部750~1000毫米,东海东部及台湾海峡1000~2000毫米,台湾东北岸近海年降水量可达3000毫米。南海年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 北部11月至翌年3月蒸发量比降水量大600毫米,5~10月降水量比蒸发量大800毫米。南部无旱期,雨量充沛,尤其在加里曼丹岛西北岸近海,可达3000毫米。
雾 中国近海是西太平洋多雾区之一。主要雾区在北部湾,粤、闽、浙沿岸直至黄、渤海,连成多雾带,雾区宽度约100~200公里,南窄北宽。朝鲜半岛西岸,江华湾至鸭绿江口也是多雾区。黄、渤海夏季多雾,东海春季多雾,南海则冬、春季多雾。台湾省的东岸及南北端、澎湖列岛附近终年少雾。
水文特征 因有黑潮流经东海,中国近海深受其影响;同时,又因入海径流较多,低盐沿岸水与外海水的混合极为剧烈。因而,中国近海的水文状况除独具其浅海特征外,主要取决于上述两流系、两水系的消长和变化。
环流系统及其特征 渤、黄、东海海与南海流系统和水文特征各有其特色。
①渤、黄、东海的环流系统。影响其水文特征的根本因素是黑潮外海水和低盐沿岸水的消长和变化。
黑潮是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西部边界流,源于中国台湾省东南和巴士海峡以东海域,海水呈深蓝色,远看似黑色,因而得名。黑潮沿台湾东岸北上,经苏澳-与那国岛之间水道流入东海,大致沿东海大陆坡内侧流动,流轴指向东北,流速为2~3节,平均流量约3500万立方米/秒。黑潮经台湾省东北时,部分高温高盐水流入闽、浙近海,称为台湾暖流。黑潮沿大陆架边缘北上,经日本以南海区流入太平洋。黑潮北上途中,其西侧有部分上层混合水,从黑潮主流分出,沿九州岛西侧北上,称为对马暖流,经朝鲜海峡流入日本海。对马暖流的另一西分支流入黄海,称为黄海暖流。它大致沿"黄海海槽"北上,平均流速约0.2节,是黄、渤海外海水的主要来源,高温高盐特性十分显著。在北上途中不断混合变性,至北黄海时,仅为暖流的"余脉"。其势虽弱,但仍西进,直达渤海西岸。然后分为两股,一股向南汇入渤海湾沿岸流;另一股冬季沿辽西近岸北上,与南下的辽东沿岸流构成反气旋式环流;夏季则从辽东沿岸北上,成为气旋式环流。
黑潮在东海的流轴位置和流向较稳定,但流速流量变化颇大,黑潮主干流速春强秋弱,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均冬强夏弱。在冲永良部岛西北的流轴处,表层平均流速为1.9节,年变幅却为2节多。年际变化,7~9年的周期颇明显。
沿岸流可分中国沿岸流和西朝鲜沿岸流。前者有渤海沿岸流、黄海沿岸流、东海沿岸流和辽南沿?读鳌2澈Q匕读髟醋曰坪尤牒>读鳎芈潮毖匕断蚨鳎募玖髟锤叮⒛扇肓晌餮匕兜牧珊泳读鳌R缘脱危ǘ镜臀拢⒑沉扛摺⑺煜卣鳌A鞒霾澈:蠹次坪Q匕读鳎厣蕉氲罕卑抖鳎乒缮浇呛螅?40~50米等深线南流。至长江口浅滩一带转向东南,与外海水相混合,其前锋可达北纬30°附近。黄海沿岸流流速一般约为10厘米/秒,在山东半岛北岸、成山角外和大沙渔场流速较大,可达30厘米/秒。
渤海沿岸流和黄海沿岸流,流向终年稳定,流速夏弱冬强。前者与进入渤海的黄海暖流余脉构成渤海气旋式弱环流,后者与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形成黄海气旋式环流。
东海沿岸流源自长江和钱塘江口的入海径流。长江入海的径流是东海沿岸低盐水的主要来源。这股沿岸流,冬季沿浙江近岸南下,可达闽中近岸;夏季流向与台湾暖流相同,在长江口外形成强盛的长江冲淡水,沿东北方 向直指韩国济州岛。当偏南风强盛时,台湾暖流有趋岸爬坡之势,致浙闽沿岸出现深层冷水上升现象。
辽南沿岸流源自鸭绿江,沿辽东半岛南岸西流。
西朝鲜沿岸流主要源自江华湾的入海径流,沿朝鲜西岸南流,可达朝鲜半岛南端。流幅一般限于30米等深线范围以内,夏季更紧贴海岸。
黄、东海表层流具有风海流性质。冬季盛行偏北风时,除黑潮和台湾暖流流域仍流向北外,其他区域表层流向均偏南;夏季盛行偏南风时,流向均偏北。
②渤、黄、东海水文特征。渤、黄、东海的水系也与上述流系有密切联系,均由外海水与沿岸水组成,仅水文特征各海区互不相同而已。
东海。冬季盐度低于30‰的沿岸水沿岸南下,盐度高于34‰的外海水从东侧北上,两者之间有明显的锋面,温盐等值线平行于岸线呈西南-东北走向。夏季,长江冲淡水浮置于浅表层,向东北方向布展,外海水紧迫沿岸水从底部楔形切入,锋面附近有强盐跃层。黑潮水域温度以表(或近表)层最高(30℃),深底层最低(4~6℃);盐度以次表层最高(35‰),中层最低(约34.2‰)。济州岛以南的中层水,夏季常见冷涡。
黄海。暖流从黄海槽北上,与近岸低盐水相对照,形成舌状高温高盐水伸向北黄海和渤海,温盐度等值线几与岸线平行。唯锋面的水平梯度比东海小得多。根据各季节的水文条件,这两种水系在黄海不同海域的混合情况也不同,因而形成三种各具特征的水团:黄海高盐水,是黄海暖流进入黄海海槽后与周围海水混合而成的。冬季具高温高盐特性;夏季上层由于层化和混合而变性,下层仍保持其冬季的温盐特性。黄海沿岸水,包括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均由入海径流与外海水混合而成,其共同特征是终年低盐(低于32‰),海水混浊,其范围夏宽冬窄,而厚度夏浅冬深。黄海中央水团,亦称黄海冷水团,位于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和底部,只显现于夏半年。主要物征是显著低温(4.6~9.3℃),是由冬季进入黄海的外海水与沿岸水混合而成,并因海面的冷却作用而下沉到深底层,冬季呈垂直均匀状态。夏半年,上层水因增温降盐而层化,下层水仍保持其低温(6~12℃)高盐(31.6~33.0‰)特性,因而形成冷水团,成为黄海夏季的重要水文特征。7~8月,冷水团达鼎盛期,9月以后,随垂直混合逐渐加深而消失。
渤海的浅海水文特征甚为典型。温度在冬季垂直均匀,水平温差仅3℃;夏季表层水温分布极凌乱,近底层,沿岸增温,中部洼地为低温水控制,致跃层显著。盐度,近岸为24~30‰的低盐水;中部为大于30‰的外海水,等值线几乎呈环形,平行于岸线分布。渤海是中国近海结冰最严重的海域。11月~翌年3月,沿岸普遍结冰。近50年来,渤海曾有3次严重冰封,其中以1969年为最严重,除海峡北半部外,几乎全被冰封。
③南海环流系统。季风发达,海流素以季风漂流著称。
盛行西南风季节,整个南海为一派东北向漂流,大部分在台湾南端汇入黑潮,小部分经台湾海峡北上。漂流流速在越南南方近岸最大,达1节以上。在南沙群岛海域出现西南向补偿流,构成南海南部的反气旋弱环流。西南风强盛时,在越南以东陆架边缘、海南岛东岸和粤东沿岸,出现上升流。盛行东北风季节,为西南漂流。来自巴士海峡及台湾海峡的海水,经南海西部流向西南。流速也在越南近岸最大,达2节以上。沿巴拉望岛近海有补偿流流向东北,使整个南海形成气旋式环流。
此外,广东沿岸外侧,有一支稳定而强劲的南海暖流流向东北。来自巴士海峡的黑潮西分支,终年沿南海大陆坡外缘流向西南。
④南海水文特征。南海水系也由沿岸水与外海水组成。前者由入海径流与外海水混合而成,盐度低于32‰。外海水又可分为表层水(22~31℃,32.5~34.5‰)、亚热带次表层水(13~24℃,34.40~35.0‰)、中层水(8~14℃,34.2~34.4‰)、 深层水(2.6~5.0℃,34.4~34.6‰)和深海盆底层水(2.36~2.44℃,34.66~34.68‰),由表及底,依次分布于各个深层。
南海水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热带深海特征。表层水温年均值,除北部沿岸外,大部为28.6℃。南海南北部水温差一般为4℃,夏季更小,仅差2℃。深层水温最低可达2.36℃,几无季节变化,深水区有较强的温跃层。
盐度与流系的分布关系极为密切。西部和北部沿岸都为小于31‰的低盐水,常出现盐跃层。自此往外,有来自巴士海峡的高盐水流向西南,盐度由北(大于34‰)往南(小于33‰)递减。而东南部有低盐水沿加里曼丹岛的西北流向东北。
渤、黄、东、南海的表层水温年较差,以渤海最大,约23~29℃,黄、东海次之,分别为16~25℃和14~25℃,南海最小,南海北部为10.8℃,南部仅1.7℃。盐度年较差,四个海区均以外海水区域为最小(渤、黄、东海约为1~2‰,南海为1~0.5‰);以河口尤为其是长江口最大,可达26‰以上,珠江口次之,为15‰。
潮汐潮流 太平洋潮波分两路传入中国近海,一路向西北和北方向传入东、黄、渤海,一路沿西南方向,经巴士海峡传入南海。
东、黄、渤海都以M2半日潮波为主,除台湾海峡带驻波性质外,东海大部海区均具前进波性质。因有山东半岛和黄海北岸的反射作用,黄海有两个反时针旋转的潮波系统,无潮点在成山角以东和海州湾外侧,致使这两海域为不正规半日潮。黄海其他区域均属正规半日潮。渤海有两个M2半日潮波系统和一个K1全日潮波系统,前者无潮点在秦皇岛外和黄河口,后者在渤海海峡,因而秦皇岛、黄河口附近为不正规全日潮,其他海域均为不正规半日潮。潮差以朝鲜半岛西岸为最大,一般地区为4~8米,仁川潮差最大可达10米;中国苏、浙、闽沿岸次之,一般为4~5米,但钱塘江口澉浦的涌潮,历史上最大潮差可达9米,其壮观景象,举世闻名。 琉球群岛、九州岛沿岸潮差较小,仅2米。渤海沿岸潮差也只1~3米。渤、黄、东海的大部地区,潮流多属正规或不正规半日潮, 最大可能?绷饕话阄?1.5~3节。 舟山群岛各水道、杭州湾、长江口和老铁山水道为中国近海的强潮流区,最大潮流可达6~7节。
南海是中国近海潮汐类型较多、潮差最小的海区。大部区域多属正规或不正规全日潮,但巴士海峡、广东沿岸、越南南半部沿岸、马来半岛南端和加里曼丹岛西北岸等地区却有局部性的不正规半日潮。潮差以粤西沿岸、北部湾、印度支那半岛南端和加里曼丹岛西北岸为较大,可达4米左右,其中北部湾北海可达7米;而南海中部、吕宋岛西岸、越南中部沿岸潮差较小,都不到2米。潮流以琼州海峡最大,达5节;北部湾和粤西近岸次之,约2节左右。其他区域均较弱。
海浪 渤、黄、东、南海的波高以南海最大,东海次之,渤、黄海较小。年均波高南海为1.5米,东海及南黄海为1.0~1.5米,渤海、北黄海和北部湾仅0.5~1.0米。年中波高以冬季最大,大浪(波高2米以上)频率都以20%以上。从济州岛经中国台湾以东海面至东沙、南沙群岛的连线为大浪带,大浪频率在40%以上,中心区可达50%。据现有记录,南海、东海的最大波高为10米多,南黄海为8.5米。波高最小的季节,黄海出现于夏季,东海和南海出现于春季。
海洋资源 中国近海海洋资源丰富,开发远景广阔。
油气和矿产资源 经初步调查,在中国近海已发现300多个可供勘探的沉积盆地及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这7大含油盆地是:①渤海盆地。②南黄海盆地。③东海盆地。④北部湾盆地。⑤莺歌海盆地。⑥珠江口盆地。⑦台湾浅滩盆地。上述油气盆地均有良好远景(见中国能源)。
中国绵长的海岸蕴藏有丰富的海滨砂矿,其中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金刚石矿床,广东一些海岸的高品位磷钇矿、锆石、独居石和金红石矿,海南岛沿岸的锆石、钛铁矿、独居石、金红石、磷钇矿,台湾岛西南的独居石、锆石砂矿,台湾桃园县、新竹和苗栗县沿岸的磁铁矿和锆石矿为最丰富(见中国矿产资源)。
水产资源 中国近海渔场面积约为1.46亿公顷,共有鱼类种类约1700种(南海近1000种,东海440多种,黄、渤海250种),其中经济鱼类约300种,高产鱼类近80种。从渤海到南海,现已开发的渔场共有64个,较大的有21个。南海多暖水性鱼类,如鲐鲹、金枪鱼、鲣鱼和海龟;东、黄海多温水性鱼类,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和鲳鱼等;渤海富冷水性鱼类,如太平洋鲱鱼、高眼鲽、牙鲆、鲽、对虾和毛虾等。此外,中国沿海还有牡蛎、蛏子、蚶蛤、贝、扇贝、鲍鱼等贝类资源;黄、东海近岸还有海带、紫菜等藻类养殖(见中国水产资源)。
能源 包括海洋势能(潮汐)、 动能(波浪、海流)、热能(海水温差)和海洋化学能(海水盐度差)等可再生性的海洋新能源,在中国近海都有很大蕴藏量(见中国能源)。
①势能。中国大陆沿岸可开发的潮汐能装机容量为20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80亿度,其中92%集中在福建、浙江和上海沿海。长江北口、浙江钱塘江和乐清湾都可大规模开发。此外,在成山角近海、苏北近岸、长江口和舟山群岛诸水道等潮流大的水域,还蕴藏有丰富的潮流能量。
②动能。波能是与波高的平方成正比。中国近海沿岸波能的理论蕴藏量约为0.7亿千瓦。 外海若以2~3米的波高计算,整个中国近海蕴藏波能5740亿千瓦。
③热能。海洋水温相差18℃以上,就可用来发电。中国南海海广水深,大部海区表层与深层水温相差20℃以上,宜于海洋热能开发。据粗略估计南海可开发的热能蕴藏量约为5亿千瓦。
④化学能。在近岸,尤其在江河入海处,淡水与、海水之间盐度相差很大,蕴藏约1亿千瓦以上的盐差能资源。
化学资源 海水中含有近80种化学元素,其中氯、钠、钙、钾、镁、硫、溴、锶、硼、硅、氟第十余种元素占海水含盐量中的99.58%。 中国海盐产量已居世界第1位,并可从海盐苦卤中提取氯化钾、溴素、芒硝、无水硝、卤块、硫酸镁、轻质碳酸镁、轻质氧化镁、盐酸、氯气、苛性钾、苛性钠、钾镁肥和氯钾镁肥等30多种化工产品。
空间资源 中国近海的海港、海运、围垦等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有较大发展,尤以海运发展较快,已与170多国家或地区通航。中国700多个天然港口中,已开发了80多个,其中对外开放的有30多个,万吨级深水泊位284个,年吞吐量4.8亿多吨。
药物资源 中国利用海洋药物资源,至少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初步统计,中国近海可药用海洋生物有700多种,其中鱼类89种,软体动物67种,海藻64种,节肢动物21种,棘皮动物19种,其他生物16种,尤以海藻和珊瑚虫是最有开发价值的药用生物。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