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川流不息,两岸的人民辛勤劳作,沟通欧亚的苏伊士运河,战事不断的西奈半岛,神奇的金字塔,五千年的历史……这就是在进入埃及之前我脑海中关于埃及的映象。三月中旬,我随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展团,访问了这块神奇的土地。
初抵开罗,正值深夜,飕飕的冷风吹在身上,竟然会冷得发抖,使人很难将此时的感觉和脑海中的埃及相连。埃及地处北非,但包含了位于亚洲西奈半岛,整个国土面积中大部是沙漠和山区,故冷热温差很大。这也算是人生难得的一个经历吧。初到埃及第一个感到陌生的东西是数字,机场的标志、汽车的牌照……上面写的都是我们不识的符号——原来我们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并非
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真没有料到,我们来到埃及的第一个学习的项目居然是“识数”。
在埃及我们时时都可以感受到埃及群众对我们的热情和友好,尤其是孩子们。我们在亚历山大港码头,当春游的学生们知道我们是来自北京的中国人时,围住我们高兴得又蹦又跳,竟连先前阻止孩子们的教师也加入到了欢乐的圈子中。中国人的政治主张和经济成就,深受阿拉伯世界钦佩,这也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因国家强盛而带给国民的自豪。
从开罗出发,沿着埃及10月6日高架路行驶,越过建筑林立的吉萨区,蜿蜓向左爬上沙丘,呈现在眼前的就是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群。大约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时,当时的建筑只为有生之年使用,因此宫殿、神龛和房屋都是用泥砖建筑的。公元前2700年,萨拉卡墓地出现了石头建造的墓穴,以为了永久的存在。这些单层的石墓被称为“玛斯塔巴”。当时的统治者法老发现了这种石墓,但却产生了更为惊人的想法,他们在一个大的玛斯塔巴上建造了一层比一层小的玛斯塔巴,即阶梯式金字塔。此后,在萨卡拉南北(今日开罗附近)80多座金字塔陆续建成,其中以吉萨的大金字塔群、斯芬克斯像和塞夫润河谷神庙最为著名。站在这些由巨大的石块构成的金字塔前(胡夫金字塔高95米),我深深地感到了人类的渺小和伟大,这些巨石每块都重达20多吨,在五千年前真不知修建者们是如何将这些庞然大物堆砌到近一百米的高度。在以后的参观中我们发现古埃及人“玩”石头的能力简直是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神庙、神像、纪念碑无一不是由巨大的花岗石建造,不谈运输、起重,仅就有限面积的施工现场的工程调度,就令人无从想象。开罗的街头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杂乱,80%的建筑颜色为沙漠色,楼房见缝插针,看上去没有成片规划和开发。高架桥和大路上挤满了破旧的汽车,由于开罗位于沙漠边缘沙尘很大,我们几乎没有见到过一辆油漆闪光的汽车。埃及人开车不太着急,看不到深圳这儿的左右乱窜的现象。反正车新旧都看不出来,路上的小刮小碰当事人连车都不停,打个招呼各自走人。开罗的街道基本看不到允许汽车左转弯的路口,尽管车很多但是不堵塞,更没有见到为抢行而将路口塞死的现象。不得不感慨人家的道路布局和司机的素质,相比之下深圳的道路不知比开罗要好多少倍,可是谈到交通流量可就汗颜了。
影响开罗市容的一大因素就是满目的“烂尾楼”,楼的外面没有墙皮,屋顶钢筋林立,但里面的居民却住得有滋有味,其原因有二:一是近年来埃及政府鼓励公民去国外邻国打工,一旦有了外汇收入,房子自然就可以动工,钱是一年年的赚,一年年的汇回,房便是一层层的升高;二是政府的房屋税收有空可钻,只要房屋不竣工,就不要交税,这样也造就了一批永不竣工的房子。当然了,有纳税的钱又可以再向上砌一层楼了,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用在此处也甚称一绝。
在埃及的停留是短暂的,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昔日灿烂的文化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阳光下,随着教堂播放的古兰经文,虔诚的教徒们一齐朝麦加方面跪倒祈祷,他们将自己的寄托和未来化做口中不停颂扬的经文。远处,成片的椰枣树在随风摇曳,斜阳里,金字塔和石柱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一切既渲闹又平静,使人感到你正处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使人感到埃及过去的辉煌仍然沉存在破落的街道之中。
笔者曾在1971年时见到出访亚非的堂姐自埃及带回的照片,那时的开罗街头建筑物上的霓虹灯和等待红绿灯的甲壳虫汽车曾给我带来一种强烈的现代感的冲击。时隔30年,开罗如旧,开罗的街景不再使我们激动,而我们的祖国却因改革开放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