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台北盆地构造特征
1)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pei Basin
台北盆地构造特征
2)  Taipei basin
台北盆地
1.
The seismic ground response of Taipei basin;
台北盆地地盘震动反应分析探讨
2.
The Taipei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Taiwan Orogen.
 台北盆地位于台湾造山带的北部,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机制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由于造山带的垮塌直接导致的盆地。
3.
The Taipei basin is develop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rc-Continent collision between Luzon arc and Asian Plate, however,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pei basin are not understood clearly for long time, which directly result in the controversy on the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of Taipei basin.
台北盆地发育在弧陆碰撞的背景下,但长期以来对其构造特征一直认识不清,因此直接影响对盆地形成的认识。
3)  Taibei Basin
台北盆地
1.
Thermoluminescence age of sediments in Taibei Basin;
台北盆地沉积物的热释光年代研究
2.
The Taibei basin lies at the northern Taiwan Island, and its morphology is like a triangle.
本文从地形地貌、构造、地层、古文化遗存等方面,阐述台北盆地的形成及环境演变。
4)  characteristics of N-S-trending structure
南北向构造特征
5)  characteristic basin
特征盆地
6)  basin characteristics
盆地特征
1.
Mesozoic remnant basin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direction on East China Sea shelf;
东海陆架中生代残余盆地特征及勘探方向探讨
补充资料:台北盆地

台北盆地位于台湾岛北部,北以大屯山火山群为界,东部和南部被雪山山脉的余脉形成的丘陵所环绕,西有基隆竹南丘陵的观音山、林口台地等围绕,盆地形状完整。盆地周边长约70公里,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除山麓与河边外,东南稍高,西北稍低。盆地周边多断层,平均坡度14-16度,最大达32度。对外有6条通道:东沿基隆河有铁路、公路通往基隆;西北沿淡水河有铁路、公路至出海口;南沿新店溪有公路通往宜兰;西南有三条通道通往桃园平原,其中,莺歌附近至桃园平原的通道,最窄处仅3公里左右,为重要门户。台北市位于盆地中央,还有台北县6座县辖市位居其内,人口最为稠密。淡水河下游地势低洼,高程仅5一10米,常有水患。

轮廓鲜明的台北盆地,外形并不十分圆,倒有点像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其三个顶点分别为北面的北投、东面的南港和西南面的树林镇。三点连线的距离是:北投至南港为15公里,南港至树林为20里,树林至北投为17公里。境内地势低平,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地倾斜,海拔高程一般为5-10米。东南部景美镇附近地势较高,海拔约14米。若以环绕盆地边缘的海拔20米等高线为界,测得面积达243平方公里,是台湾岛上的第二大盆地。伸入盆地的山脉有正北面的剑潭山,海拔153米;东面有南港山,海拔375米;东南面有景美山,海拔144米。淡水河自南而北穿贯台北盆地,另有三峡溪、新店溪和基隆河先后汇入淡水河,西北经关渡缺口注入台湾海峡。18世纪末因淡水河与大陆通航,成为北部经济中心,其后淡水河淤浅,而基隆港兴,铁路贯通南北,地位更显重要,今盆地除有人口超过200万的台北市外,并有台北县6座县辖市,为全省人口最密集地区,土地利用亦趋都市化。台北盆地是一个构造盆地,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盆地四周有许多断层线,如东南侧的台北断层、新店断层、大坪顶断层等,这些断层大都循东北东至西南西的走向,呈规律排列;在西侧,则有山脚与新庄断层,大致作南北走向;而大屯火山群东南侧的嵌脚断层,则作东北至西南走向。这许许多多的断层是台北盆地成因的“见证人”。台北盆地原为干涸的湖盆,由基隆河、新店溪、大汉溪冲击而成,盆地内地势低缓平坦。台北盆地在形成初期,曾有大量的积水,地史上称之为“台北湖”。后来,淡水河、新店溪与基隆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不断充填,久而久之,使得台北湖逐渐淤浅,露出大片的土地。台北市就坐落在台北盆地中央的淡水河畔,面积为270平方公里,依山傍水,景色十分壮丽。流经台北市的淡水河及其支流基隆河和新店溪,分别从西、北、南三面围绕市区,西侧的淡水河上,还坐落着台北、忠孝、中兴、华江等 9座大桥,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又增添了几分雄伟。距今四五百年前,台北市这块地方,还是一片沼泽地带,丛林茅草,风雨斜阳,显得异常冷落,惟有原来在此居住的高山族平埔人、驾着独木舟往来其间,过着悠闲自在的渔猎生活。当时平埔人将这块地方泛泛地称之为“大加蚋”,意思是“平坦而浸水的土地”。清朝人郁永河在1694年曾冒险进入台北盆地,并在其《采硫日记》(即《裨海游记》)中,记述当时盆地的西北部有大片的水面和沼泽区。沿着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以及众多的支流而上,在台北盆地的边缘,可以看到被河溪的水力切割出来的关渡、南港、景美,树林等四个天然缺口,它们成为台北市联系台北县的主要交通线的必经通道,这些自然通道使台北盆地与台北市周围的丘陵山地联系起来。

台北市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但市区位于盆地中央,四面环山,因而又具有某些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另外,夏季气候受台风影响很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