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uddhist and music
禅与音乐
2) music and people
音乐与人
4) Zen Music Shaolin Grand Ceremony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1.
A Demonstrative Study on Inbound Tourists Satisfaction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A Case on Zen Music Shaolin Grand Ceremony;
入境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旅游产品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例
5) Buddhist Temple and Chan
禅寺与禅
6) new music and new folk music
新音乐与新民乐
补充资料:阿昌族音乐
阿昌族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梁河、陇川、潞西、龙陵、腾冲等县。人口 20441人(1982年统计)。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常用两种语言,即以梁河县为主的阿昌族多居住在半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多,通汉语,使用汉文,风俗习惯同汉族,自称大阿昌;以陇川县户撒为主的阿昌族多居住在坝区,受傣族影响较大,通傣语,使用傣文,风俗习惯同傣族,自称小阿昌。阿昌族音乐主要有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和器乐。阿昌族最普遍的音乐活动是对唱民歌。村中任何一家来了客人,当晚都要对唱,不限内容,不分老少,都可参加。有时是一寨对一寨,各请高手领唱;有时持续几个夜晚,直到分出胜负为止。大、小阿昌地区对歌所唱的歌曲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杂列匝",意为小嗓歌,是流行于大阿昌地区的古老山歌。因男女都用小嗓唱歌而得名。有"把松昆"和"把毫昆"两种曲调。把松昆,意为开头的歌,曲调只有一句,不断反复。全曲只用la、do两个音,节奏基本固定。把毫昆的曲调节奏性强,滑音较多,活泼而欢快。②"杂尼斯闹开",意为姑娘小伙子唱,曲调原是汉族地区传来的山歌,有时与舞蹈"噔哦啰"相连接,在节日喜庆中演唱。小阿昌地区流行的山歌有"祥作"和"祥各"两种。祥作,意为小山歌。一种是在婚礼的当晚,对对青年同在一个屋内小声对唱;一种是在农闲或春节前后的傍晚,男青年吹着普勒恩(葫芦笙),来到姑娘家门前小声唱的歌。祥各,意为大山歌,多在山上用真声演唱,旋律简洁质朴。除上述民歌外,阿昌族的宗教、祭祀及丧葬活动中也有多种民歌,但多为一个乐句的不断反复。
阿昌族的歌舞音乐有:①"噔哦啰开",是阿昌族舞蹈的伴唱音乐,亦称"杂列玛"。"哦啰"是唱前呼叫的声音,用大嗓唱,情绪热烈,声音浑厚,由一人领唱,众人复唱;复唱的方法是从句尾唱到句头,然后再唱句尾两字。全曲用re、mi、fa3音组成。②"祥莫",意为"师傅歌",音乐和舞蹈来自傣族的歌舞"喊本光",是小阿昌常跳的舞蹈。
阿昌族中流传的乐器有从汉族传入的唢呐、笛子、二胡、鼓、镲、锣等。小阿昌中流传的普勒恩是从傣族传入的,曲调比较自由,多即兴吹奏,是男青年喜爱的乐器;他们常吹的"串姑娘调"抒情优美,流传极广,并有多种变体。打击乐多用于宗教祭祀活动;铓锣、像脚鼓则多用于舞蹈的伴奏。
阿昌族的歌舞音乐有:①"噔哦啰开",是阿昌族舞蹈的伴唱音乐,亦称"杂列玛"。"哦啰"是唱前呼叫的声音,用大嗓唱,情绪热烈,声音浑厚,由一人领唱,众人复唱;复唱的方法是从句尾唱到句头,然后再唱句尾两字。全曲用re、mi、fa3音组成。②"祥莫",意为"师傅歌",音乐和舞蹈来自傣族的歌舞"喊本光",是小阿昌常跳的舞蹈。
阿昌族中流传的乐器有从汉族传入的唢呐、笛子、二胡、鼓、镲、锣等。小阿昌中流传的普勒恩是从傣族传入的,曲调比较自由,多即兴吹奏,是男青年喜爱的乐器;他们常吹的"串姑娘调"抒情优美,流传极广,并有多种变体。打击乐多用于宗教祭祀活动;铓锣、像脚鼓则多用于舞蹈的伴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