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ecide the general policy
决定总政策
3) decision
[英][dɪ'sɪʒn] [美][dɪ'sɪʒən]
决策,决定
4) total decision
总决策
1.
Through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subordinate degree matrix for the criteria and the relative subordinate degree vector of the sub-system to total decision, the preponderance of the bidding scenarios chosen to the total decision are .
通过确定各指标对分系统相对优属度矩阵及分系统对总决策的相对优属度向量,并确定出各入选投标方案对总决策的优越程度,为最后做出总决策提供较为客观公正的依据。
5) Overall decision making
总体决策
6)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政府决策
1.
Value Research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Regarding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协商民主对于政府决策的价值研究
2.
collection system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nformation is a part of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auto system.
政府决策信息采集系统是政府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一部分。
3.
This article exposed the fo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论述了政府决策信息消费的基本特点。
补充资料:决策
研究人们从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的过程。决策理论可分为两类:规定决策论和陈述决策论。规定论研究为取得理想或最佳结果,应当如何作出决定的问题;陈述论则关心在真实情况下实际上是如何作出决定的。前者强调"应当",带有规定性,是一种最佳理性模式;后者着重"实际"过程,是一种心理行为模式。
20世纪40年代,美国J.von诺伊曼和O.摩根斯顿提出游戏对策理论,标志着现代决策论的产生。规定论应用概率统计方法提出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目标的"经济人"决策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商业和企业管理中。50年代W.爱德华兹研究了人的主观因素对决定过程的影响,对传统规定论提出了心理过程修正,形成了陈述决策论。
规定论和早期陈述论的研究都以经济统计模型为基本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概念为决策(或决定)过程中选择所得结果的实际效益以及被选择状态可能出现的概率。根据状态出现概率的不同,决策(或决定)过程可分为3类:①确定状态下的决策(相应于状态概率为1);②不确定状态下的决策(状态概率未知);③带风险的决策(状态概率已知,但不等于1)。在不同类型的决策方法中,主导思想都为求取最大效益。早期陈述论的不同在于它强调对概率和效益的主观度量。爱德华兹首先提出了"主观概率"的概念和用统计学理论描述的方法。各种心理实验手段,如心理等级排列、有限间隔测量等被用于对主观概率和效益的测量。
60年代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决策理论逐步脱离了传统的经济学和统计学模式而转向认知模式,其着眼点为决策(或决定)行为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机制,这是所谓新陈述决策论。新陈述论有统计型和陈述型两类:统计型借助认知的统计描述进行判断和选择,其代表性理论为信号检测论;陈述型研究认知过程,以期发现判断和决策的奥妙,其中最重要的是H.A.西蒙提出的启发式判断理论(见启发式方法)。按照这种理论,人们不是通过复杂的统计演算,而是通过简捷的直觉判断作为最终决策基础。所谓直觉,并不是天生的灵感,而是以认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结果,它是人的简化问题求取最佳决策的机制。
20世纪40年代,美国J.von诺伊曼和O.摩根斯顿提出游戏对策理论,标志着现代决策论的产生。规定论应用概率统计方法提出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目标的"经济人"决策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商业和企业管理中。50年代W.爱德华兹研究了人的主观因素对决定过程的影响,对传统规定论提出了心理过程修正,形成了陈述决策论。
规定论和早期陈述论的研究都以经济统计模型为基本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概念为决策(或决定)过程中选择所得结果的实际效益以及被选择状态可能出现的概率。根据状态出现概率的不同,决策(或决定)过程可分为3类:①确定状态下的决策(相应于状态概率为1);②不确定状态下的决策(状态概率未知);③带风险的决策(状态概率已知,但不等于1)。在不同类型的决策方法中,主导思想都为求取最大效益。早期陈述论的不同在于它强调对概率和效益的主观度量。爱德华兹首先提出了"主观概率"的概念和用统计学理论描述的方法。各种心理实验手段,如心理等级排列、有限间隔测量等被用于对主观概率和效益的测量。
60年代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决策理论逐步脱离了传统的经济学和统计学模式而转向认知模式,其着眼点为决策(或决定)行为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机制,这是所谓新陈述决策论。新陈述论有统计型和陈述型两类:统计型借助认知的统计描述进行判断和选择,其代表性理论为信号检测论;陈述型研究认知过程,以期发现判断和决策的奥妙,其中最重要的是H.A.西蒙提出的启发式判断理论(见启发式方法)。按照这种理论,人们不是通过复杂的统计演算,而是通过简捷的直觉判断作为最终决策基础。所谓直觉,并不是天生的灵感,而是以认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结果,它是人的简化问题求取最佳决策的机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