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新沙皇
1)  the New Tsars
新沙皇
2)  tzarina [zɑ:'ri:nə]
沙皇皇后
3)  tsar [英][zɑ:(r)]  [美][zɑr]
沙皇
1.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sar, the Tsar\'s government and the State Duma to analysis the State Duma in the whole power system\'s status and role.
20世纪初的俄国国家杜马作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产生于沙皇专制制度陷入政治危机的关键时刻。
4)  Tsarist system
沙皇制度
1.
The administrative reform of Ivan IV of Russia mainly includes three measures: establishing coronation,setting up a "Senior Official Rada"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official departments among which the establishment of Tsarist system and official departments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Russian society.
其中,沙皇制度和衙门制度的确立对俄罗斯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  Czarist government
沙皇政府
1.
However,due to Tsarist government adopted different policies towards Cossacks in different times,Cossacks were transformed from the organization of fugitive peasants to a military class of Russia,from a free and equal symbol to a tamed tool of Czarist government.
然而由于沙皇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哥萨克所采取的政策有所变化,哥萨克逐渐从逃亡农民的组织转变成俄罗斯国家的一个军事阶层,从自由与平等的象征演变为沙皇专制驯服的工具。
6)  the End of Tsarism
沙皇逊位
补充资料:新沙
【诗文】: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注释】:
【注释】: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但取材和表现手法都不落窠臼。诗人不去写官府对通都大邑、良田膏沃之地的重赋苛敛,也不去写官府对普通贫苦农民的残酷压榨,而是选取了渤海边上新淤积起来的一片沙荒地作为描写对象。诗的开头一句,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图景:渤海岸在经年累月的涨潮落潮声中,逐渐淤垒起一线沙堤,堤内形成了一片沙荒地。这短短七个字,反映的是一个长期、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大自然的变化过程。这里的慢,与下句的快;这里的难以察觉,与下句的纤毫必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诗的讽刺意味特别强烈。

  海鸥一直在大海上飞翔盘旋,对海边的情况是最熟悉的;这片新沙的最早发现者照理说必定是海鸥。然而海鸥的眼睛却敌不过贪婪地注视着一切剥削机会的“官家”,他们竟抢在海鸥前面盯住了这片新沙。这当然是极度的夸张,这夸张既匪夷所思,却又那样合乎情理。它的幽默之处还在于:当官府第一个发现新沙,并打算榨取赋税时,这片新沙还是人迹未到的不毛的斥卤之地呢。连剥削对象都还不存在,就响起榨取赋税的如意算盘,这仿佛很可笑,但对官家本质的揭露,又何等深刻!

  一个歌唱家一开始就“高唱入云”,是很危险的。因为再扶摇直上,就会撕裂声带。这首诗的第二句,语调虽似平淡,夸张却已到极度。如下面仍用此法揭露官家剥削本性,是很不容易的。诗人没有回避艺术上的困难,也不采取撕裂声带的笨法,而是把夸张与假设推想之辞结合起来,翻空出奇,更上一层。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之可以长生。在常人眼里,蓬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一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那里的紫芝,自然也可任凭仙家享用,无须纳税。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没有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烟涛微茫,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收那里的紫芝税呢。这种假设推想,似乎纯属荒唐悠谬之谈。但在这荒唐悠谬的外壳中却包含着严峻的历史真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

  这首诗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是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表达出来的。话说得轻松、平淡,仿佛事情本就如此,毫不足怪。但,这丝毫也不减弱它的艺术力量。相反地,人们倒是从这里感受到一种鄙视讽刺对象丑恶本质的精神力量,分外觉得讽刺的深刻与冷峻。

  (刘学锴)



【出处】:
全唐诗:卷629-42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