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伤寒学派
1)  The School of Cold-induced Febrile Diseases
伤寒学派
2)  cold damage school
伤寒派
3)  febrile disease of Shao school
绍派伤寒
4)  Cold school and warm school
寒温学派
5)  Shanghan Lun Sciences
《〈伤寒论〉学》
6)  doctrine of shanghai (febrile diseases caused by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伤寒学说
1.
Both the doctrine of shanghai (febrile diseases caused by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and the doctrine of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 was theoretical systems in the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febrile diseases due to exogenous evils.
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同为我国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体系。
补充资料: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

    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的《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医学流派。历史上对《伤寒论》进行探讨研究的医家极多,留下上千种论著,影响很大。伤寒学派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唐代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每一经病中,又采用“方证同条 ,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
   宋金时期为校正定型、展开研究的阶段。能使《伤寒论》有定型版本,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全赖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学者。从宋代起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宋金时期研究该书并成一家之言的,不下80余家,著名的有庞安时、韩祗和、朱肱、许叔微、郭雍、成无己、王好古等人。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着重病因发病的阐发,认为温病虽与六经有关,但不可“一例作伤寒”。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论伤寒辨脉及汗、下、温等法,颇多发明。朱肱著《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即三阴三阳六条经络,并以经络说解释各个症状机理。许叔微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等,在六经辨证基础上,着重发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八纲之中又尤以阴阳为总纲。郭雍《伤寒补亡论》,采收《素问》、《难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朱肱、庞安时、常器之诸论,以补说张仲景阙略。成无己是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他以《内经》、《难经》作为注释依据,又引《伤寒论》原文前后互相印证,撰成《注解伤寒论》一书。王好古撰《阴证略例》,指出伤寒的阴证尤为严重,阐述了阴证的鉴别和治疗方法,打破了伤寒与杂病的界限,扩大了六经的治疗范围。
   明清时期为流派纷起,研究日深的阶段。由于对《伤寒论》研讨的深入,对该书的不同理解越来越多。理论上,就原文编次问题,有以方有执为首的认为原文错简,要重新修订的错简派和以张志聪、陈修园等为代表的认为原文不可增减一字、移换一节的维护旧论派;在六经实质问题上,有认为是脏腑经络、五运六气、形层部分、六区地面、八纲枢要等多种见解;临床上,有以柯韵伯、徐大椿等为代表的以方类证派,有以尤在泾为代表的按法类证派,有以钱潢为代表的按因类证派,有以沈金鳌为代表的按证类证派和以陈修园为代表的分经审证派。喻昌、张璐、程应旄、周扬俊、黄元御、吴仪洛、张遂辰、张锡驹、秦之祯等都是明清伤寒学派的重要人物。
   伤寒学派经历了孕育、成长、蓬勃兴旺的几个发展阶段,大大提高了中医学的临证水平。伤寒学派的历史是中医史的主要组成内容。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