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ick the skin with a pin
以大头针刺皮肤
2) tap of Cutaneous needle
皮肤针叩刺
5) Skin irritation
皮肤刺激
1.
Detecting skin irritation was undertaken using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equipments,i.
结果表明 ,TEWL仪在检测低皮肤刺激性上优于其他的仪器检测 ,TEWL的增加能敏感地反映由于皮肤屏障破坏而造成的皮肤刺激作
2.
The sensitivity neasurement of skin irritation by Tewameter TM210 and Human Patch Test has been studied.
结果表明,在检测皮肤损伤方面,人体斑贴皮肤刺激值(VS)能较好地反映皮肤刺激程度,而TEWL值的增加能更敏感地反映由于皮肤屏障破坏而造成的皮肤刺激作用。
6) stab wound in skin
皮肤刺创
1.
A histo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wall of stab wound in skin in different time;
不同时间皮肤刺创创壁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补充资料:皮肤针
用于刺激人体皮部的针具。分小锤式、刷帚式和滚筒式等几种,又按其针数多少分别称七星针(七枚)、梅花针(五枚)和丛针(针数不限)等。
临床常用的皮肤针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小锤形、刷帚形的皮肤针用于叩刺,滚筒式的用于滚刺(图1)。
治病原理 中医学理论认为,十二皮部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之气外达于体表的部位。皮部既能反映内脏气机的变化,又能接受外界刺激,并向内脏传送。皮肤针就是在皮部上给予恰当的刺激,以调动和调整皮部的气血活动能力,从外向内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皮肤针刺激十二皮部,能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可调整十二经脉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内在病变状态以治疗疾病。
治疗部位 以背部、脊柱两旁(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循行部位)为主,并按不同疾病需要,配用肩胛区、腰区、骶区、胸腹、四肢及头面等有关区域进行叩刺或滚刺。也可根据病变所在的经脉,沿经脉上下叩刺,并重点叩刺特定穴位。或在病变局部及出现阳性反应(压痛点、结节、条索状物)处及关节部位进行环形叩刺(图2~4)。
治疗方法 分叩刺和滚刺两种:①叩刺。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握住针柄后段,食指伸直压在针柄中段,针头对准所刺皮肤,运用腕力进行弹刺,使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立即抬起,反复叩击。②滚刺。手持滚筒的柄,将滚筒放在拟刺皮肤上来回滚动。临床上以叩刺法为常用。根据刺激部位、病人体质和病情需要,可采用三种不同强度的刺激:轻刺激即用较小的腕力,使局部皮肤稍见潮红充血,多用于头面部,年老体弱者;强刺激即用较大的腕力,使局部明显发红,并有少许出血,多用于腰背部及局部压痛点,年壮体强者;中刺激即用力中等,使局部潮红而不出血。对于慢性和顽固性疾病可以叩刺出血。叩击频率随叩击的轻重而定,如叩击较轻则频率稍慢,叩击较重则频率稍快。中等速度一般以心跳次数为叩击次数,大约每分钟60~70次。慢性病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2周;急性病每日1~2次,3~5次为一疗程。
适应症 凡针刺疗法适宜者均可用此法。其中,以各种疼痛、斑秃、顽癣、失眠、面瘫、痹证、痿证、眩晕(高血压病)等为佳。
注意事项 ①治疗前应检查针具,针柄要坚固而有弹性,针尖平齐,无偏斜、歪曲、锈蚀和缺损。②局部皮肤和针具要进行消毒。③叩刺法要用腕力进行弹刺,落针要稳、准,垂直于皮肤,不可用压刺、斜刺和拖刺。④滚刺法不宜用于皮肤有外伤或溃疡处,也不宜在骨性突起处用。⑤叩刺时,速度适中,用力均匀,循经叩刺时每针距离1~1.5厘米。若在局部叩刺则不必拘泥距离和间隔,多密集重复进行。⑥滚刺时,滚筒转动要灵活,速度较叩刺为慢,以避免疼痛。⑦对于皮肤病,在叩刺时除了要严格消毒外,在叩击的过程中,还要反复多次消毒,比如用酒精棉球揩拭皮肤和针尖部。治疗结束后,还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以免引起新的感染。
临床常用的皮肤针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小锤形、刷帚形的皮肤针用于叩刺,滚筒式的用于滚刺(图1)。
治病原理 中医学理论认为,十二皮部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之气外达于体表的部位。皮部既能反映内脏气机的变化,又能接受外界刺激,并向内脏传送。皮肤针就是在皮部上给予恰当的刺激,以调动和调整皮部的气血活动能力,从外向内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皮肤针刺激十二皮部,能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可调整十二经脉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内在病变状态以治疗疾病。
治疗部位 以背部、脊柱两旁(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循行部位)为主,并按不同疾病需要,配用肩胛区、腰区、骶区、胸腹、四肢及头面等有关区域进行叩刺或滚刺。也可根据病变所在的经脉,沿经脉上下叩刺,并重点叩刺特定穴位。或在病变局部及出现阳性反应(压痛点、结节、条索状物)处及关节部位进行环形叩刺(图2~4)。
治疗方法 分叩刺和滚刺两种:①叩刺。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握住针柄后段,食指伸直压在针柄中段,针头对准所刺皮肤,运用腕力进行弹刺,使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立即抬起,反复叩击。②滚刺。手持滚筒的柄,将滚筒放在拟刺皮肤上来回滚动。临床上以叩刺法为常用。根据刺激部位、病人体质和病情需要,可采用三种不同强度的刺激:轻刺激即用较小的腕力,使局部皮肤稍见潮红充血,多用于头面部,年老体弱者;强刺激即用较大的腕力,使局部明显发红,并有少许出血,多用于腰背部及局部压痛点,年壮体强者;中刺激即用力中等,使局部潮红而不出血。对于慢性和顽固性疾病可以叩刺出血。叩击频率随叩击的轻重而定,如叩击较轻则频率稍慢,叩击较重则频率稍快。中等速度一般以心跳次数为叩击次数,大约每分钟60~70次。慢性病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2周;急性病每日1~2次,3~5次为一疗程。
适应症 凡针刺疗法适宜者均可用此法。其中,以各种疼痛、斑秃、顽癣、失眠、面瘫、痹证、痿证、眩晕(高血压病)等为佳。
注意事项 ①治疗前应检查针具,针柄要坚固而有弹性,针尖平齐,无偏斜、歪曲、锈蚀和缺损。②局部皮肤和针具要进行消毒。③叩刺法要用腕力进行弹刺,落针要稳、准,垂直于皮肤,不可用压刺、斜刺和拖刺。④滚刺法不宜用于皮肤有外伤或溃疡处,也不宜在骨性突起处用。⑤叩刺时,速度适中,用力均匀,循经叩刺时每针距离1~1.5厘米。若在局部叩刺则不必拘泥距离和间隔,多密集重复进行。⑥滚刺时,滚筒转动要灵活,速度较叩刺为慢,以避免疼痛。⑦对于皮肤病,在叩刺时除了要严格消毒外,在叩击的过程中,还要反复多次消毒,比如用酒精棉球揩拭皮肤和针尖部。治疗结束后,还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以免引起新的感染。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