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新农村建设运动
1)  new countryside-construction drive
新农村建设运动
2)  New constructional movements of the countryside
新乡村建设运动
3)  new rural construction
新农村建设
1.
Discussion on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Nanyang;
江苏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大丰市南阳镇为例
2.
Effect of planning in promoting socialism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Changsha;
规划在推进长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
Study on function and emphasis of village planning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作用及重点研究
4)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新农村建设
1.
Thoughts on eco-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对新农村建设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探讨
2.
Countermeasures and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措施
3.
Solar energ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ist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太阳能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新农村建设
1.
The Prospect of Countryside and the Prospect of Farmers:A Discussion on the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Its Prospect;
农村的前景与农民的前途——也谈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和前景
2.
Thoughts and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Fujian Province;
福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思考
3.
The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on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western resource-abundance areas;
西部资源富集区新农村建设的观察与思考
6)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新农村建设
1.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West Lake Scenic Area,Hangzhou;
西湖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
Reviewing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of countryside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再认识
3.
Advancing rural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service to guarante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Beijing;
适度超前发展农村水利为北京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与保障
补充资料:乡村教育运动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它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一般说是由于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是抄袭外国的,不适合中国社会需要,更不适应中国农村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特别落后,亟待改革。尤其是中国近代农村饱受天灾人祸,农村经济处于崩溃破产的边缘之后,有的教育工作者就提倡"到乡村去"、"到民间去",不但极力鼓吹,造成舆论,而且实地从事,见诸行动。此后,关于"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呼声就成为旧中国一种社会思潮。当时,全国各地倡导这种社会运动的人们,所站的立场、所持的观点并不相同,目标也各异,所办的乡村事业也各有特点。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的以生产为中心;有的以政治组织为中心;有的以自卫组织为中心;有的着眼于改造乡村生活;有的把政治、经济与教育事业综合进行。但追溯此项乡村事业的来由,一般均由教育开其端。嗣后因社会各阶级各阶?阈枰牟煌酥鸾ダ┐蠓段АW詈螅迅髦窒绱迨乱担ㄕ巍? 经济、 教育等)加以综合,仍以教育为枢纽,因而乡村建设运动,也就成为广义的乡村教育运动。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自1923年10月由晏阳初任总干事后,主要在城市从事平民识字运动,后来由分析文盲数量而注意农民,因研究农民教育而移往乡村。1926年该会选河北省定县为华北试验区,特从翟城村入手,进行平民教育、农业改良、社会调查等工作。至1929年该会才集中全力以县为单位在定县进行实验。他们用学校式、社会式、 家庭式"三大方式" 来进行生计、文艺、卫生与公民"四大教育",企图解决他们所谓中国农村的"四大病",即:贫、愚、弱、私;并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建设"。
  
  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6年曾在江苏昆山徐公桥设立乡村改进区,推行社会教育,改进小学教育。他们的目的是:提高文化,培养新农民,使农民有自治能力,同时改进农业。
  
  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陶行知于1926年主张以乡村学校作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强调要教育农民有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能自立、自治、自卫等,并筹办晓庄学校,于翌年春开学,成为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阵地。他企图用教育来改造乡村生活,带有空想的成分,但他反对封建传统教育和盲目"仪型他国"教育,这是有进步意义的。晓庄学校被国民党政府封闭后,陶行知又创办山海工学团,注重培养农民在军事、生产、科学等方面的能力。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于1931年成立,除指导研究生和训练乡村服务人员外,并在邹平、菏泽两个实验县办理乡农学校、乡学村学。这种学校是把中国宋朝、清朝曾推行的"乡约"制度加以修改补充,以学校为外貌,由"乡村领袖"(地主绅士)"学众(农民)"和"有志于乡村运动"的知识分子(教员)组成。这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组织,是政治、经济、教育、自卫的综合体,既对农民进行宗法思想教育和地主武装训练,又行使一乡(村)的行政权力。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附设有农场,供本院学生进行农业实习,又是实验县农业推广的场所。
  
  30年代期间,以高阳为代表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设有研究实验部,在无锡设了惠北实验区、北夏实验区等,进行乡村成年民众教育、电化教育、农事教育,实行改良蚕桑、养鱼植树开荒,增加农业生产等。
  
  除了江苏无锡、河北定县、山东邹平等处和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在巴县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外,还有上海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的工学实验;浙江湘湖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的农工试验班;大夏大学民众教育实验区金家巷农村念二社民生本位的教育实验;燕京大学设立的农村建设科及清河试验区以及南开大学、 金陵大学、 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合组的"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等,都曾进行过研究实验及训练工作。"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于抗日战争时期移至贵州定番,改称"农村建设协进会",下设乡政学院,训练各校四年级生和研究生。重庆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是在四川乡村建设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该院于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巴县等地进行乡村建设的研究实验工作。晏阳初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附近的歇马场创办乡村建设育才院,后改为乡村建设学院。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乡村教育系于抗战后改为乡村建设系,在该系任课的教师主要来自定县、邹平和无锡;该系曾编辑出版《华西乡建》刊物及《乡农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的冲击下,乡村建设或乡村教育,到后来就逐渐衰落,不再成为一种社会运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