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ancient Linzi of capital Qi
古齐临淄
3) Linzi
临淄
1.
Study on World Football Origin——Linzi Kick a Ball s Development;
世界足球起源研究——临淄蹴鞠发展及其传播推阐
2.
Linzi,today s Zibo in Shandong Province,had been the capital of Kingdom Qi of Western Han Dynasty,where large quantities of lutes have been excavated since the end of Qing Dynasty,which caught grea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为西汉齐国之都。
3.
The paper will chose Linzi, a county level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a sample to illustrat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level city in china.
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这一层面,力图通过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这样一个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突出的区域样本的分析研究,为我国区、县层级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
4) Linzhi Region
临淄地区
6) Linzi dialect
临淄方言
补充资料:临淄齐国故城
中国西周至战国齐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旧临淄县城)的西、北面,东临淄河,西依古系水。总面积达20余平方公里。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长子丁公于齐,建都营丘(一说营丘即临淄),后六世胡公迁都于薄姑(今山东博兴)。献公元年(公元前 859)迁都临淄,至公元前 221年齐亡。秦代为齐郡治所。西汉前期和东汉为诸侯国齐国都城。临淄作为齐国都城达600 多年,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1926年日本人曾作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多次进行调查,1958年山东省文物干部训练班对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1964~1966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对遗址进行全面的钻探和试掘,1971和1976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再次进行发掘。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 齐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为郭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最长处4.5公里,东西最宽处近4公里,周长14公里余。东墙因临河修筑,多曲折。城墙用夹板夯筑,从东周至汉代经多次增筑和修补,基宽20~30米,最宽达43米。地面保存最高处达 5米以上。早期夯层较薄,多小杵夯,晚期夯层厚,多平夯。已探出城门 6座,东西面各1座,南北面各2座,门道宽一般10米左右。城内已探出 7条主干道路,大多与城门连接,有的贯穿全城,路宽 6米以上,其中两条南北主干道路宽达20米。这些道路多十字交叉,把城内划分为若干街区。小城为宫城,在大城的西南方,东北部嵌入大城,南北长 2.5公里,东西宽 1.5公里,周长7公里余。城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60余米。有5座城门,东、西、北面各1座,南面2 座。东、北门通向大城,门道外口两侧城墙皆向外凸出。探出的 3条主干道路分别与南门、西门和北门连接,路宽 8~17米。沿城墙内侧还有宽 6米左右的"环涂"。城内有排水明渠。大城西部有一条南北干渠,南与小城东北角城壕相接,北部分为 2支,一支出北墙注入北护城河,一支向西北出西墙注入系水。东北部也有水渠分别注入北护城河和淄河。小城有曲尺形水渠,经宫殿区穿西城墙注入系水。在城墙处均有自然石叠砌的排水道口,已发掘的西墙排水道口东西长16.7米,宽约7~8米,高约 3米。有3层流水孔,每层5孔,各层孔互相错列。水孔一般高50厘米,宽40厘米左右。排水道口及东西进出水道的两壁均用石块垒砌,底铺石块。
重要遗迹 宫殿区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其中心建筑为一高14米、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的夯土台基,俗称桓公台,顶部分为 3层。台东北发掘了1处宫室建筑遗址。建筑分为2层,上层属西汉时期,下层为东周时期。小城东北部有一较小夯筑台基,俗称金銮殿,四周以自然石甃砌,与桓公台遥相呼应,周围地势低洼,当是台榭别馆遗迹。小城西门外有泉,古有中池,是齐国的苑囿。现存高台基址"歇马台"可能是《左传》中提到的"遄台"遗迹。西北约10公里有"梧台",高28米,上部有花纹铺地砖、陶排水管等遗迹,当是齐的别馆离宫遗迹。
大城中部偏西和南部有大片战国、汉代冶铁遗址,东北部和北部有东周与汉代制骨遗址,中部阚家庄东南有汉代冶铜、铸钱遗址,中部偏南刘家寨周围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小城南部有炼铁、冶铜和铸钱遗址。
墓葬 大城内发现两处墓地,一处在城东北部河崖头、东古城一带,已探出大中型墓20余座,有的大墓墓口面积40米见方,有南北墓道。在其中 1座甲字型大墓的东、西、北三面发现有殉马坑,据已发掘部分推算,共殉马 600余匹。这一带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不少精美的青铜器,均属西周和春秋时期,当是姜齐的公墓地。另一处在大城南部刘家寨、邰院一带,这里的墓葬都是积石、积蛤壳的中型墓。城南一带有多处东周墓地。在南城外约0.5公里的郎家庄发掘一座战国早期人殉墓,椁室周围埋有17个女性殉葬人,年龄最小的15岁,皆有墓坑和棺椁,陪葬者均有丰富的随葬品。临淄故城南10公里左右的牛山一带,今犹存高大的封土堆10余座,有称"四王冢"、"二王冢",当为田齐时的王陵。
遗物 城内出土了大批陶器、瓦、瓦当和钱范等。陶器中高圈足簋、豆、盂等类器较多,陶鬲有绳纹鬲和素面鬲两大类,绳纹鬲又有周式鬲和齐式鬲两种,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东周陶器上流行戳印的陶文,内容多属作器者居地和人名。瓦当多素面,少数饰树木双兽、双目和树木卷草纹,偶见"天齐"瓦当和卷云纹、兽面纹瓦当。战国时期多半瓦当,汉代多圆瓦当。钱范有战国"齐法化"陶范和西汉"半两"、"五铢"石范。遗物反映的文化特征与燕、赵比较接近。
保护工作 1964~1966年,省文物部门对齐故城进行了普探和试掘,划出重点保护范围和一般保护范围,树立了标志,组织起群众性的保护网。1975年建立临淄区文物保管所,1981年建立临淄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81~1983年,对"桓公台"、小城北墙遗迹、"晏婴冢"、大城西墙排水道口、殉马坑以及城外的"三士冢"遗迹和墓葬进行重点维护,树立了标志说明。1984年建立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
城址 齐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为郭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最长处4.5公里,东西最宽处近4公里,周长14公里余。东墙因临河修筑,多曲折。城墙用夹板夯筑,从东周至汉代经多次增筑和修补,基宽20~30米,最宽达43米。地面保存最高处达 5米以上。早期夯层较薄,多小杵夯,晚期夯层厚,多平夯。已探出城门 6座,东西面各1座,南北面各2座,门道宽一般10米左右。城内已探出 7条主干道路,大多与城门连接,有的贯穿全城,路宽 6米以上,其中两条南北主干道路宽达20米。这些道路多十字交叉,把城内划分为若干街区。小城为宫城,在大城的西南方,东北部嵌入大城,南北长 2.5公里,东西宽 1.5公里,周长7公里余。城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60余米。有5座城门,东、西、北面各1座,南面2 座。东、北门通向大城,门道外口两侧城墙皆向外凸出。探出的 3条主干道路分别与南门、西门和北门连接,路宽 8~17米。沿城墙内侧还有宽 6米左右的"环涂"。城内有排水明渠。大城西部有一条南北干渠,南与小城东北角城壕相接,北部分为 2支,一支出北墙注入北护城河,一支向西北出西墙注入系水。东北部也有水渠分别注入北护城河和淄河。小城有曲尺形水渠,经宫殿区穿西城墙注入系水。在城墙处均有自然石叠砌的排水道口,已发掘的西墙排水道口东西长16.7米,宽约7~8米,高约 3米。有3层流水孔,每层5孔,各层孔互相错列。水孔一般高50厘米,宽40厘米左右。排水道口及东西进出水道的两壁均用石块垒砌,底铺石块。
重要遗迹 宫殿区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其中心建筑为一高14米、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的夯土台基,俗称桓公台,顶部分为 3层。台东北发掘了1处宫室建筑遗址。建筑分为2层,上层属西汉时期,下层为东周时期。小城东北部有一较小夯筑台基,俗称金銮殿,四周以自然石甃砌,与桓公台遥相呼应,周围地势低洼,当是台榭别馆遗迹。小城西门外有泉,古有中池,是齐国的苑囿。现存高台基址"歇马台"可能是《左传》中提到的"遄台"遗迹。西北约10公里有"梧台",高28米,上部有花纹铺地砖、陶排水管等遗迹,当是齐的别馆离宫遗迹。
大城中部偏西和南部有大片战国、汉代冶铁遗址,东北部和北部有东周与汉代制骨遗址,中部阚家庄东南有汉代冶铜、铸钱遗址,中部偏南刘家寨周围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小城南部有炼铁、冶铜和铸钱遗址。
墓葬 大城内发现两处墓地,一处在城东北部河崖头、东古城一带,已探出大中型墓20余座,有的大墓墓口面积40米见方,有南北墓道。在其中 1座甲字型大墓的东、西、北三面发现有殉马坑,据已发掘部分推算,共殉马 600余匹。这一带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不少精美的青铜器,均属西周和春秋时期,当是姜齐的公墓地。另一处在大城南部刘家寨、邰院一带,这里的墓葬都是积石、积蛤壳的中型墓。城南一带有多处东周墓地。在南城外约0.5公里的郎家庄发掘一座战国早期人殉墓,椁室周围埋有17个女性殉葬人,年龄最小的15岁,皆有墓坑和棺椁,陪葬者均有丰富的随葬品。临淄故城南10公里左右的牛山一带,今犹存高大的封土堆10余座,有称"四王冢"、"二王冢",当为田齐时的王陵。
遗物 城内出土了大批陶器、瓦、瓦当和钱范等。陶器中高圈足簋、豆、盂等类器较多,陶鬲有绳纹鬲和素面鬲两大类,绳纹鬲又有周式鬲和齐式鬲两种,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东周陶器上流行戳印的陶文,内容多属作器者居地和人名。瓦当多素面,少数饰树木双兽、双目和树木卷草纹,偶见"天齐"瓦当和卷云纹、兽面纹瓦当。战国时期多半瓦当,汉代多圆瓦当。钱范有战国"齐法化"陶范和西汉"半两"、"五铢"石范。遗物反映的文化特征与燕、赵比较接近。
保护工作 1964~1966年,省文物部门对齐故城进行了普探和试掘,划出重点保护范围和一般保护范围,树立了标志,组织起群众性的保护网。1975年建立临淄区文物保管所,1981年建立临淄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81~1983年,对"桓公台"、小城北墙遗迹、"晏婴冢"、大城西墙排水道口、殉马坑以及城外的"三士冢"遗迹和墓葬进行重点维护,树立了标志说明。1984年建立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