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胶济铁路和308国道间,南北贯通,是进出青岛的主要干道。南起小村庄,北至白沙河,故称小(小村庄)白(白沙河)干路,是青岛市最长的一条主干道。全长18500米,其中,市管路段长2490米,车行道宽27~30米,面积70664平方米,为沥青路面。
1935年,小白干路是一条蜿蜒曲折的乡村土路,从小村庄至夏庄,全长约13.8公里。青岛解放后,随着楼山新工业区的开辟,城市交通运输日益繁重,使四流北路的交通十分拥挤。为此,青岛市城市建设局决定将小白干路辟建为一条交通干道。1958年11月,小白干路工程指挥部对小白干路进行改建,总投资额224万元。工程南起杭州路,北至四流北路,新辟路基长17038米。工程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整体形变模量每平方米750公斤以上,采用就地取材的沙砾铺装12厘米厚低级路面。在地下水(地下渗流水)特高之路段,铺设泥结碎石路面,并作防水处理。其中,李沧路至四流北路一段路基长7074米,宽22米,面积155628平方米。路面宽14米,面积99036平方米。新建了3座石板桥,14座涵洞。李沧路至杭州路长10020米,铺设泥碎石路面宽14米,面积140280平方米,铺设黄沙路面宽12米,面积120240平方米。新建桥梁3座,条石涵洞20座,修筑雨水斗81座,拆迁房屋7045平方米,迁移电杆77根。该工程于1959年底竣工通车,成为市区北部又一条南北向交通干线,缓和了四流北路的交通压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白干路曾称“大寨路”。1966年8月,对小白干路土路部分进行临时沥青表面处置。工程自人民路交口起,到市管路段与交通局管理路段分界处止。全长2377.2米,铺装面积18503平方米,铺装路段宽度不等。其中,铺装宽度9米的路段,面积为11579平方米(包括旧路修补);宽度7米的路段,面积为6924平方米。施工中将部分路段的人行道垫高,铺以黄沙;车行道表面处置到沿石边,同时对边坡加以整理,安设沿石194米,工程造价38235元。
至1971年,原铺沥青路面已出现破裂,且宽度较窄,不能满足需要。市革委投资419458元,于1971年6~12月对人民路交口至交通局管理路段铺装了沥青路面。施工时充分利用旧路面的有利条件,共分三种路面结构五个段落进行铺设。第一段自人民路至青岛铸造机械学校门前;第二段自铸机学校门前至原市政工程处东门;第三段由原市政工程处东门至公路站大楼;第四段由公路站大楼到终点与公路相接;第五段为人民路广场。第一段和第三段的路面结构为:以原路为基层,拓宽部分铺直径6~10厘米的碎石厚10厘米,上铺直径3~5厘米碎石厚6厘米,面层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第二段和第四段的路面结构为:在旧路上铺直径6~10厘米的碎石厚10厘米,上铺直径3~5厘米的碎石厚5厘米,表面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第五段以白灰土作基层厚12厘米,面层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该项工程共铺沥青路面53537平方米,铺6厘米厚的碎石层24518平方米,5厘米厚碎石层24688平方米,10厘米厚碎石层34113平方米,白灰土基层5027平方米,加宽路基填土方1万立方米,安砌沟石6920米。
1985年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青岛市市政工程总公司计划,将公路站大楼至山东路一段进行翻修加宽。施工路段全长1350米,宽14米。铺设沥青路面19435平方米,铺黄沙人行道路面5360平方米,安设管道101米,砌筑检查井5座、雨水斗18座,砌乱石边沟567米,浆砌乱毛石990立方米,工程结算总值726940元。该工程由青岛市市政工程总公司设计室设计,市政总公司第二工程队施工。1985年10月1日开工,11月30日竣工。
1989~1990年,小白干路陆续拓宽,由14米拓宽至27~30米,铺装混凝土人行道板3640平方米。
由于小白干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进入青岛的唯一一条高等级公路,因此在青岛市民的心中小白干路的地位无可取代。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响应西部大开发,小白干路分别更名为重庆南路、重庆中路和重庆北路。但在很多青岛市民的心中,却仍然将它称之为小白干路。小白干路做为青岛地区的一个地域文化,已经深深的扎根在青岛市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