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mb's essays.
兰姆的随笔。
3) Lamb
[英][læm] [美][læm]
兰姆
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Prose of Lamb and Liang Yuchun;
兰姆、梁遇春散文比较研究
2.
In which outstanding prosper, regards Charles Lamb, William Hazlitt and Thomas De Quincey.
无论是兰姆看似闲聊的叙说、赫士列特激情的行文风格还是德?昆西梦幻般的诗化笔触,无一不是对自身情感的宣泄和对自我的张扬。
4) essays
[英]['esei] [美]['ɛse]
随笔
1.
In the past,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Japanese ancient essay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contents and subjects.
以往对随笔的研究,多见于内容和题材方面,本文着眼于随笔文学的语言特点,以三大随笔《枕草子》、《方丈记》、《徒然草》为例,从文体和修辞入手,分析随笔呈现出的不同语言风格及其成因,探讨文体的演进与随笔文学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通过分析随笔的基本修辞风格,研究随笔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基本特征。
2.
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Posthumous Essays to Japan was published after his death and evoked tremendous repercussions in Japan.
陶晶孙去世后他的日语本随笔集《给日本的遗书》出版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佐藤春夫将其看作是一位连接新日本和新中国纽带的作家。
5) Essay
随笔
1.
On prosaic essays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one of examinations of literature in 1990s——One of the 1990s Chinese literature research;
散文随笔:调整与发展——90年代文学考论之一
2.
The prose is also such,animadverting on Tong City ancient text,requesting to get away from the tie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 mode,while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British Essay establishment modern prose,becoming two kinds of styles of the modern prose:Essay recounted sentiment and scribble with heavy philosophy.
散文也是如此,一面批判桐城古文,要求摆脱古文学束缚,一面向外借鉴英法Essay建立现代散文的话语模式,形成了现代散文的两种风格:重叙事抒情的随笔和重哲理议论的杂感。
6) informal essays
随笔
1.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and illustration of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formal essays of Lamb and Liang Yuchun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personality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informal essays.
从比较兰姆和梁遇春的性格特征与随笔观察点这两个角度,展开对兰姆和梁遇春随笔同中之异的分析与论述,从而具体、翔实地论证梁遇春的随笔既深受兰姆随笔的影响,又具有自己的独创性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印记。
补充资料:"阿奇格兰姆"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形成的一个极度崇拜先进技术的建筑小组,因出版刊物Archigram而得名。Archigram是由英文architecture(建筑)的前半部和telegram(电报)的后半部合成的,意思是"建筑电报"。欧洲的现代建筑的理论到50年代后期分歧公开化而进入多元时代,在建筑思潮上出现了既混乱而又活跃的局面。1961年,在伦敦学建筑的学生M.韦布、P.库克和D.格林出版《阿奇格兰姆》第一期,主题是"流通和运动"。同年,伦敦规划委员会的青年建筑师R.赫伦、W.恰克和D.克朗普顿也加入这个团体。1962年出版第二期,这期的主题是"消耗和变化"。此后,基本上每年1期,到1970年共出9期。他们还设计方案,举办展览,以表达、宣传自己的观点。他们推崇自动化、电子计算机和导弹等尖端技术,想用先进的技术来解决社会生活的流动、变化和城市发展问题。他们宣称:"我们正在从事一种积极的建筑,这种建筑将会具有最敏锐的反应力和对合理而潜在的事物尽可能作出响应的能力。"他们按此设想设计了许多方案。著名的有插入式城市(库克设计,1964)、步行城市(赫伦设计,1964)、计算机城市(克朗普顿设计,1964)和速建城市(赫伦设计,1964)等。插入式城市就是把城市设计成一个以交通管网为基础的巨型构架,房屋是预制的单元体,可以插入城市的主体结构,或从那里拔出,按需要进行更新。他们的方案图及主张和设想有如科学幻想,奇特新颖,但脱离实际。1969年,库克获得蒙特卡罗娱乐中心设计竞赛一等奖,经过几年探索研究,他的设计方案终因可行性太差而被搁置。70年代,"阿奇格兰姆"停止活动,成员有的开业,有的执教。但他们的主张和宣传给欧美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激起一阵浪花。意大利建筑师R.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设计的法国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1977)被认为受到"阿奇格兰姆"的强烈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