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chnical economics of industry
工业技术经济学
4) technical economics of forestry
林业技术经济学
5) technical economics of fishing industry
渔业技术经济学
6)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ical economics
化工技术经济学
1.
According to innovation teaching practic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ical economics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major,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the innovation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 and the innovation examining method of this course is probed into and summarized, and the reform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is course being prospected.
本文结合我院多年来在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开设“化工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创新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创新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并对本课程的改革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补充资料:农业技术经济学
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研究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力技术因素的合理运用及其经济效果的科学。由于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一般以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政策为实际内容,也可以说农业技术经济学就是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政策的经济效果的科学。
存在于农业生产力中的技术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体现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上的物质技术因素,也有表现为劳动者本身的技能和技巧的精神因素。为了形成生产力并增加经济效益,这些因素存在着合理组合、利用、布局和适时更新的问题。组合、布局合理,利用得当,更新及时,就能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就会相互抵消,甚至可能出现负效果,得不偿失。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中国在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技术改造的任务日益突出。在推广各种技术措施,包括采用农业机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增施化肥、农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促进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以后,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被作为一项国家任务,1978年又被列入《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果。
内容和经济效果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研究包括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数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目的是为指导研究实际问题服务。应用研究的宏观方面系联系国民经济,研究整个农业部门或地区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如农业技术改造、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微观方面包括对农业生产单位的各种技术经济问题,如种植制度、作物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等的经济评价,以及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领域的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等。
经济效果原理不论在理论或应用研究中均占重要地位。经济效果是对某一技术措施在经济上合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反映取得的效果同劳动耗费之间的比较关系。耗费同量劳动,取得的效果大,经济效果就大;反之,就小。或者取得同量效果,所耗费的劳动少,经济效果就大;反之,就小。这两方面的比较还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如产出同投入比较,收入同支出比较,利润同资金比较,使用价值同劳动耗费比较,满足社会需要程度同所耗费的劳动比较等。经济效果具有两重性:其自然属性是从生产力角度反映经济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同劳动耗费的比较,是不同社会的共性;其社会属性是从生产关系角度反映经济效果的质的规定性,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特殊性。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还有下列特点:①综合性和相关性。农业生产过程中,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关系,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相关程度强弱不等。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往往是各种生产因素在许多不同的相关条件下综合作用的结果。②持续性。各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表现于当时当季,而且会持续到以后的再生产过程,产生明显的后效。③极限性。各种技术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限度,因而其经济效果也有极限。④不稳定性。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对有些作用于经济效果的因素,人力难以控制。
应用──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践意义在于它为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规定了科学的原则、指标和方法。
评价原则 处理影响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多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原则为:①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统一。即对某一措施技术上的先进性,及其对于增长产品使用价值的作用,与产品的劳动耗费水平以及推广应用的可行条件同时加以考察。如劳动耗费的增长幅度大于使用价值增长幅度,便说明经济效果低,一般无实用意义。②局部经济效果与全局经济效果的统一。一项值得推荐的技术方案应能使生产单位在增进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本单位的新增经济效益;如仅有利于后者而有损于前者则也无实用意义。③当前经济效果与长远经济效果的统一。如在农业生产中采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防止仅着眼于当前一时利益的掠夺式经营等。
掌握绝对经济效果临界限和相对经济效果临界限,对于经济评价和选优也有重要意义。绝对经济效果临界限是采用某一农业技术本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起码界限,表现为效果与劳动耗费的比值大于1或两者相减的差额大于零。低于这个界限,便无实用意义。相对经济效果临界限是采用某一项新技术来代替原有技术的起码经济界限,表现为新技术经济效益与原有技术经济效益的比值大于1或两者相减的差额大于零,低于这个界限就不如继续采用原来的技术。
评价指标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是进行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时用来衡量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的一种尺度。不同的指标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经济效果的大小。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由此构成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效果指标、分析指标和目的指标3类。
① 经济效果指标。是主体指标,用来反映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同效果的关系。如劳动生产率,物质耗费效果、单位产品成本、资金占用效果、投资效果以及净产值(国民收入)、利润、纯收入等。仅仅反映产量大小而没有反映劳动耗费的指标如单位面积产量等,不能作为经济效果指标。
② 分析指标。是影响经济效果消长变化的因素,也称因素指标。可分为3个亚类:一是生产条件指标。反映有关的自然、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如年平均温度、雨量、无霜期、人口、劳动力、土地、农机具、水利设施、施肥水平、国家计划或合同规定量、价格、税率、利率、物资、资金供应量等等。二是经济分析指标。反映农业生产要素组织利用的状况和结果。其与经济效果指标的区别在于它仅仅反映经济活动的效果和劳动耗费两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反映生产结构状况。其中反映劳动成果的指标有产量、产值、产品质量等;反映劳动、物资和资金消耗的指标有公顷工时耗费、公顷肥料施用量、公顷成本等;反映土地、劳力、物资、资金的占用及利用状况的指标有公顷作业占用劳力数、公顷拥有马力数、土地利用率等;反映生产结构状况的指标有作物播种面积比率、畜群比率、部门投资比率、部门产值比率等。三是技术分析指标。反映利用不同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某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即技术的有效性。如农产品产量增长率、质量等级提高程度、作物品种抗逆性增长率、农药杀虫杀菌率、造林成活率等。
③ 目的指标。用来反映社会主义条件下讲求经济效果的目的性,主要包括增强扩大再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程度 3方面。前二者为中间目的,可应用每公顷耕地公积金、单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人均占有绿化面积等指标;后者为终极目的,可用农产品商品率、人均产品占有量、人均收入等指标。
在实际评价时,一般是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从需要和可能出发,选用少数几个主要指标即可。
方法 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应用数学方法,对技术方案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数学方法有边际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生产函数分析法、线性规划分析法等。对不同技术方案的评价选优一般可采用比较分析法。其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是综合评分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能将各个指标的具体数值通过打分数方法,综合成一个数值,从总体上对各个不同方案的优劣作出概括性的评价。
参考书目
展光伟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0。
存在于农业生产力中的技术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体现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上的物质技术因素,也有表现为劳动者本身的技能和技巧的精神因素。为了形成生产力并增加经济效益,这些因素存在着合理组合、利用、布局和适时更新的问题。组合、布局合理,利用得当,更新及时,就能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就会相互抵消,甚至可能出现负效果,得不偿失。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中国在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技术改造的任务日益突出。在推广各种技术措施,包括采用农业机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增施化肥、农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促进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以后,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被作为一项国家任务,1978年又被列入《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果。
内容和经济效果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研究包括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数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目的是为指导研究实际问题服务。应用研究的宏观方面系联系国民经济,研究整个农业部门或地区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如农业技术改造、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微观方面包括对农业生产单位的各种技术经济问题,如种植制度、作物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等的经济评价,以及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领域的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等。
经济效果原理不论在理论或应用研究中均占重要地位。经济效果是对某一技术措施在经济上合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反映取得的效果同劳动耗费之间的比较关系。耗费同量劳动,取得的效果大,经济效果就大;反之,就小。或者取得同量效果,所耗费的劳动少,经济效果就大;反之,就小。这两方面的比较还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如产出同投入比较,收入同支出比较,利润同资金比较,使用价值同劳动耗费比较,满足社会需要程度同所耗费的劳动比较等。经济效果具有两重性:其自然属性是从生产力角度反映经济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同劳动耗费的比较,是不同社会的共性;其社会属性是从生产关系角度反映经济效果的质的规定性,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特殊性。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还有下列特点:①综合性和相关性。农业生产过程中,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关系,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相关程度强弱不等。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往往是各种生产因素在许多不同的相关条件下综合作用的结果。②持续性。各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表现于当时当季,而且会持续到以后的再生产过程,产生明显的后效。③极限性。各种技术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限度,因而其经济效果也有极限。④不稳定性。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对有些作用于经济效果的因素,人力难以控制。
应用──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践意义在于它为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规定了科学的原则、指标和方法。
评价原则 处理影响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多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原则为:①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统一。即对某一措施技术上的先进性,及其对于增长产品使用价值的作用,与产品的劳动耗费水平以及推广应用的可行条件同时加以考察。如劳动耗费的增长幅度大于使用价值增长幅度,便说明经济效果低,一般无实用意义。②局部经济效果与全局经济效果的统一。一项值得推荐的技术方案应能使生产单位在增进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本单位的新增经济效益;如仅有利于后者而有损于前者则也无实用意义。③当前经济效果与长远经济效果的统一。如在农业生产中采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防止仅着眼于当前一时利益的掠夺式经营等。
掌握绝对经济效果临界限和相对经济效果临界限,对于经济评价和选优也有重要意义。绝对经济效果临界限是采用某一农业技术本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起码界限,表现为效果与劳动耗费的比值大于1或两者相减的差额大于零。低于这个界限,便无实用意义。相对经济效果临界限是采用某一项新技术来代替原有技术的起码经济界限,表现为新技术经济效益与原有技术经济效益的比值大于1或两者相减的差额大于零,低于这个界限就不如继续采用原来的技术。
评价指标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是进行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时用来衡量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的一种尺度。不同的指标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经济效果的大小。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由此构成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效果指标、分析指标和目的指标3类。
① 经济效果指标。是主体指标,用来反映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同效果的关系。如劳动生产率,物质耗费效果、单位产品成本、资金占用效果、投资效果以及净产值(国民收入)、利润、纯收入等。仅仅反映产量大小而没有反映劳动耗费的指标如单位面积产量等,不能作为经济效果指标。
② 分析指标。是影响经济效果消长变化的因素,也称因素指标。可分为3个亚类:一是生产条件指标。反映有关的自然、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如年平均温度、雨量、无霜期、人口、劳动力、土地、农机具、水利设施、施肥水平、国家计划或合同规定量、价格、税率、利率、物资、资金供应量等等。二是经济分析指标。反映农业生产要素组织利用的状况和结果。其与经济效果指标的区别在于它仅仅反映经济活动的效果和劳动耗费两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反映生产结构状况。其中反映劳动成果的指标有产量、产值、产品质量等;反映劳动、物资和资金消耗的指标有公顷工时耗费、公顷肥料施用量、公顷成本等;反映土地、劳力、物资、资金的占用及利用状况的指标有公顷作业占用劳力数、公顷拥有马力数、土地利用率等;反映生产结构状况的指标有作物播种面积比率、畜群比率、部门投资比率、部门产值比率等。三是技术分析指标。反映利用不同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某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即技术的有效性。如农产品产量增长率、质量等级提高程度、作物品种抗逆性增长率、农药杀虫杀菌率、造林成活率等。
③ 目的指标。用来反映社会主义条件下讲求经济效果的目的性,主要包括增强扩大再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程度 3方面。前二者为中间目的,可应用每公顷耕地公积金、单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人均占有绿化面积等指标;后者为终极目的,可用农产品商品率、人均产品占有量、人均收入等指标。
在实际评价时,一般是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从需要和可能出发,选用少数几个主要指标即可。
方法 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应用数学方法,对技术方案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数学方法有边际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生产函数分析法、线性规划分析法等。对不同技术方案的评价选优一般可采用比较分析法。其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是综合评分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能将各个指标的具体数值通过打分数方法,综合成一个数值,从总体上对各个不同方案的优劣作出概括性的评价。
参考书目
展光伟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