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inciple of hydrodynamic images
铃力学镜像原理
2) method of hydrodynamic images
铃力学镜像法
3) principle of hydrodynamic images
流体力学镜像原理
4) image theory
镜像原理
1.
Based on the image theory, the oscillation of a cylinder in front of two vertical walls intersecting normally in the otherwise static water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oscillating problem of four symmetrically arranged cylinders.
应用镜像原理 ,将正交直墙前单个圆柱在静水中的振荡问题 ,转化为 4个对称布置圆柱在静水中的振荡问题 ,由此应用速度势的特征函数展开法 ,建立了正交直墙前直立圆柱振荡问题的解析解。
2.
The method for evaluation to acoustic scattering from object near an interface has provided based on Kirchhoff approximation combined with image theory.
用物理声学方法(Kirchhoff近似)结合镜像原理给出了计算界面附近目标声反射的方法。
5) principle of mirror image
镜像原理
1.
To derived the directivity formula of the built_up sound source in a limited space is derired based on principle of mirror image and is simulated with Matlab.
基于镜像原理,推导出组合声源在有限空间中的指向性公式,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模拟。
6) method of hydrodynamic images
流体力学镜像法
补充资料: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性能及功能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通过提高和改善透镜的性能,使放大率达到1000─1500倍左右,但一直末超过2000倍。这是由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受光的波长的限制。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线来看物体,为了看到物体,物体的尺寸就必须大于光的波长,否则光就会“绕”过去。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不超过200毫米,有人采用波长比可见光更短的紫外线,放大能力也不过再提高一倍左右。
要想看到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还差3─4个量级。为了从更高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结构,必须另辟蹊径,创造出功能更强的显微镜。
有人设想用波长比紫外线更短的X射线的透镜。
20世纪20年代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发现电子流也具有波动性,其波长与能量有确定关系,能量越大波长越短,比如电子学1000伏特的电场加速后其波长是0.388埃,用10万伏电场加速后波长只有0.0387埃,于是科学家们就想到是否可以用电子束来代替光波?这是电子显微镜即将诞生的一个先兆。
用电子束来制造显微镜,关键是找到能使电子束聚焦的透镜,光学透镜是无法会聚电子束的。
1926年,德国科学家蒲许提出了关于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理论。他指出:“具有轴对称性的磁场对电子束来说起着透镜的作用。”这样,蒲许就从理论上解决了电子显微镜的透镜问题,因为对电子束来说,磁场显示出透镜的作用,所以称为“磁透镜”。
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的年轻研究员卢斯卡,1932年制作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它是一台经过改进的阴极射线示波器,成功地得到了铜网的放大像──第一次由电子束形成的图像,加速电压为7万,最初放大率仅为12倍。尽管放大率微不足道,但它却证实了使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可形成与光学像相同的电子像。
经过不断地改进,1933年卢斯卡制成了二级放大的电子显微镜,获得了金属箔和纤维的1万倍的放大像。
1937年应西门子公司的邀请,卢斯理建立了超显微镜学实验室。1939年西门子公司制造出分辨本领达到30埃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用电子显微镜,并投入批量生产。
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人类的洞察能力提高了好几百倍,不仅看到了病毒,而且看见了一些大分子,即使经过特殊制备的某些类型材料样品里的原子,也能够被看到。
要想看到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还差3─4个量级。为了从更高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结构,必须另辟蹊径,创造出功能更强的显微镜。
有人设想用波长比紫外线更短的X射线的透镜。
20世纪20年代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发现电子流也具有波动性,其波长与能量有确定关系,能量越大波长越短,比如电子学1000伏特的电场加速后其波长是0.388埃,用10万伏电场加速后波长只有0.0387埃,于是科学家们就想到是否可以用电子束来代替光波?这是电子显微镜即将诞生的一个先兆。
用电子束来制造显微镜,关键是找到能使电子束聚焦的透镜,光学透镜是无法会聚电子束的。
1926年,德国科学家蒲许提出了关于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理论。他指出:“具有轴对称性的磁场对电子束来说起着透镜的作用。”这样,蒲许就从理论上解决了电子显微镜的透镜问题,因为对电子束来说,磁场显示出透镜的作用,所以称为“磁透镜”。
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的年轻研究员卢斯卡,1932年制作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它是一台经过改进的阴极射线示波器,成功地得到了铜网的放大像──第一次由电子束形成的图像,加速电压为7万,最初放大率仅为12倍。尽管放大率微不足道,但它却证实了使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可形成与光学像相同的电子像。
经过不断地改进,1933年卢斯卡制成了二级放大的电子显微镜,获得了金属箔和纤维的1万倍的放大像。
1937年应西门子公司的邀请,卢斯理建立了超显微镜学实验室。1939年西门子公司制造出分辨本领达到30埃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用电子显微镜,并投入批量生产。
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人类的洞察能力提高了好几百倍,不仅看到了病毒,而且看见了一些大分子,即使经过特殊制备的某些类型材料样品里的原子,也能够被看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