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新货币数量理论
1)  new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新货币数量理论
2)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货币数量论
1.
Right now, as the long-run steady equilibrium among money, price and output still gets most 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support, this question can t be solved ideally within the system of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因为货币、价格和产出的长期稳定关系依然得到了最多的理论和实证支撑,因此这一问题在货币数量论系统内部无法得到完满解释,只能从外部变量及其影响方式的阶段性变动入手来加以解答。
3)  Mathematical Theory of Monetary Supply and Demand
货币供需数量理论
4)  The Theory of Modern Money Demand
现代货币数量论
1.
The Theory of Modern Money Demand and the Study of High Level of China s Monetary;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中国“高货币化”成因
5)  Currency theory
货币理论
1.
Currency theory is a mainstream define which is used by west economics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货币理论原本是西方经济学用于阐释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的主流性概念,自从社会化小农理论被提出后,小农货币理论日益被建构。
6)  Monetary Theory
货币理论
1.
Different Monetary Theory: Analysis on the Root of Divergence about the Different Interest Rate Schools;
不同货币理论:诸利率学派分歧之源浅探
2.
The monetary theory in China today isstill in the regular analysis, Which is divorced from practice.
货币理论是货币政策的依据,为探讨当今中国的金融问题,深入研究西方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3.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Marx clarified the capitalist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value theory, monetary theory, reproduction theory and distribution theory.
本文指出马克思通过价值理论、货币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运行:单个资本在利润动机的驱动下,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规律在竞争关系中,对社会总资本起调节作用,但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下,按比例分配总劳动规律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在货币经济关系下,货币积累与实际积累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加剧了总劳动分配比例的不合理;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作用下,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关系导致工人阶级贫困化,有效需求周期性下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补充资料:货币数量论
      阐述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及货币价值关系的一种货币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早期货币数量论 最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法国重商主义者J.博丹。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南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致使欧洲市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史称"价格革命")。博丹认为,白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以后意大利经济学家B.da万萨蒂、G.蒙塔纳里、英国哲学家J.洛克、法国哲学家C.-L.de孟德斯鸠,以及后来英国哲学家D.休谟、经济学家D.李嘉图、哲学家J.S.密尔等都阐述过类似见解。
  
  早期货币数量论注重对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及货币价值之间关系的质的概括。万萨蒂认为,货币数量增加,货品价格自然上涨。蒙塔纳里则将交换的货品与流通的货币相对比表明价格的变动,而且他认为有一般物价的变动与个别物价的变动之分。洛克从货币的供求关系方面分析,发展了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价值高是因为对货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孟德斯鸠认为银币是商品的符号,商品也是银币的符号,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的价值关系,因而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动,其价值必然发生变动。休谟认为,一国流通中的货币,不过是用来计算或代表商品的价值符号,商品的价格并不决定于一国所有的商品与货币的绝对数量,而是决定于上市的或行将上市的商品数量与流通中的货币量,在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增多,商品价格就会同比例提高。
  
  李嘉图是劳动价值论者,曾认为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其生产及运到市场上所必须的劳动量。但是在他看来,货币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双重价格,即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货币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市场价格是货币供求不均衡时的价格。他继承了洛克的观点,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无限的,因而在货币需求既定的条件下,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供给。而且他认为流通中的货币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一旦货币投入流通都要用于购买,不论它是金属货币还是银行券,因此货币供给过多或过少时,都要引起货币价值的变化。
  
  密尔集早期货币数量论之大成,认为货币只不过是"一种机械",有了它能够迅速而便利地交换,没有它也不过使交换缓慢和不便而已。从这种观点出发,他认为货币的价值既决定于货币的供求,也决定于市场商品量。货币供给即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需求即市场上的商品量。当流通中的货币量一定时,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市场上的商品量;当市场上的商品量一定时,货币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此外,他还认为物价与货币数量的增加同比例上涨,若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两倍,物价亦必上涨两倍。若货币量一定而商品减少,物价亦产生同样的结果。密尔特别强调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价值的影响,指出:假定市场上的商品及此商品转卖的次数为已定的量,则货币的价值便决定于其数量及其在一定期间内辗转使用的平均次数。
  
  近代货币数量论 近代西方货币数量论除了注重对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及货币价值关系的质的认定外,还注重对它们关系的量的分析。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I.费希尔、英国A.马歇尔、A.C.庇古和J.M.凯恩斯。
  
  在费希尔之前,美国天文学家 S.纽科姆 1886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曾把物价水平与货币流通量的关系表述为社会流通方程式VR=KP,式中V为货币流通量,R为通货总量的流通速度,K为通过货币交易的商品量与劳务量,P为物价水平。1907年,美国经济学家E.W.凯默勒将纽科姆的方程式演变为:
  
  
  费希尔 1911年,费希尔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中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指出,在商品交易中,买者支出的货币总额总是等于卖者收入的货币总额,如以M代表货币供应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价水平,以T代表社会交易量,则:
  
MV=PT


  费希尔认为M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因而:
  
M=M1+M2


  
V=V1+V2


  费希尔认为,在P、T、M1、M2、V1、V2这六个因素中,T、V是比较稳定的,是个常量,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技术情况,不决定于货币的数量,虽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人们的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而且二者是相对稳定的;M、P是不稳定的,是个变量,因为M是由货币管理当局控制的,而在T、V相对稳定的情况下,P不能不受M的影响。他指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随流通货币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货币数量决定着物价水平,而不是物价水平决定着货币数量。他还分析了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这一因果关系的传导机制,指出:从货币量的增大到物价水平的上升有一个过渡时期,有许多短变动。在过渡时期一定的阶段上,M和P都在增大,但不会按同比例增大,P的上升相对地会大于M的增加。利率的变动会滞后于物价变动,当M停止增长或虽然继续增长但增长率有所降低时,物价上涨幅度缩小,但利率仍然高昂,这样实际利率便上升。而实际利率上升,会影响企业信贷规模和资金周转,从而影响物价水平。
  
  马歇尔与庇古 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认为,人们以货币形态贮存起来的财产和收入是"人们愿意保持的备用购买力"。这部分购买力的高低决定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因此,不管一国供给多少货币,其货币的总价值只好等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其货币的单位价值决定于货币数量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的比例。他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时间和数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进而对币值的影响,这样便把货币量与物价、币值关系的研究引导到货币需求上来,这是在费希尔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一个进步。1917年他的学生庇古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了现金余额方程式,即剑桥方程式:
  
  
  式中M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与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P为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的指数,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庇古提出现金余额方程式的思路是:社会每个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运用的资财,是他们在这个时期中的全部收入,在其收入中一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时,引起对现金的需求。但对现金的需求与全社会成员的收入之间有稳定的比例关系。他指出:若全社会在一个年度中的平均现金余额为M,则ky/M是每一个货币单位的实际价格,即每一个货币单位所能购买到的实物商品量,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所以现金余额方程式与现金交易方程式的结论基本相同,即物价水平决定于货币量,与货币量的多少呈反方向、同比例变动。但是,这两个方程式有不同的经济意义:现金交易方程式中P表明商品价格;强调V不变时M对P的影响;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货币的交易,没有纳入货币的需求。现金余额方程式中P表明货币价值;强调ky不变时M对P的影响;着眼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纳入了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 赞同现金余额货币数量论,但认为以小麦数量去表示货币的价值并不能反映物价水平。他认为一定数额的购买力应当以某几种标准消费品所构成的一定量来测定。凯恩斯把这几种标准消费品的一定量称为消费单位。假定人们手中用以换取消费单位的一定数量的现金为K,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为n,则消费单位的价格为p。对此,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中提出了"真实余额"数量方程式:
  n=pK
  若K不变,则p与n同升同降。但购买消费品的不都是现金,还有银行存款,而且银行为了保证顾客提取存款必须保有一定的准备金。假定K 和K'为公众所要求的现金消费单位和银行存款消费单位,p为一个消费单位的价格,r为银行现金准备和存款的比例,n为现金总量,则上述方程式应改为:
  n=p(K+rK')
  凯恩斯认为,K 和K'的量一部分取决于社会财富,另一部分取决于人们的习惯,其数额都是变动不定的,K和K'在繁荣时期有减少的倾向,在萧条时期有增加的倾向,而r一般是稳定的,n则能够由政府调控,若政府对n从而对r、K、K'进行直接或间接调控,就不难影响p。
  
  凯恩斯与费希尔一样,都主张通过金融手段去影响物价,从而缓解或者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
  
  凯恩斯的方程式与现金余额方程式有相似之处,即人们手中保有的现金余额都是以一定的"实物量"(马歇尔、庇古以小麦数量为单位,凯恩斯以几种标准消费品的一定数量为单位)计量的,只不过现金余额方程式中的k是一个相对数,而凯恩斯方程式中的K是一个绝对数。以一定的"实物量"计量人们手中保有的现金余额是要表明:实物经济的规模决定了对货币数量的需求,而货币数量的供求对比、决定货币的交换价值,即购买力,从而决定物价水平。可见,凯恩斯方程式实际上保持了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论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而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M.弗里德曼。1956年,他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中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后来他又将它扩展为:
  
  
  这是单个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中M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货币量;P表示平均物价水平,M/P表示真实货币需求,即单个财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所能够买到的实物;y表示得自各种财富形式的总的真实收入;w表示非人力形式的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rm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报酬率;rb表示债券的预期名义报酬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名义报酬率;(1/P)(dP/dt)表示预期物价变动率,即真实资产的名义报酬率;u表示除收入以外的其他可能影响货币效用的因素,如个人偏好等。
  
  货币需求函数的经济意义是:单个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决定于三类因素:①财富持有者的财富总量或总收入,即y和w;②各种形式的财富的价格与收益,即rm、rb、re、(1/P) (dP/dt);③财富持有者的偏好即u。弗里德曼认为,若将M、y、w分别视为人均持有货币量、人均真实收入、人均财产收入,则这一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可应用于整个社会。
  
  弗里德曼提出这样的货币需求函数式是要表明:①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因素之间具有极为稳定的关系;②货币需求独立于货币供给,即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与货币供给完全无关,还需要建立一个货币供给函数,才能完善货币分析。在弗里德曼看来,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极为稳定的,因而物价的变动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从货币供给的变动去研究对物价的影响是货币数量论的特点。不仅如此,货币供给的变动还影响产量和名义收入,但货币量的增长对名义收入的增长的影响有一个时间间隔,因为名义收入是个综合性指标,它包括价格和产量。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先影响产量后影响价格。这一点又区别于早期的货币数量论,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假定充分就业,即假定产量不变。
  
  参考书目
   刘挈敖:《国外货币金融学说》,中国展望出版社,北京,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