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o furnish with a dado.
给…建墩身
3) pier shaft
墩身
1.
Because of dry shrinkage,expand when hot and shrink when cold,elastic deformation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will happen in concrete structure,particularly serious deformation often happen during or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viaduct steel concrete pier shaft,which may threaten to the structure safety.
混凝土由于发生干缩、热胀冷缩,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弹、塑性变形等,尤其高架桥钢筋砼墩身在施工中及竣工后,由于变形量较大,影响桥梁结构安全。
2.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fissures occurred in the wet joints of pier shaft of the Bridge and Hangzhou Bay Sea-cressing Bridg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fissures,and presents countermeasures.
总结东海大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预制安装墩身湿接头裂缝的情况,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4) pier body
墩身
1.
Construction scheme of pier body and bent cap of Fengzuijiang grand bridge;
凤咀江特大桥墩身和盖梁施工方案
2.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Jintang large Bridge non-navigable span cast-in-place pier body template
金塘大桥非通航孔现浇墩身模板施工技术
3.
The anti-impact ability of pier body is far inferior to bearing desk.
墩身抗撞击能力远不及承台,没有必要使墩身像承台一样抗撞,只要结构尺寸合理就能达到墩身避碰目的。
5) external quality of pier
墩身外观
6) pier construction
墩身施工
1.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ier construction of Hangzhou Bay Cross - sea Bridge such as the permeation of chlorine ions and the precision requirement on the protection lay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efficient anti-erosion material, the epoxide-coated reinforcement bar, including its making, installation, storage, transport, hanging, processing and repairing, etc.
结合杭州湾跨海大桥墩身施工的实际特点(氯离子的渗透性,以及对保护层精度的要求),介绍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建筑防腐材料——环氧涂层钢筋。
补充资料:擂鼓墩古墓群
中国东周时期墓群。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北郊 2公里擂鼓墩一带,范围约 1平方公里。1978~1983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曾3次进行发掘。1978年发掘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得知此处为曾国墓地。现已探出墓葬100余座。墓葬有一定布局,北面地势最高处是曾国国君陵墓区,南面是中下级贵族和平民墓地。另有一些时代稍晚的楚墓。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墓位于墓区北部,据出土的铜器铭文可知,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的君主,名乙,下葬年代在公元前 433年或稍晚。这个曾国不见于史籍,一些学者认为即随国,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
该墓为竖穴木椁墓,开凿在红色砾砂岩上。墓穴平面为东、北两面凸出的多边形,无墓道,方向正南北,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深约13米。墓内建巨型木椁,周围填充木炭。椁分东、中、西、北4室,室内高3.1~3.5米,由171根长条方木垒成,共用成材木料378.63立方米。主棺分内、外两层,均髹漆,施彩绘。殉葬棺21具,殉人为青少年女性。出土各类随葬品共 1.5万余件,计有乐器125件,青铜礼器和用具134件,兵器4777件,车舆?骱统德砥?1127件,漆木竹用器5000余件,竹简 240枚。此外,还有金、玉、服饰、皮甲胄及骨、角、杂器。乐器共 8种,其中曾侯乙墓编钟全套64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镈钟,悬挂于曲尺形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保存完好。全套钟架由 245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这套编钟铸工精湛,最大的一件通高 152.3厘米,总重达2567千克。钟上篆体铭文共2828字,多数为错金文字。内容为铭记、标音和乐律关系。每个钟能发两个乐音,音阶结构与现今通用的 C大调七声音阶同一音列,共含 5个八度又一大二度,其中心音域的 3个半八度、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种乐曲。钟架近旁有髹漆彩绘" T"字形木锤 6个和长木棒2根。随葬的青铜礼器有九鼎、八簋、鬲、甗、簠、豆、尊、壶、盘、匜等。其中一尊盘造型端庄精致,口沿上极为纤细的花纹系采用失蜡法铸造;两套冰由方与方缶双层套合而成,花纹刻镂十分精细;一件"联禁铜壶"由一对大铜壶与一长方形铜禁组合而成,其设计、造型及铸造都别具一格。
二号墓在一号墓之西约100米,墓圹长7.3米,宽6.9米,无墓道。早年被盗,仍出土文物2770余件,包括一套36件的青铜编钟,一套12件的石编磬以及 200余件青铜礼器、用器、车马器等。从随葬器物的种类特征与组合看,该墓也是一座曾国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期。墓内随葬有九鼎八簋,但未见兵器,由此推测,墓主有可能是曾侯的妻子。
墓区南部发掘的31座中小型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多数无墓道。随葬品多为仿铜陶礼器,其形制与组合为湖北境内楚墓所常见,时代约为战国中期晚段。其中以十三号墓最大,墓圹长4.32米,宽 3.5米,有斜坡墓道,出土器物20多件,除两件陶壶外,其余为青铜礼器(鼎、敦、壶、勺)和兵器(剑、戈、镞)。铜鼎为铁足,铜敦由两个半球形相合而成,有对称的双环耳和三龙形钮足,繁缛花纹遍布器身,线条柔和多变,构图工整。所出器物均为典型楚器。这批墓葬的发现,说明约在战国中期晚段,曾国已被楚国并吞了。
擂鼓墩一号墓的墓坑及其巨型椁室现仍在原地保存,1979年在其上修建了保护棚,并陈列着主棺(内、外棺)的复制品及部分陪葬棺的原件。随州市文物部门已划出墓区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建立了群众性的保护组织。
一号墓位于墓区北部,据出土的铜器铭文可知,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的君主,名乙,下葬年代在公元前 433年或稍晚。这个曾国不见于史籍,一些学者认为即随国,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
该墓为竖穴木椁墓,开凿在红色砾砂岩上。墓穴平面为东、北两面凸出的多边形,无墓道,方向正南北,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深约13米。墓内建巨型木椁,周围填充木炭。椁分东、中、西、北4室,室内高3.1~3.5米,由171根长条方木垒成,共用成材木料378.63立方米。主棺分内、外两层,均髹漆,施彩绘。殉葬棺21具,殉人为青少年女性。出土各类随葬品共 1.5万余件,计有乐器125件,青铜礼器和用具134件,兵器4777件,车舆?骱统德砥?1127件,漆木竹用器5000余件,竹简 240枚。此外,还有金、玉、服饰、皮甲胄及骨、角、杂器。乐器共 8种,其中曾侯乙墓编钟全套64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镈钟,悬挂于曲尺形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保存完好。全套钟架由 245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这套编钟铸工精湛,最大的一件通高 152.3厘米,总重达2567千克。钟上篆体铭文共2828字,多数为错金文字。内容为铭记、标音和乐律关系。每个钟能发两个乐音,音阶结构与现今通用的 C大调七声音阶同一音列,共含 5个八度又一大二度,其中心音域的 3个半八度、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种乐曲。钟架近旁有髹漆彩绘" T"字形木锤 6个和长木棒2根。随葬的青铜礼器有九鼎、八簋、鬲、甗、簠、豆、尊、壶、盘、匜等。其中一尊盘造型端庄精致,口沿上极为纤细的花纹系采用失蜡法铸造;两套冰由方与方缶双层套合而成,花纹刻镂十分精细;一件"联禁铜壶"由一对大铜壶与一长方形铜禁组合而成,其设计、造型及铸造都别具一格。
二号墓在一号墓之西约100米,墓圹长7.3米,宽6.9米,无墓道。早年被盗,仍出土文物2770余件,包括一套36件的青铜编钟,一套12件的石编磬以及 200余件青铜礼器、用器、车马器等。从随葬器物的种类特征与组合看,该墓也是一座曾国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期。墓内随葬有九鼎八簋,但未见兵器,由此推测,墓主有可能是曾侯的妻子。
墓区南部发掘的31座中小型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多数无墓道。随葬品多为仿铜陶礼器,其形制与组合为湖北境内楚墓所常见,时代约为战国中期晚段。其中以十三号墓最大,墓圹长4.32米,宽 3.5米,有斜坡墓道,出土器物20多件,除两件陶壶外,其余为青铜礼器(鼎、敦、壶、勺)和兵器(剑、戈、镞)。铜鼎为铁足,铜敦由两个半球形相合而成,有对称的双环耳和三龙形钮足,繁缛花纹遍布器身,线条柔和多变,构图工整。所出器物均为典型楚器。这批墓葬的发现,说明约在战国中期晚段,曾国已被楚国并吞了。
擂鼓墩一号墓的墓坑及其巨型椁室现仍在原地保存,1979年在其上修建了保护棚,并陈列着主棺(内、外棺)的复制品及部分陪葬棺的原件。随州市文物部门已划出墓区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建立了群众性的保护组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