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famous trademark
著名商标
1.
Downplays is the use of the famous trademark and the name of shop.
商标淡化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在淡化的界定;著名商标纳入反淡化保护的范围;网上商标淡化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当加强研究为我国反淡化立法做准备。
6) earlier famous trademark
早期著名商标
补充资料:世界著名大地震
全球范围内(中国除外)震级较高,破坏特别严重,以及在人类认识地震规律和抗震问题上有历史性重要意义的地震。
里斯本地震(葡萄牙,1755年11月1日) 是迄今欧洲最大的地震。发生在距里斯本城几十公里的大西洋海底。里斯本城破坏极其严重(图1),死人约7万。这次地震引起海啸近30米高,袭击了里斯本海岸,并使英国、北非和荷兰的海岸都遭受损害。甚至在中美洲也观测到相当大的波浪。此震发生后过了214年,即在1969年2月28日,在这个海域西边又发生 8级大地震。18世纪前欧洲神学界势力较大,不许人们研究地震。里斯本地震后,欧洲的地震研究才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喀拉喀托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1833年8月27日) 是火山地震中最大的地震。它位于爪哇岛与苏门答腊之间的巽他海峡。火山爆发时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灰,烟柱上升高达27公里。火山灰进入80公里高空的平流层,环绕全球。一年以后仍留在空中,并在欧洲造成"薄暮晚霞"的现象。火山喷发时震动很强烈,它振动海底引起巨大的海啸,在苏门答腊和爪哇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浓尾张地震(日本,1891年10月28日) 震中在岐阜县,震级为7.9级,也有定8.4级的。此震在浓尾平原造成灾害甚大,有感范围波及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极震区地面断裂约80公里长,沿着这个断层的垂直错动和水平错动都很明显。靠近断裂带一定范围内震害甚为严重,然而在距断层10公里以外就大大减轻。这次大震前几年内震中区有明显的小震活动。据记载地震时地面上的断层错动是在人感到振动四、五次后发生的。这说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要比断裂传播速度快。由于这次大地震的发生,日本政府和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地震现象和震害的研究,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研究机构──震灾预防调查所。
阿萨姆地震(印度,1897年6月12日) 这次地震的震动非常强烈。在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地面出现裂缝,在震中区形成了断距达12米的断层。河流改道,形成瀑布。这次地震使35万平方公里面积内的建筑物受到破坏。地震时地面的振动幅度达30厘米。根据极震区内有物体被抛起的现象,有人估计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能大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g。这对特大地震的抗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37年后即1934年在中国、尼泊尔边境地区(即喜马拉雅山区)发生 8.4级地震;53年后即1950年又在其东北方向中国的墨脱地区发生了一次 8.5级的地震(见中国著名大地震)。
杭爱山地震(蒙古,1905年7月9日) 这次地震发生在蒙古杭爱山脉北麓,震级8.3级。过了14天,在其西边100公里处又发生了一次8.3级地震,这两次地震的极震区相接。象这样在不长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两次 8级以上地震的例子,在欧亚大陆上还是罕见的。由于这两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因而灾情并不严重。但在地面上,两次地震联合造成了达350公里长的断裂带(两次地震断裂相接)。该地震断裂是沿着原有的老断层发生的。
旧金山地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06年4月18日) 这次大地震是美国迄今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震级约为8.3级。在1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感到地震。这次地震是沿着著名的圣安德烈斯大断层发生的。在地面上造成的断裂带约300多公里长,其错动方式几乎是平推的,有些地方水平错动幅度达7米,而垂直错动幅度甚微。这次地震的破坏区沿断裂带延伸很长,但离开断裂带50公里就看不到破坏了。由于地震前后横跨断层有重复三角测量资料,从而得到了震前震后震源断层变形和位移的资料。据此,里德(H.F.Reid)提出了著名的弹性回跳理论,建立了地震是断层突然错动形成的学说。
墨西拿地震(意大利,1908年12月28日) 这次地震发生在西西里岛和卡拉布里亚之间的墨西拿海峡的海底。对欧洲来说它的损失仅次于1755年里斯本大震。它使墨西拿城98%的房屋遭到破坏,死亡人数不少于4万。
阿拉木图地震(俄国,1911年1月3日) 震中位于阿拉木图以南、伊塞克湖以北,震级为8.4级。这是中亚内陆地区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时在震区造成了许多条大断裂带。这次地震发生在垂直差异运动极为强烈的地区,因而某些苏联地震地质学家主张年轻而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带是发生大地震的地带。
关东地震(日本,1923年9月1日) 震中在日本东京附近60~80公里的相模湾,震级为 8.2级,震源深度较浅。首都东京和全国最大的港口横滨差不多完全被破坏,灾情严重,所以引起了日本的重视。这次地震激励着日本地震学界积极开展地震预测和抗震研究。这次地震的次生灾害(如火灾)特别严重,加重了人员的伤亡。共有10余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其中有许多人虽逃到广场,仍被四面大火包围而毙命(图2)。地震前几分钟曾在验潮仪上观测到明显的长周期波动。
三陆地震(日本,1933年3月2日) 震中位于仙台东北约300公里的海底,震级大于8级。在地震发生后,巨大的海啸袭击了北海道南岸和福岛县东岸,沿岸各地遭受了很大灾害。这次地震验证了 1896年6月海啸后采取的防潮林和防潮壁在减轻海啸灾害方面是有效的。
智利地震(1960年5月22日) 震中在康塞普西翁。这次地震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一是接连发生了3个大于8级的地震;二是海浪波及甚远。从5月21日至6月22日,共发生过10次7级以上的地震,其中3次超过8级。5月22日的地震,震级达8.9级。这次地震破坏最重的地区是从圣地亚哥到蒙特港等地。地震时产生的海啸越过太平洋,日本海岸遭到的海啸浪高达4米,造成巨大灾害。另外,这次地震时发现震中区天然土上的烈度为VⅡ度,而人工充填的不结实的地表土其烈度可达 XⅠ度。通过这次地震,求得了地震时破裂传播速度可达每秒数公里。由于此震甚强,它激起了明显??地球自由振荡。
阿拉斯加地震(美国,1964年3月27日) 震级为8.4级。位于震中区的大城市是安克雷奇市,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地震发生后,这个城市的破坏情况较轻,它成为评价现代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现场实验室。这次大震发生后,美国地震学家和社会公众对地震预测开始予以正视。
新潟地震(日本,1964年6月16日) 震级为7.5级,震中位于距离新潟码头60公里的海底。它的特点是:砂土液化造成了严重的震害,因此引起人们对砂土液化问题的进一步注意;其次,在这次地震的强震记录中发现了周期为6秒的波,其加速度也相当大。
丹佛地震系列(美国,1967年4月到11月) 丹佛地震系列的震级并不大,其中较大的是1967年4月10日的5级地震,8月9日的5.25~5.5级地震,11月26日的5.1级地震。它们是在军工厂深井注水后发生的,因此人们开始认识到注水诱发地震的问题。它为人类尝试控制地震提供了一种线索。
松代地震群(日本,1966~1967) 这是世界著名的地震群。1965年8月3日首次记录到微震,以后地震数目与日俱增,1966年4月达到高潮,一天之内最多发生过661次有感地震,平均两分钟一次,到1967年末,有感地震总数达61494次。地震频度从 1967年下半年开始衰减(图3)。整个地震群中最大的震级为 5.4级。这个地震群所在地有很好的前兆台网和测震台网。地震群活动时,地面明显隆起,并伴有重力减小及地下水大量涌出的现象。关于松代地震群的成因讨论很多,有膨胀说,岩浆贯入说和水喷发说等。
戈伊纳水库地震(印度,1967年12月11日) 这次地震是迄今已知的水库地震中最大的一次,震级为 6.5级。它发生于比较稳定的德干高原地区内。戈伊纳水库坝高103米,1962年开始蓄水,以后发生了约450次地震。主震的震中位置在大坝南3公里。
里斯本地震(葡萄牙,1755年11月1日) 是迄今欧洲最大的地震。发生在距里斯本城几十公里的大西洋海底。里斯本城破坏极其严重(图1),死人约7万。这次地震引起海啸近30米高,袭击了里斯本海岸,并使英国、北非和荷兰的海岸都遭受损害。甚至在中美洲也观测到相当大的波浪。此震发生后过了214年,即在1969年2月28日,在这个海域西边又发生 8级大地震。18世纪前欧洲神学界势力较大,不许人们研究地震。里斯本地震后,欧洲的地震研究才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喀拉喀托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1833年8月27日) 是火山地震中最大的地震。它位于爪哇岛与苏门答腊之间的巽他海峡。火山爆发时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灰,烟柱上升高达27公里。火山灰进入80公里高空的平流层,环绕全球。一年以后仍留在空中,并在欧洲造成"薄暮晚霞"的现象。火山喷发时震动很强烈,它振动海底引起巨大的海啸,在苏门答腊和爪哇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浓尾张地震(日本,1891年10月28日) 震中在岐阜县,震级为7.9级,也有定8.4级的。此震在浓尾平原造成灾害甚大,有感范围波及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极震区地面断裂约80公里长,沿着这个断层的垂直错动和水平错动都很明显。靠近断裂带一定范围内震害甚为严重,然而在距断层10公里以外就大大减轻。这次大震前几年内震中区有明显的小震活动。据记载地震时地面上的断层错动是在人感到振动四、五次后发生的。这说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要比断裂传播速度快。由于这次大地震的发生,日本政府和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地震现象和震害的研究,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研究机构──震灾预防调查所。
阿萨姆地震(印度,1897年6月12日) 这次地震的震动非常强烈。在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地面出现裂缝,在震中区形成了断距达12米的断层。河流改道,形成瀑布。这次地震使35万平方公里面积内的建筑物受到破坏。地震时地面的振动幅度达30厘米。根据极震区内有物体被抛起的现象,有人估计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能大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g。这对特大地震的抗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37年后即1934年在中国、尼泊尔边境地区(即喜马拉雅山区)发生 8.4级地震;53年后即1950年又在其东北方向中国的墨脱地区发生了一次 8.5级的地震(见中国著名大地震)。
杭爱山地震(蒙古,1905年7月9日) 这次地震发生在蒙古杭爱山脉北麓,震级8.3级。过了14天,在其西边100公里处又发生了一次8.3级地震,这两次地震的极震区相接。象这样在不长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两次 8级以上地震的例子,在欧亚大陆上还是罕见的。由于这两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因而灾情并不严重。但在地面上,两次地震联合造成了达350公里长的断裂带(两次地震断裂相接)。该地震断裂是沿着原有的老断层发生的。
旧金山地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06年4月18日) 这次大地震是美国迄今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震级约为8.3级。在1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感到地震。这次地震是沿着著名的圣安德烈斯大断层发生的。在地面上造成的断裂带约300多公里长,其错动方式几乎是平推的,有些地方水平错动幅度达7米,而垂直错动幅度甚微。这次地震的破坏区沿断裂带延伸很长,但离开断裂带50公里就看不到破坏了。由于地震前后横跨断层有重复三角测量资料,从而得到了震前震后震源断层变形和位移的资料。据此,里德(H.F.Reid)提出了著名的弹性回跳理论,建立了地震是断层突然错动形成的学说。
墨西拿地震(意大利,1908年12月28日) 这次地震发生在西西里岛和卡拉布里亚之间的墨西拿海峡的海底。对欧洲来说它的损失仅次于1755年里斯本大震。它使墨西拿城98%的房屋遭到破坏,死亡人数不少于4万。
阿拉木图地震(俄国,1911年1月3日) 震中位于阿拉木图以南、伊塞克湖以北,震级为8.4级。这是中亚内陆地区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时在震区造成了许多条大断裂带。这次地震发生在垂直差异运动极为强烈的地区,因而某些苏联地震地质学家主张年轻而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带是发生大地震的地带。
关东地震(日本,1923年9月1日) 震中在日本东京附近60~80公里的相模湾,震级为 8.2级,震源深度较浅。首都东京和全国最大的港口横滨差不多完全被破坏,灾情严重,所以引起了日本的重视。这次地震激励着日本地震学界积极开展地震预测和抗震研究。这次地震的次生灾害(如火灾)特别严重,加重了人员的伤亡。共有10余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其中有许多人虽逃到广场,仍被四面大火包围而毙命(图2)。地震前几分钟曾在验潮仪上观测到明显的长周期波动。
三陆地震(日本,1933年3月2日) 震中位于仙台东北约300公里的海底,震级大于8级。在地震发生后,巨大的海啸袭击了北海道南岸和福岛县东岸,沿岸各地遭受了很大灾害。这次地震验证了 1896年6月海啸后采取的防潮林和防潮壁在减轻海啸灾害方面是有效的。
智利地震(1960年5月22日) 震中在康塞普西翁。这次地震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一是接连发生了3个大于8级的地震;二是海浪波及甚远。从5月21日至6月22日,共发生过10次7级以上的地震,其中3次超过8级。5月22日的地震,震级达8.9级。这次地震破坏最重的地区是从圣地亚哥到蒙特港等地。地震时产生的海啸越过太平洋,日本海岸遭到的海啸浪高达4米,造成巨大灾害。另外,这次地震时发现震中区天然土上的烈度为VⅡ度,而人工充填的不结实的地表土其烈度可达 XⅠ度。通过这次地震,求得了地震时破裂传播速度可达每秒数公里。由于此震甚强,它激起了明显??地球自由振荡。
阿拉斯加地震(美国,1964年3月27日) 震级为8.4级。位于震中区的大城市是安克雷奇市,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地震发生后,这个城市的破坏情况较轻,它成为评价现代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现场实验室。这次大震发生后,美国地震学家和社会公众对地震预测开始予以正视。
新潟地震(日本,1964年6月16日) 震级为7.5级,震中位于距离新潟码头60公里的海底。它的特点是:砂土液化造成了严重的震害,因此引起人们对砂土液化问题的进一步注意;其次,在这次地震的强震记录中发现了周期为6秒的波,其加速度也相当大。
丹佛地震系列(美国,1967年4月到11月) 丹佛地震系列的震级并不大,其中较大的是1967年4月10日的5级地震,8月9日的5.25~5.5级地震,11月26日的5.1级地震。它们是在军工厂深井注水后发生的,因此人们开始认识到注水诱发地震的问题。它为人类尝试控制地震提供了一种线索。
松代地震群(日本,1966~1967) 这是世界著名的地震群。1965年8月3日首次记录到微震,以后地震数目与日俱增,1966年4月达到高潮,一天之内最多发生过661次有感地震,平均两分钟一次,到1967年末,有感地震总数达61494次。地震频度从 1967年下半年开始衰减(图3)。整个地震群中最大的震级为 5.4级。这个地震群所在地有很好的前兆台网和测震台网。地震群活动时,地面明显隆起,并伴有重力减小及地下水大量涌出的现象。关于松代地震群的成因讨论很多,有膨胀说,岩浆贯入说和水喷发说等。
戈伊纳水库地震(印度,1967年12月11日) 这次地震是迄今已知的水库地震中最大的一次,震级为 6.5级。它发生于比较稳定的德干高原地区内。戈伊纳水库坝高103米,1962年开始蓄水,以后发生了约450次地震。主震的震中位置在大坝南3公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