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土壤微域分布
1)  micro-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oils
土壤微域分布
2)  meso-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oils
土壤中域分布
3)  distribution of soil
土壤分布
4)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soil trace elements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
5)  soil redistribution
土壤再分布
1.
Study on the soil redistribution induced by tillage erosion in loess region of China;
黄土地区耕作侵蚀过程中的土壤再分布规律研究
2.
Measuring the ~ ~137 Cs reference inventory in study area accurately and establishing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converting ~~ ~137 Cs measurements to estimates of soil redistribution rates are two key questions.
准确地测定研究区137Cs背景值,建立137Cs流失量与土壤再分布速率之间的定量模型是137Cs示踪技术的关键。
6)  Soil nitrogen distribution
土壤氮分布
补充资料:土壤分布
      土壤在地球表面(或一定范围内)的排列状况及其规律性。由于受成土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土壤在地球表面都有其特定的空间,即地理分布区。整个分布区内的各种土壤总称土被。与地理分布区中热量带和湿润度分区严格相关的土壤称地带性土壤或称显域性土壤;反之,则称非地带性土壤或称隐域性土壤。有关土壤分布的各种资料是量算、统计和评价土壤资源以及进行土壤区划、农业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础,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地带性土壤的分布一般地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规律性。
  
  土壤水平分布规律性  指地带性土壤在地球表面分别向南北及东西两个方向呈带状排列的规律。即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在地球表面随纬度而变化的规律。以欧亚大陆为例,在温带以北,各类土壤的排列及其变化大致与纬度的变化平行,并呈若干弧形包围着中心的荒漠土。这样就在欧亚大陆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形成不同的土壤纬度带(地带)谱。在大陆中部,由北而南,依次分布着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棕钙土、温带荒漠的灰棕漠土和灰钙土;再向南,或经暖温带荒漠地区的棕漠土,或跨越青藏高原到亚热带和热带的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和磷质石灰土等,构成特定的纬度地带谱。在东部太平洋沿岸,从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暗棕壤、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等,构成具有湿润地区特点的纬度地带谱。在西部,由于受温和的大西洋型和地中海型气候以及陆地的破碎等因子的影响,其纬度地带性不及东部明显。从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和棕壤等土类。再向南,进入非洲北部则为一系列亚热带和热带的荒漠土被(见图)。
  
  
  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北而南为依次由灰化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和砖红壤所构成的纬度地带谱。
  
  土壤的纬度地带分布规律性主要是由于土壤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少,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生物气候带,进而发育成不同类型的土壤。通常根据地面的热量等值线并参照土壤类型的分布界线来确定生物-气候带之间的界线。
  
  土壤的经度地带分布规律性是指土壤在地球表面随经度而变化的规律,这实质上是距海远近导致湿润度变异引起的土被分异,也可称为土壤的地方性、区域性、相性或省性规律。在北半球,由东向西,即由湿润的沿海到干旱的内陆,依次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性土壤。极地带和寒温带因研究资料不足,尚难区分其经度地带;但在温带及其以南的土被则有明显的经度地带分异。以欧亚大陆为例,温带东部由东向西直至荒漠地区,是由暗棕壤、黑土(草原化草甸植被)、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和灰棕漠土组成的经度地带谱。西部与东部的土类相似,但排列顺序是由西北向东南。在暖温带(主要在中国境内),从沿海向西直到青藏高原也有明显的经度地带谱,系由棕壤、褐土和黑垆土所构成。欧洲西部的经度地带谱则自西北向东南依次由棕壤、褐土、草原灰褐土、灰钙土和棕漠土构成。在亚热带和热带,由于受中国西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面积抬升的影响,经度地带谱的发展受到限制,只是在北部(北亚热带)有黄棕壤(东)和黄褐土(西)两个地带组成的经度地带谱。
  
  土壤水平分布规律性在不同大陆上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与欧亚大陆土壤水平分布不同,在南北美洲,由于主要山系呈南北走向,土被地带谱顺经度方向排列的表现比较突出。而非洲大陆则平行于赤道的纬度地带谱和由沿海向内陆荒漠过渡的经度地带谱从东向西表现明显。澳大利亚的土被在沿海地区由森林土壤和森林草原土壤组成,呈环状,中心由荒漠土壤组成。
  
  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性  指土壤的排列随地形高度的上升(或下降)而由山麓向山顶(或由山顶向山麓)呈现的规律性变?U庵止媛尚杂氲乇砣攘亢退肿纯鏊娴匦胃叨鹊谋浠泄亍Mǔ#孛婷可?100米,温度平均下降0.6℃,相对湿度相应增大,就必然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形成不同的土壤。这种垂直地带性变化与土壤水平分布的规律性有相似之处,即从下向上的变化与从赤道向极地或从内陆向沿海的土被地带变化相似。
  
  在中国,中亚热带山地土壤从下向上的排列类似平原土壤向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极地的变化,即相应地为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漠土等。在雪线以上还有原始土壤带。它们组成了亚热带湿润森林土壤地区完整的垂直带谱。在不同地带,因垂直带谱的基带不同,以及因山体的高度、岩石组成和在整个山区中的相对位置等差别的影响,组成垂直带谱的土壤类型、垂直带数目、排列次序和分布高度等亦随之不同。
  
  中国西部海拔4000多米、位于标线上限的青藏高原,土被的地带分异规律表现为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的统一,因而有其特殊性。整个青藏高原土被由欧亚大陆土被的垂直分异产生;而以高原面上的土被为基带起点,还可观察到沿纬度、经度和高度3个方向的土被分异:①从南向北为亚高山土壤和高山土壤的纬度带分异;②这两个纬度带中从东向西又分别有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荒漠土和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土的经度地带分异;③从高原面向上的山岳和下切的河谷中有正、负两个方向的垂直地带分异。这种由垂直和水平分异统一组成的土被单元已不是按一个方向的分异提出的简单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而是三维空间中的层。土被的层与层的分异称为土壤分布的三维层性。高原土壤分布是以三维层性的突出表现为特点的。实际上所有土壤分布都应是三维的:平原土壤的水平地带性乃是由于当地的高差尚不足以引起垂直分异;而山区的垂直地带性则是由于面积不足以显示出水平分异。二者都是三维层性的局部或特殊表现形式。
  
  土壤地带内部的分布规律性 土壤组合是中地形(一般指丘陵)变化引起的土类分异。如红壤地带丘陵区由高到低是由红壤和水稻土形成的土壤组合;棕壤丘陵区是由棕壤和潮土形成的土壤组合;寒温带的灰化土地带主要是由灰壤和沼泽土形成的土壤组合。土壤随小地形或微地形变化发生的分异称为土壤复区。在新冲积物上形成的土壤,其复区常表现为表土质地和质地剖面随微地形变化的更替。在草原地区,微地形变化会使土壤产生很大的分异,如嫩江平原地表的起伏为20~30厘米,土壤由高处的不毛碱土和低处生长羊草的碱化草甸土组成复区。
  
  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性  耕作土壤由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下发育而成,同时也未摆脱自然力量的影响;因而其分布兼受自然成土条件以及人类文化历史和生产技术条件的制约。如水稻土是由人类灌溉植稻而形成的,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耕作年久的土、黑垆土和黄绵土等旱作土主要分布在中国文化摇篮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潮土主要分布在新冲积的江河平原;灌淤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河套平原灌溉地区;由久经耕种的荒漠土、水成土和盐成土形成的绿洲土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荒漠和荒漠草原土壤地区,等等。如把耕作熟化类型的土壤也包括在内,则还有耕作黄棕壤、耕作棕壤、耕作褐土,等等。它们在分类上分别作为土类中的一个类型,或大片或零星地镶嵌于所属土类的地理分布区中。
  
  至于非地带性土壤则主要是与地带性土壤形成组合而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水热状况的影响。例如水成土中的沼泽土虽然发育在易积水的低洼地形部位,但是它们的沼泽化程度则随气候寒冷程度的加强(向极地带和向高山上部)而增强,并随湿润地区向干旱地区的过渡而逐渐有水溶盐积累。岩成土中的紫色土和黑色、棕色和红色石灰土在中国也限于亚热带和热带的湿润地区。盐成土则限于沿海、内陆半干旱和干旱区。(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