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陆上碰撞
1)  collision on land
陆上碰撞
2)  Continental collision
陆陆碰撞
1.
This sequence consisted of volcanic rocks of shoshonite series resulted from late continental collision.
 西天山艾肯达坂地区较好发育了艾肯达坂组红色陆相火山岩建造,它不整合在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之上,未经变形和变质,属于陆陆碰撞晚期的橄榄安粗岩系,其年龄确定是厘定从碰撞造山向陆内构造演化的关键。
3)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陆-陆碰撞
1.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a simpl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基于板块陆-陆碰撞的主要物理特性,经过合理简化,提出了陆-陆碰撞的起始阶段的几种模式,并就一类简单的陆-陆平直正撞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得到岩石圈在变形时褶皱产生的力学条件,为定量研究陆-陆碰撞的地质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4)  Continent continent collision
陆-陆碰撞
5)  continental collision
大陆碰撞
1.
A retrospective and perspective view on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大陆碰撞和超高压变质研究:进展和展望
2.
Sedimentary response to tectonic events: Reconstructed spatio-temporal scale of the Indo-Asian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Qinghai-Xizang Plateau uplift;
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建立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时空坐标的设想和方法
3.
Recent studies considered that the former′s formation was resulted from the accretion of continental margins, occured in Late Riphean, Middle Late Cambrian, Middle Late Ordovician, and Middle Late Silurian; and the later consists of Variscan and Indosinian fold belts, resulted from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前者是由于陆缘增生作用而形成的,增生作用发生于晚里菲,中—晚寒武世,中—晚奥陶世和中—晚志留世;后者包括华力西和印支褶皱带,是大陆碰撞的产物。
6)  continent-arc collision
陆-弧碰撞
补充资料:陆诒(1911~  )
      中国新闻记者。字翼雏。上海人。1911年8月14日生。曾在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肄业。1931年8月,进上海《新闻报》(中国)实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后,赶赴前线采访。战争结束后,以《新闻报》记者名义,先后赴热河、绥远、河北、四川、西康、福建、广西等省采访。1936年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任《救亡情报》编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卢沟桥和上海战场报道前线战讯。同年10月转入大公报社,被派赴太原、延安等地采访。1938年1月,任汉口《新华日报》编委兼采访主任,不久赴前线报道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后又赴晋察冀等地报道华北敌后战场情况。1941年国民党发动包围袭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后,去香港和新加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回重庆《新华日报》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上海《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和《时代日报》编委。1946年赴香港,任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主任、达德学院新闻专修班主任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机关报《光明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副总编缉、中国新闻社理事和复旦大学新闻系兼职教授。著有《热河失陷目击记》、《前线巡礼》、《新华通讯集(第一集)》和《战地萍踪》等通讯集。陆诒主张记者要现场采访,忠实报道事实。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多次深入前线采访,所写战地通讯深受读者欢迎。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