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ungsten magnet steel
钨合金磁钢
2) low tungsten alloy steel and molybdenum alloy steel
含低钨、钼合金钢
3) tungsten magnet steel
钨磁钢
5) constant magnet alloy steel
永磁合金钢
6) steel bonded tungsten carbide
碳化钨基钢结合金
1.
A new kind of steel bonded tungsten carbide was made by means of electroslag melting and casting,taking waste powder metallurgy steel bonded carbides for raw material.
介绍了用废弃的粉末冶金碳化钨基钢结合金作原料,采用电冶熔铸工艺制备出新型的电冶碳化钨基钢结合金,并将其用在冷拔轧螺纹钢丝轧辊上。
补充资料:钨合金
以钨为基加入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在金属中,钨的熔点最高,高温强度和抗蠕变性能以及导热、导电和电子发射性能都好,比重大,除大量用于制造硬质合金和作合金添加剂外,钨及其合金广泛用于电子、电光源工业,也在航天、铸造、武器等部门中用于制作火箭喷管、压铸模具、穿甲弹芯、触点、发热体和隔热屏等。
钨最早用于制作白炽灯丝。1909年美国库利吉(W.D.Coolidge)采用钨粉压制、重熔、旋锻、拉丝工艺制成钨丝,从此钨丝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13年兰米尔(I.Langmuir)和罗杰斯 (W.Rogers)发现钨钍丝(又称钍钨丝)发射电子性能优于纯钨丝后,开始使用钨钍丝,至今仍然广泛使用。1922年研制出具有优良的抗下垂性能的钨丝(称为掺杂钨丝或不下垂钨丝),这是钨丝研究中的重大进展。不下垂钨丝是广泛使用的优异灯丝和阴极材料。50~60年代,对钨基合金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研究,希望发展能在1930~2760℃工作的钨合金,以供制作航天工业使用的耐高温部件。其中以钨铼系合金的研究较多。对钨的熔炼和加工成形技术也开展了研究,采用自耗电弧和电子束熔炼获得钨锭,并经挤压和塑性加工制成某些制品;但熔炼铸锭的晶粒粗大,塑性差,加工困难,成材率低,因而熔炼-塑性加工工艺未能成为主要生产手段。除化学气相沉积 (CVD法)和等离子喷涂能生产极少的产品外,粉末冶金仍是制造钨制品的主要手段。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已能生产钨丝材。60年代对钨的熔炼、粉末冶金和加工工艺开展了研究,现已能生产板材、片材、箔材、棒材、管材、丝材和其他异型件。
钨材使用温度高,单纯采用固溶强化方法对提高钨的高温强度效果不大。但在固溶强化的基础上再进行弥散(或沉淀)强化,可大大提高高温强度,以ThO2和沉淀的HfC弥散质点的强化效果最好。在 1900℃左右W-Hf-C系和W-ThO2系合金都有着高的高温强度和蠕变强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使用的钨合金,采取温加工硬化的方法,使其产生应变强化,是有效的强化途径。如细钨丝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总加工变形率为99.999%、直径为0.015毫米的细钨丝,室温下抗拉强度可达438公斤力/毫米2(图1)。
在难熔金属中,钨和钨合金的塑性-脆性转变温度最高。烧结和熔炼的多晶钨材的塑性-脆性转变温度约在150~450℃之间,造成加工和使用中的困难,而单晶钨则低于室温。钨材中的间隙杂质、微观结构和合金元素,以及塑性加工和表面状态,对钨材塑性-脆性转变温度都有很大影响。除铼可明显地降低钨材的塑性-脆性转变温度外,其他合金元素对降低塑性-脆性转变温度都收效甚微(见金属的强化)。
钨的抗氧化性能差,氧化特点与钼类似,在1000℃以上便发生三氧化钨挥发,产生"灾害性"氧化。因此钨材高温使用时必须在真空或惰性气氛保护下,若在高温氧化气氛下使用,必须加防护涂层。
合金 按照用途不同,钨合金分为硬质合金、高比重合金、金属发汗材料、触头材料、电子和电光源材料。
掺杂钨丝是在钨粉中添加 1%左右的硅、铝和钾的氧化物,在垂熔(自阻烧结)过程中,添加剂氧化钾挥发,在材料内部形成气孔,气孔经加工后沿轴向拉长;退火后,拉长气孔形成弥散的平行于丝轴的气泡行(图2),这种弥散的气泡俗称为钾泡。钾泡阻碍钨晶粒的横向长大,提高钨的高温抗下垂性能,还可改善再结晶后的室温塑性,有利于绕丝和运输贮存。中国掺杂钨丝依高温蠕变值有WAl1、WAl2、WAl3三种牌号。
在W-ThO2系合金中,由于添加适量的热稳定性好的弥散的ThO2质点,不仅可以降低电子逸出功,还可抑制钨晶粒长大,使材料具有很高的再结晶温度、优异的高温强度和抗蠕变性能。钨钍合金不仅是广泛使用的热电子发射材料,而且是优异的电极材料。
钨铼合金中,铼的添加,不仅能提高材料强度,提高合金的再结晶温度约200~400℃,使二次再结晶后塑性好、晶粒长大缓慢,而且可以显著降低塑性-脆性转变温度。添加的铼如超过30%,就会损害合金的加工性能。钨铼合金还具有较高的热电势,在2200℃下,其热电势与温度成直线关系。钨铼热电偶测量温度可高达3000℃,是优异的高温热电偶材料。
加工 钨的熔点高、硬而脆,加工困难,但只要有合理的工艺,钨可经粉末冶金制坯、挤压、锻造、轧制、旋压和拉拔等加工成材。随着钨的塑性加工程度的提高,其组织、抗拉强度和塑性-脆性转变温度大为改善(图3)。
坯料准备 合格的坯料是钨材生产的关键之一,制好坯料首先要选用合格的钨粉末。粉末的特征(平均粒径、粒度分布、化学成分)、混料、成形和烧结工艺对坯料的成分、密度和微观结构有直接影响,并强烈地影响着产品加工和使用性能。不下垂钨丝中添加的硅、铝、钾元素是在三氧化钨或"蓝钨"(为多种低价氧化钨的混合物)中以氧化物形式添加的,混合料常用含氢氟酸的溶液进行洗涤,以去除粉中杂质。生产丝和小片材的坯料多在压力机上成形,也可采用等静压制成形。粉坯尺寸一般为12×12×400毫米,也有采用较大尺寸的圆棒、方棒或矩形棒。粉坯首先在氢气气氛中经 1200℃、1小时预烧使之具有一定强度和导电性后,再进行通电自阻烧结。通电自阻烧结俗称"垂熔",是钨加工中发展起来的方法。原理是将电流直接通过烧结坯,由于坯料本身的电阻而产生焦耳热,利用这种热使坯料烧结,烧结电流通常为熔断电流的90%。所得坯料为自阻烧结条(又称垂熔条)。可加工成丝材的垂熔条一般标准是控制断面晶粒数为每平方毫米约10000~20000个,密度为17.8~18.6克/厘米3。对于管材、片材或其他大规格产品, 常采用等静压制(压力在2500公斤力/毫米2以上)成形,在2300~2700℃的高温下于真空或氢气保护中烧结。
旋锻 是生产钨丝坯料和细棒的常用塑性加工方法,不同尺寸的棒材于氢气气氛中加热到1400~1600℃,在不同型号的旋锻机上进行旋锻。开始道次变形量不宜过大,随后可适当增加变形量。旋锻变形过程中工件和模具间用石墨润滑。加工后的钨棒密度可达18.8~19.2克/厘米3。由于方坯锻成圆坯,各部位变形不同,使组织不均匀,此时应进行再结晶退火。旋锻棒材的最终直径为3毫米左右。
拉丝 拉丝坯料可用旋锻法生产,也可用轧制法生产;轧制法生产的坯料道次变形量大,组织较均匀,有利于以后的加工。钨丝坯料拉制钨丝是用"温拉丝"方法。首先在链式拉伸机上拉至直径1.3毫米,而后分别经粗拉、中拉和细拉使直径达到 0.2、0.06和小于0.06毫米。随着直径减小,应使加热温度下降、拉丝速度提高。道次变形量一般在10~20%之间。拉丝采用煤气-空气混合加热,温度为900~400℃。拉粗丝采用硬质合金模,拉细丝则采用金刚石模。模子材质、孔型、研磨技术对丝材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石墨润滑剂的质量、粒度、配比、涂敷方法同样影响丝材质量。丝材直径的不均匀性是使用时断丝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0.2~0.4微米的偏差就会使真空管中钨丝的寿命大大降低。细丝材的直径可以用重量法或真空标准电流法进行测定。在拉丝过程中,随着直径减小,变形抗力增大(如直径0.1~0.3毫米钨丝的断裂强度可高达350公斤力/毫米2),其塑性也相应降低。为了改善再加工性能,一般需要进行消除应力中间退火。此外,可采用电解腐蚀法将丝材加工成直径小于0.01毫米的细丝。
板材轧制 钨板轧制可分热轧、温轧和冷轧。由于钨的变形抗力大,普通的轧辊不能完全满足钨板材轧制的要求,应使用特种材质的轧辊。轧制时,轧辊要预热,根据不同的轧制条件,预热温度为100~350℃。坯料的相对密度(实际密度与理论密度之比)大于90%时才可加工,坯料密度在92~94%时加工性能良好。热轧的开坯温度在1350~1500℃之间,开坯的变形工艺参数选择不当,坯料会产生分层。温轧的开始温度为1200℃,厚度为8毫米的热轧板,经温轧可达到0.5毫米。由于钨板变形抗力大,轧制时轧辊辊身弯曲变形,使板材沿宽度方向上厚度不均,换辊或换轧机时,板材可能因各部位变形不均匀而开裂。0.5毫米厚度板材的塑性-脆性转变温度还在室温或室温以上,片材呈脆性,应在200~500℃将片材轧制成0.2毫米。轧制后期,钨片薄而长,为保证板材加热均匀,常涂石墨或二硫化钼,不仅有利于板材的加热,而且加工时还有润滑作用。
其他加工 钨的管材可采用烧结坯料直接挤压,挤压管坯或粉浆挤压烧结管坯还经旋压加工。旋压还可生产钨的异型制品。大直径的棒材多采用挤压或轧制工艺生产。
切削加工 钨质硬且对缺口敏感,切削加工困难,要求使用硬质合金刀具。为防止产生切削裂纹,常把工件加热到塑性-脆性转变温度以上进行切削,并要严格控制切削操作程序。钨的研磨需要用特定型号的砂轮轻磨,且需要冷却,否则会产生龟裂。厚度在 0.2毫米以上的钨片材进行冲压和剪切前要预先加热,超过一定厚度的板材,不能剪切,往往需要用砂轮切割。
参考书目
Stephen W.H.Yih & Chun T. Wang, Tungsten:Resources,Metallurgy,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Plenum,New York,1979.
钨最早用于制作白炽灯丝。1909年美国库利吉(W.D.Coolidge)采用钨粉压制、重熔、旋锻、拉丝工艺制成钨丝,从此钨丝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13年兰米尔(I.Langmuir)和罗杰斯 (W.Rogers)发现钨钍丝(又称钍钨丝)发射电子性能优于纯钨丝后,开始使用钨钍丝,至今仍然广泛使用。1922年研制出具有优良的抗下垂性能的钨丝(称为掺杂钨丝或不下垂钨丝),这是钨丝研究中的重大进展。不下垂钨丝是广泛使用的优异灯丝和阴极材料。50~60年代,对钨基合金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研究,希望发展能在1930~2760℃工作的钨合金,以供制作航天工业使用的耐高温部件。其中以钨铼系合金的研究较多。对钨的熔炼和加工成形技术也开展了研究,采用自耗电弧和电子束熔炼获得钨锭,并经挤压和塑性加工制成某些制品;但熔炼铸锭的晶粒粗大,塑性差,加工困难,成材率低,因而熔炼-塑性加工工艺未能成为主要生产手段。除化学气相沉积 (CVD法)和等离子喷涂能生产极少的产品外,粉末冶金仍是制造钨制品的主要手段。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已能生产钨丝材。60年代对钨的熔炼、粉末冶金和加工工艺开展了研究,现已能生产板材、片材、箔材、棒材、管材、丝材和其他异型件。
钨材使用温度高,单纯采用固溶强化方法对提高钨的高温强度效果不大。但在固溶强化的基础上再进行弥散(或沉淀)强化,可大大提高高温强度,以ThO2和沉淀的HfC弥散质点的强化效果最好。在 1900℃左右W-Hf-C系和W-ThO2系合金都有着高的高温强度和蠕变强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使用的钨合金,采取温加工硬化的方法,使其产生应变强化,是有效的强化途径。如细钨丝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总加工变形率为99.999%、直径为0.015毫米的细钨丝,室温下抗拉强度可达438公斤力/毫米2(图1)。
在难熔金属中,钨和钨合金的塑性-脆性转变温度最高。烧结和熔炼的多晶钨材的塑性-脆性转变温度约在150~450℃之间,造成加工和使用中的困难,而单晶钨则低于室温。钨材中的间隙杂质、微观结构和合金元素,以及塑性加工和表面状态,对钨材塑性-脆性转变温度都有很大影响。除铼可明显地降低钨材的塑性-脆性转变温度外,其他合金元素对降低塑性-脆性转变温度都收效甚微(见金属的强化)。
钨的抗氧化性能差,氧化特点与钼类似,在1000℃以上便发生三氧化钨挥发,产生"灾害性"氧化。因此钨材高温使用时必须在真空或惰性气氛保护下,若在高温氧化气氛下使用,必须加防护涂层。
合金 按照用途不同,钨合金分为硬质合金、高比重合金、金属发汗材料、触头材料、电子和电光源材料。
掺杂钨丝是在钨粉中添加 1%左右的硅、铝和钾的氧化物,在垂熔(自阻烧结)过程中,添加剂氧化钾挥发,在材料内部形成气孔,气孔经加工后沿轴向拉长;退火后,拉长气孔形成弥散的平行于丝轴的气泡行(图2),这种弥散的气泡俗称为钾泡。钾泡阻碍钨晶粒的横向长大,提高钨的高温抗下垂性能,还可改善再结晶后的室温塑性,有利于绕丝和运输贮存。中国掺杂钨丝依高温蠕变值有WAl1、WAl2、WAl3三种牌号。
在W-ThO2系合金中,由于添加适量的热稳定性好的弥散的ThO2质点,不仅可以降低电子逸出功,还可抑制钨晶粒长大,使材料具有很高的再结晶温度、优异的高温强度和抗蠕变性能。钨钍合金不仅是广泛使用的热电子发射材料,而且是优异的电极材料。
钨铼合金中,铼的添加,不仅能提高材料强度,提高合金的再结晶温度约200~400℃,使二次再结晶后塑性好、晶粒长大缓慢,而且可以显著降低塑性-脆性转变温度。添加的铼如超过30%,就会损害合金的加工性能。钨铼合金还具有较高的热电势,在2200℃下,其热电势与温度成直线关系。钨铼热电偶测量温度可高达3000℃,是优异的高温热电偶材料。
加工 钨的熔点高、硬而脆,加工困难,但只要有合理的工艺,钨可经粉末冶金制坯、挤压、锻造、轧制、旋压和拉拔等加工成材。随着钨的塑性加工程度的提高,其组织、抗拉强度和塑性-脆性转变温度大为改善(图3)。
坯料准备 合格的坯料是钨材生产的关键之一,制好坯料首先要选用合格的钨粉末。粉末的特征(平均粒径、粒度分布、化学成分)、混料、成形和烧结工艺对坯料的成分、密度和微观结构有直接影响,并强烈地影响着产品加工和使用性能。不下垂钨丝中添加的硅、铝、钾元素是在三氧化钨或"蓝钨"(为多种低价氧化钨的混合物)中以氧化物形式添加的,混合料常用含氢氟酸的溶液进行洗涤,以去除粉中杂质。生产丝和小片材的坯料多在压力机上成形,也可采用等静压制成形。粉坯尺寸一般为12×12×400毫米,也有采用较大尺寸的圆棒、方棒或矩形棒。粉坯首先在氢气气氛中经 1200℃、1小时预烧使之具有一定强度和导电性后,再进行通电自阻烧结。通电自阻烧结俗称"垂熔",是钨加工中发展起来的方法。原理是将电流直接通过烧结坯,由于坯料本身的电阻而产生焦耳热,利用这种热使坯料烧结,烧结电流通常为熔断电流的90%。所得坯料为自阻烧结条(又称垂熔条)。可加工成丝材的垂熔条一般标准是控制断面晶粒数为每平方毫米约10000~20000个,密度为17.8~18.6克/厘米3。对于管材、片材或其他大规格产品, 常采用等静压制(压力在2500公斤力/毫米2以上)成形,在2300~2700℃的高温下于真空或氢气保护中烧结。
旋锻 是生产钨丝坯料和细棒的常用塑性加工方法,不同尺寸的棒材于氢气气氛中加热到1400~1600℃,在不同型号的旋锻机上进行旋锻。开始道次变形量不宜过大,随后可适当增加变形量。旋锻变形过程中工件和模具间用石墨润滑。加工后的钨棒密度可达18.8~19.2克/厘米3。由于方坯锻成圆坯,各部位变形不同,使组织不均匀,此时应进行再结晶退火。旋锻棒材的最终直径为3毫米左右。
拉丝 拉丝坯料可用旋锻法生产,也可用轧制法生产;轧制法生产的坯料道次变形量大,组织较均匀,有利于以后的加工。钨丝坯料拉制钨丝是用"温拉丝"方法。首先在链式拉伸机上拉至直径1.3毫米,而后分别经粗拉、中拉和细拉使直径达到 0.2、0.06和小于0.06毫米。随着直径减小,应使加热温度下降、拉丝速度提高。道次变形量一般在10~20%之间。拉丝采用煤气-空气混合加热,温度为900~400℃。拉粗丝采用硬质合金模,拉细丝则采用金刚石模。模子材质、孔型、研磨技术对丝材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石墨润滑剂的质量、粒度、配比、涂敷方法同样影响丝材质量。丝材直径的不均匀性是使用时断丝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0.2~0.4微米的偏差就会使真空管中钨丝的寿命大大降低。细丝材的直径可以用重量法或真空标准电流法进行测定。在拉丝过程中,随着直径减小,变形抗力增大(如直径0.1~0.3毫米钨丝的断裂强度可高达350公斤力/毫米2),其塑性也相应降低。为了改善再加工性能,一般需要进行消除应力中间退火。此外,可采用电解腐蚀法将丝材加工成直径小于0.01毫米的细丝。
板材轧制 钨板轧制可分热轧、温轧和冷轧。由于钨的变形抗力大,普通的轧辊不能完全满足钨板材轧制的要求,应使用特种材质的轧辊。轧制时,轧辊要预热,根据不同的轧制条件,预热温度为100~350℃。坯料的相对密度(实际密度与理论密度之比)大于90%时才可加工,坯料密度在92~94%时加工性能良好。热轧的开坯温度在1350~1500℃之间,开坯的变形工艺参数选择不当,坯料会产生分层。温轧的开始温度为1200℃,厚度为8毫米的热轧板,经温轧可达到0.5毫米。由于钨板变形抗力大,轧制时轧辊辊身弯曲变形,使板材沿宽度方向上厚度不均,换辊或换轧机时,板材可能因各部位变形不均匀而开裂。0.5毫米厚度板材的塑性-脆性转变温度还在室温或室温以上,片材呈脆性,应在200~500℃将片材轧制成0.2毫米。轧制后期,钨片薄而长,为保证板材加热均匀,常涂石墨或二硫化钼,不仅有利于板材的加热,而且加工时还有润滑作用。
其他加工 钨的管材可采用烧结坯料直接挤压,挤压管坯或粉浆挤压烧结管坯还经旋压加工。旋压还可生产钨的异型制品。大直径的棒材多采用挤压或轧制工艺生产。
切削加工 钨质硬且对缺口敏感,切削加工困难,要求使用硬质合金刀具。为防止产生切削裂纹,常把工件加热到塑性-脆性转变温度以上进行切削,并要严格控制切削操作程序。钨的研磨需要用特定型号的砂轮轻磨,且需要冷却,否则会产生龟裂。厚度在 0.2毫米以上的钨片材进行冲压和剪切前要预先加热,超过一定厚度的板材,不能剪切,往往需要用砂轮切割。
参考书目
Stephen W.H.Yih & Chun T. Wang, Tungsten:Resources,Metallurgy,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Plenum,New York,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