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uffini end organ
热感受器
2) mechano-thermoreceptor
机械热感受器
3) ceptor
感受器,受体
4) photoceptor
光感受器
1.
The histopathologic changes and their mechanisms of photoceptor in mice with dyslipidemia;
血脂异常小鼠光感受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其机制探讨
5) oxygen sensor
氧感受器
6) receptors
感受器
1.
The morphological comparative studies on cestodes and medical entomology Ⅰ.The receptors of Periplaneta Americana compared with those ofAnomotaenia amaurornisus;
绦虫与医学昆虫微形态比较研究 I.苦恶鸟异带绦虫和美洲大蠊感受器形态比较
补充资料:机械刺激感受器
位于皮肤、内脏壁、肌腱、关节囊以及肠系膜根部等处,能感受压、触、牵拉以及振动的感受器(图1)。
从种系发生看,无脊椎动物就有了机械刺激感受器,而且构造各异、形式繁多。它们具有多种功能,如能够感受气流、水流、声波、牵拉、振动等外界刺激。有些机械刺激感受器甚至能对不同性质的刺激发生反应。这种构造型式和功能的多样化有利于动物适应所处的不同环境。腔肠动物开始有很原始的机械感受细胞分散在体壁细胞之间。环节动物的机械感觉细胞上生着纤毛,突出于体表以感受刺激。节肢动物的触觉细胞一般是初级感觉神经元,其树突位于角质的触觉毛之下,树突末梢伸至触觉毛基部,末端膨大,包着一种微管,叫管状体。当感觉毛受到机械刺激,管状体会因而受到挤压,导致树突末梢兴奋,并由感觉神经元向中枢传入兴奋。昆虫和其他许多节肢动物体表的触觉毛大多由一个感觉神经元支配。但是甲壳的螯类虾胸部的触觉毛是由两个神经元支配,每个神经元的兴奋,各自引起动物不同方向的运动,这种装置有利于动物的捕食和逃循。昆虫的触角、躯体、步足以及产卵器上的机械刺激感受器的兴奋,对昆虫表现各种行为和适应具有重要作用。一些蝇类产卵器上触觉毛接受刺激后,可以反射性地控制产卵;水生昆虫借感受水面波纹振动而追捕猎物;飞行昆虫借感受气流而决定飞行方向等。总之,不同部位感受器的兴奋导致产生不同的活动。一些昆虫和水生甲壳类动物的机械刺激感受器,类似硬骨鱼的侧线器官,能接受水流的刺激,对于动物维持身体平衡以及定向都有重要作用。
有些无脊椎动物还有感受压力变化的感受器。如用不同强度的压力刺激水蛭体壁时,会引起相应腹神经节不同神经元的反应。蚯蚓表皮毛细胞的纤毛与体表平行,在角质层之下,构成它的压力感受装置。在节肢动物,感受压力的装置有了进一步分化;昆虫的体表、肢体以及触角之上有一种钟状的感受器,钟状突起上有很薄的表皮,神经细胞的树突伸到钟状突起的表皮中,并以其尖端顶着表皮。由于这里的表皮比周围的薄,因而对压力刺激较敏感。甲壳动物的这种钟状感受器略有变化,多位于肢足的末端或在触角之上。许多昆虫体内还有特殊的牵张感受器,这种感受装置多位于背肌、腹部节段肌中,与肌纤维平行排列。当肌肉被动拉长时,张力改变会引起感受器的兴奋。简单的牵张感受器,由一结缔组织束及其上的感觉神经元构成。但也有比较复杂的肌感受器官,它由感觉神经元的树突构成。这种树突较长,有很多侧枝末梢分布在肌纤维之间,当肌纤维受牵拉时,会使感觉神经元末梢兴奋,并将兴奋传到中枢,反馈性地引起肌肉收缩,从而控制肌张力的变化。甲壳类螯虾所具有的牵张感受器结构更为复杂,大体与哺乳动物体内的肌梭感受器相似。
压力感受器 一种椭圆形的压力感受小体,也叫帕西尼氏小体。长3~4毫米,由多层胶原纤维包绕一个长的中心部构成(图1),各层之间有一薄层间隙,其中充有胶状液,小体由一条较粗的有髓鞘神经末梢支配,在进入小体后脱去髓鞘,当小体受到压挤时,会发生兴奋,引起传入神经冲动,冲动的频率可随压强的增加而加快。压力感受器在全身各部分布广泛,如指端、手掌、趾端及足蹠的皮肤的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外生殖器、唇部,肠系膜根部、腹膜、胸膜的壁层、骨膜及关节囊腔的滑膜等处都有。关节囊的压力感受器可以接受高频刺激(100赫以上),属于振荡感受器。压力感受器是一种容易产生适应的感受器。
触觉感受器 主要有以下3种。
梅克尔氏小盘 一种单一细胞的感受器。由梅克尔氏细胞与有髓鞘神经纤维末梢构成,特点是小,位于表皮内,只有一小部突进入真皮乳头内。人体皮肤表面的这种小盘不易辨出,猫皮的小盘的位置很浅,可在皮肤表面看到。梅克尔氏细胞属于表皮细胞的变异型,在人类和美洲袋鼠的皮肤中,这种细胞的细胞体较大,细胞核多叶,细胞质含丰富的糖蛋白,染色较深,显示有旺盛的代谢活动。这种小盘多不均匀地成群分布于指、掌、前臂掌侧面、口唇和面部的皮肤。有毛发的皮肤内数量较少,这种感受器属于慢适应类,主要是感受轻微的触觉刺激(图2)。
麦斯纳氏小体 长桑椹形,约长90~120微米,位于真皮乳头层内,长轴与皮肤表面垂直,小体外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由被膜伸向小体内形成多条结缔组织横隔,将小体分为若干小单位。感受细胞为长楔形,彼此横叠,共 5~10个。神经末梢粗短,分布于各细胞之间。传入神经纤维约2~4条,都是有髓鞘纤维,自小体的底部进入小体内。这种小体在手指的掌面、脚趾的蹠面皮内密度较大。口唇、面部、眼睑的皮内也较多。在前臂掌侧面的皮肤内、舌粘膜等部,也有这种小体。其作用为感受皮肤的轻压刺激,并能辨别两触点间的距离(图1)。
灵长类的皮内还可看到两种特殊的末梢结构,一种叫鲁菲尼氏小体。呈长梭形,被膜松弛,位于真皮内(图1)。属于一种慢适应感受器,对牵拉皮肤刺激有明显反应。第二种是克劳泽氏终末球(图1)。它有一层被膜,内部由多条细神经纤维形成的神经纤维球构成,这种终末球多见于口唇及舌的粘膜以及眼结合膜等部。过去也曾被认为是冷感受器,至今也无法证实,有人认为这就是裸露无毛发皮肤中的麦斯纳氏小体。
感受触刺激的神经末梢 有两种:①游离神经末梢,其分枝与皮肤表面方向垂直(图1),对触、压刺激都敏感;耳廓部的皮肤内找不到触觉小体,只有这种神经末梢;②环绕在毛发根部的神经末梢,不是游离的,而是从皮下先进入毛囊,然后分出较长的细神经纤维缠绕在毛根部。当皮肤接触物体碰到了毛发或风吹动了毛发使其向一侧倾倒时,可使神经末梢发生兴奋,产生动作电位。
牵张感受器 包括:肌梭,高尔基氏腱器官,内脏壁和大血管壁内的牵张感受末梢等。
腱器官 又叫高尔基氏腱器官。位于骨骼肌的肌纤维与肌腱交界处,呈梭形,长轴与肌腱的纤维平行(图1)。在肌腹的纤维隔中也有散在的牵张感受器。整个感受器呈梭形,外面包有致密的被膜,使感受器内液与膜外隔开,肌纤维由被膜的一端穿入,在被膜套的开口部有一领状套,紧套着肌纤维,被膜套的近中间部侧方有一个小管状结构,是神经纤维穿入感受器的通道。在感受器内,神经末梢纤维与构成肌腱的胶原纤维束互相绞绕形成绳状。感受器本身被结构组织分隔为若干纵行小隔,小隔内填有隔细胞。这种感受器对牵张刺激阀值很高,因此不是灵敏的牵张感受器而是一种运动感受器,当肌肉在主动收缩时,它的冲动发放频率明显增加,可以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和运动区。
肌梭 分布在肌腹内对牵张敏感的结构。每个肌梭由 2~10条细而短的特化的肌纤维组成,这种肌纤维叫做梭内纤维。每个肌梭外面都有结缔组织包囊,每个梭内纤维的中段膨大部分有多个细胞核,肌浆也较多,但这部分的收缩能力很弱。梭内纤维的两端,横纹仍明显,有收缩功能(图3)。由结缔组织纤维将肌梭的两端连在肌腱或肌腹的纤维隔上。当梭内肌的两端部收缩时,可将梭内肌纤维中部膨大部分拉向两端,使包囊拉紧。在肌梭的膨大部分环绕有若干粗而有髓鞘的神经末梢,叫螺旋式神经末梢,两者合成牵张感受器。当肌腹被拉长时,肌梭中部紧张度显著增强,可使神经末梢兴奋,导致传入冲动频率的增加;肌腹缩短时,肌梭中部松弛,神经末梢传入冲动减少,兴奋性减弱。由肌梭发出的传入冲动是否可上传到大脑皮层,尚无一致意见,有人认为只能达到中脑水平,其作用为调节肌肉的紧张度。在牵张反射中,肌梭是感受器,其所在的肌肉为效应器,反射中枢在相应的脊髓节段内(见反射)。
肺牵张感受器 在肺泡壁及小枝气管壁内有对牵拉刺激敏感的神经末梢装置,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入延髓孤束核,参与呼吸调节。当吸气达到一定程度时,肺泡扩大,使这种感受器受到刺激,导致传入冲动的增加,对吸气中枢(包括延髓内的一些吸气神经元)起抑制作用,使吸气动作转换为呼气动作(见肺)。
心-血管壁内的压力(或牵张)感受器 主要是位于心房壁,大动脉壁内的牵张感受性结构。当心房、大动脉内血压升高时,可使感受器被动牵张而发放冲动,对维持脑干的缩血管神经元群起抑制作用。其中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是心-血管调节反射活动的主要感受器,对血压的变动最为敏感,其他血管及至组织中也有这种感受器,但敏感性较低(见循环系统)。
前庭感受器 见前庭器官。
从种系发生看,无脊椎动物就有了机械刺激感受器,而且构造各异、形式繁多。它们具有多种功能,如能够感受气流、水流、声波、牵拉、振动等外界刺激。有些机械刺激感受器甚至能对不同性质的刺激发生反应。这种构造型式和功能的多样化有利于动物适应所处的不同环境。腔肠动物开始有很原始的机械感受细胞分散在体壁细胞之间。环节动物的机械感觉细胞上生着纤毛,突出于体表以感受刺激。节肢动物的触觉细胞一般是初级感觉神经元,其树突位于角质的触觉毛之下,树突末梢伸至触觉毛基部,末端膨大,包着一种微管,叫管状体。当感觉毛受到机械刺激,管状体会因而受到挤压,导致树突末梢兴奋,并由感觉神经元向中枢传入兴奋。昆虫和其他许多节肢动物体表的触觉毛大多由一个感觉神经元支配。但是甲壳的螯类虾胸部的触觉毛是由两个神经元支配,每个神经元的兴奋,各自引起动物不同方向的运动,这种装置有利于动物的捕食和逃循。昆虫的触角、躯体、步足以及产卵器上的机械刺激感受器的兴奋,对昆虫表现各种行为和适应具有重要作用。一些蝇类产卵器上触觉毛接受刺激后,可以反射性地控制产卵;水生昆虫借感受水面波纹振动而追捕猎物;飞行昆虫借感受气流而决定飞行方向等。总之,不同部位感受器的兴奋导致产生不同的活动。一些昆虫和水生甲壳类动物的机械刺激感受器,类似硬骨鱼的侧线器官,能接受水流的刺激,对于动物维持身体平衡以及定向都有重要作用。
有些无脊椎动物还有感受压力变化的感受器。如用不同强度的压力刺激水蛭体壁时,会引起相应腹神经节不同神经元的反应。蚯蚓表皮毛细胞的纤毛与体表平行,在角质层之下,构成它的压力感受装置。在节肢动物,感受压力的装置有了进一步分化;昆虫的体表、肢体以及触角之上有一种钟状的感受器,钟状突起上有很薄的表皮,神经细胞的树突伸到钟状突起的表皮中,并以其尖端顶着表皮。由于这里的表皮比周围的薄,因而对压力刺激较敏感。甲壳动物的这种钟状感受器略有变化,多位于肢足的末端或在触角之上。许多昆虫体内还有特殊的牵张感受器,这种感受装置多位于背肌、腹部节段肌中,与肌纤维平行排列。当肌肉被动拉长时,张力改变会引起感受器的兴奋。简单的牵张感受器,由一结缔组织束及其上的感觉神经元构成。但也有比较复杂的肌感受器官,它由感觉神经元的树突构成。这种树突较长,有很多侧枝末梢分布在肌纤维之间,当肌纤维受牵拉时,会使感觉神经元末梢兴奋,并将兴奋传到中枢,反馈性地引起肌肉收缩,从而控制肌张力的变化。甲壳类螯虾所具有的牵张感受器结构更为复杂,大体与哺乳动物体内的肌梭感受器相似。
压力感受器 一种椭圆形的压力感受小体,也叫帕西尼氏小体。长3~4毫米,由多层胶原纤维包绕一个长的中心部构成(图1),各层之间有一薄层间隙,其中充有胶状液,小体由一条较粗的有髓鞘神经末梢支配,在进入小体后脱去髓鞘,当小体受到压挤时,会发生兴奋,引起传入神经冲动,冲动的频率可随压强的增加而加快。压力感受器在全身各部分布广泛,如指端、手掌、趾端及足蹠的皮肤的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外生殖器、唇部,肠系膜根部、腹膜、胸膜的壁层、骨膜及关节囊腔的滑膜等处都有。关节囊的压力感受器可以接受高频刺激(100赫以上),属于振荡感受器。压力感受器是一种容易产生适应的感受器。
触觉感受器 主要有以下3种。
梅克尔氏小盘 一种单一细胞的感受器。由梅克尔氏细胞与有髓鞘神经纤维末梢构成,特点是小,位于表皮内,只有一小部突进入真皮乳头内。人体皮肤表面的这种小盘不易辨出,猫皮的小盘的位置很浅,可在皮肤表面看到。梅克尔氏细胞属于表皮细胞的变异型,在人类和美洲袋鼠的皮肤中,这种细胞的细胞体较大,细胞核多叶,细胞质含丰富的糖蛋白,染色较深,显示有旺盛的代谢活动。这种小盘多不均匀地成群分布于指、掌、前臂掌侧面、口唇和面部的皮肤。有毛发的皮肤内数量较少,这种感受器属于慢适应类,主要是感受轻微的触觉刺激(图2)。
麦斯纳氏小体 长桑椹形,约长90~120微米,位于真皮乳头层内,长轴与皮肤表面垂直,小体外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由被膜伸向小体内形成多条结缔组织横隔,将小体分为若干小单位。感受细胞为长楔形,彼此横叠,共 5~10个。神经末梢粗短,分布于各细胞之间。传入神经纤维约2~4条,都是有髓鞘纤维,自小体的底部进入小体内。这种小体在手指的掌面、脚趾的蹠面皮内密度较大。口唇、面部、眼睑的皮内也较多。在前臂掌侧面的皮肤内、舌粘膜等部,也有这种小体。其作用为感受皮肤的轻压刺激,并能辨别两触点间的距离(图1)。
灵长类的皮内还可看到两种特殊的末梢结构,一种叫鲁菲尼氏小体。呈长梭形,被膜松弛,位于真皮内(图1)。属于一种慢适应感受器,对牵拉皮肤刺激有明显反应。第二种是克劳泽氏终末球(图1)。它有一层被膜,内部由多条细神经纤维形成的神经纤维球构成,这种终末球多见于口唇及舌的粘膜以及眼结合膜等部。过去也曾被认为是冷感受器,至今也无法证实,有人认为这就是裸露无毛发皮肤中的麦斯纳氏小体。
感受触刺激的神经末梢 有两种:①游离神经末梢,其分枝与皮肤表面方向垂直(图1),对触、压刺激都敏感;耳廓部的皮肤内找不到触觉小体,只有这种神经末梢;②环绕在毛发根部的神经末梢,不是游离的,而是从皮下先进入毛囊,然后分出较长的细神经纤维缠绕在毛根部。当皮肤接触物体碰到了毛发或风吹动了毛发使其向一侧倾倒时,可使神经末梢发生兴奋,产生动作电位。
牵张感受器 包括:肌梭,高尔基氏腱器官,内脏壁和大血管壁内的牵张感受末梢等。
腱器官 又叫高尔基氏腱器官。位于骨骼肌的肌纤维与肌腱交界处,呈梭形,长轴与肌腱的纤维平行(图1)。在肌腹的纤维隔中也有散在的牵张感受器。整个感受器呈梭形,外面包有致密的被膜,使感受器内液与膜外隔开,肌纤维由被膜的一端穿入,在被膜套的开口部有一领状套,紧套着肌纤维,被膜套的近中间部侧方有一个小管状结构,是神经纤维穿入感受器的通道。在感受器内,神经末梢纤维与构成肌腱的胶原纤维束互相绞绕形成绳状。感受器本身被结构组织分隔为若干纵行小隔,小隔内填有隔细胞。这种感受器对牵张刺激阀值很高,因此不是灵敏的牵张感受器而是一种运动感受器,当肌肉在主动收缩时,它的冲动发放频率明显增加,可以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和运动区。
肌梭 分布在肌腹内对牵张敏感的结构。每个肌梭由 2~10条细而短的特化的肌纤维组成,这种肌纤维叫做梭内纤维。每个肌梭外面都有结缔组织包囊,每个梭内纤维的中段膨大部分有多个细胞核,肌浆也较多,但这部分的收缩能力很弱。梭内纤维的两端,横纹仍明显,有收缩功能(图3)。由结缔组织纤维将肌梭的两端连在肌腱或肌腹的纤维隔上。当梭内肌的两端部收缩时,可将梭内肌纤维中部膨大部分拉向两端,使包囊拉紧。在肌梭的膨大部分环绕有若干粗而有髓鞘的神经末梢,叫螺旋式神经末梢,两者合成牵张感受器。当肌腹被拉长时,肌梭中部紧张度显著增强,可使神经末梢兴奋,导致传入冲动频率的增加;肌腹缩短时,肌梭中部松弛,神经末梢传入冲动减少,兴奋性减弱。由肌梭发出的传入冲动是否可上传到大脑皮层,尚无一致意见,有人认为只能达到中脑水平,其作用为调节肌肉的紧张度。在牵张反射中,肌梭是感受器,其所在的肌肉为效应器,反射中枢在相应的脊髓节段内(见反射)。
肺牵张感受器 在肺泡壁及小枝气管壁内有对牵拉刺激敏感的神经末梢装置,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入延髓孤束核,参与呼吸调节。当吸气达到一定程度时,肺泡扩大,使这种感受器受到刺激,导致传入冲动的增加,对吸气中枢(包括延髓内的一些吸气神经元)起抑制作用,使吸气动作转换为呼气动作(见肺)。
心-血管壁内的压力(或牵张)感受器 主要是位于心房壁,大动脉壁内的牵张感受性结构。当心房、大动脉内血压升高时,可使感受器被动牵张而发放冲动,对维持脑干的缩血管神经元群起抑制作用。其中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是心-血管调节反射活动的主要感受器,对血压的变动最为敏感,其他血管及至组织中也有这种感受器,但敏感性较低(见循环系统)。
前庭感受器 见前庭器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