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预算外资源
1)  extra-budgetary resource
预算外资源
2)  conventional extra-Budgetary resources
普通预算外资源
3)  resources estimation
资源预算
4)  extra-budgetary funds
预算外资金
1.
The extra-budgetary funds that belong to non-tax income used to go to the government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to be dealt with of their own accord,which produces lots of problems.
预算外资金属于非税收入,过去归政府及事业单位自收自支,存在很多问题。
2.
Financial fund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cludes budgetary funds and extra-budgetary funds in china.
教育领域存在的国家财政性资金分为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
3.
Along with moving the road to constitutional, extra-budgetary funds and the building of our country\'s democracy, the rule of law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for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public finance system, to demonstrate serious discord.
预算外资金在我国建国后产生,其在过去的特定时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5)  extra budgetary funds
预算外资金
1.
It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recaution measures:to make a general check up on enterprise assets in time,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xtra budgetary funds,to do a good job of tax revenue conscientiously,to increase the transparency of invitation and submission of tenders.
简述了国有资产闲置、浪费及国有产权非法转为非国有产权的严重现象及其原因 ,提出了国家及时进行清产核资、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切实抓好税款征收工作、增加招投标工作的透明度等防范措施。
2.
According to the rules and laws about extra budgetary funds, and making institutions and facil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which has many extra budgetary funds in railway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 and scope of the extra budgetary funds, puts for ward the audit key points and substance for extra budgetary funds which are directed agains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management.
以国家有关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为依据 ,以铁路系统中预算外资金较为集中的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 ,论述了预算外资金的含义和范围 ,针对当前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铁路预算外资金审计的重点项目和内
6)  extra-budgetary fund
预算外资金
1.
The further increase i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r slackening in extra-budgetary fund management will result in many adverse effects on China s economy.
预算外资金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问题。
补充资料:预算外资金
      中国国家财政资金的组成部分。指根据法律、法规和财政规章的规定,设立、收取、提留和安排使用的不纳入预算的资金。它对促进生产建设和发展各项事业,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特点 ①自主性。预算外资金由地方、部门和单位按国家规定自收自用,享有充分的支配权和使用权。②专用性。各项预算外资金一般都有规定的专项用途,不能随意挪用。③分散性。预算外资金项目较多,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④法定性。预算外资金的收支范围、提留收取标准、使用方向都由国家规定,地方、部门和单位都必须按国家规定执行。
  
  范围 按部门划分为三部分:①地方财政的预算外资金包括农业税附加、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各项附加收入和集中的企事业收入。②行政事业单位收取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入。③国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提取留用的更新改造资金、大修理基金和各种形式的企业留利等。
  
  规模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预算外资金数量少,规模小,只有农村自筹和机关生产收入等几项,主要是为解决机关零星开支和一些农村文教卫生行政经费的需要而设置。1952年整顿时,在机关生产方面,除民政等生产事业单位的收入外,其余各机关、部队的生产单位收入一律纳入预算;对农村自筹规定了"包、筹、禁"原则,即有些开支纳入预算包起来,有些开支允许继续自筹,除此之外禁止自行摊派。1953年预算外资金相当于国家预算收入的比例由1952年的7.8%下降为4.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设置了企业奖励基金、福利基金和大修理基金。预算外资金的项目、数量都有所增加,1957年预算外资金数量相当于国家预算收入的 8.5%。1958年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制,同时国家对各项附加的范围和比例作了调整。预算外资金又有很大发展,1960年已相当于国家预算收入的20.6%。调整时期(1963~1965)对预算外资金实行"纳、减、管"办法,即有的项目纳入预算,有的项目降低提留标准,并制定了一些加强管理的措施,到1965年预算外资金相当于国家预算收入的比例下降到16%。"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向企业下放财权,预算外资金的范围和规模又有所扩大,1976年相当于国家预算收入的比例上升到35.5%。1978年以后,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办法也进行了改革,预算外资金大幅度增长,1989年已相当于国家预算收入的94.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