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strospectroscopy; astronomical spectroscopy
天体光谱学
2) photographic astrospectroscopy
照相天体光谱学
3) astrophysical spectroscopy
天体物理光谱学
4) photographic astrospectroscopy
摄影天体光谱学
6) celestial spectrum data
天体光谱数据
1.
Inte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of Celestial Spectrum Data Based on Constrained FP Tree
一种基于约束FP树的天体光谱数据相关性分析方法
2.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e correctness and validity of the extracting algorithm for classification rule by taking the celestial spectrum data as the formal context.
最后采用恒星天体光谱数据作为形式背景, 验证了分类概念格的有效性及分类规则提取的准确性。
补充资料:照相天体测量学
天体测量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照相方法来测定并研究天体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其中包括:①天体(包括人造天体)的空间位置的测定;②恒星自行的测定;③双星和聚星系统的运动的测定;④视差的测定;⑤照相星表的编制;⑥日全食时相对论效应的验证等。一百多年来,随着照相技术的不断革新,照相天体测量学得到很大的发展。目前的趋势是:由于观测工作逐渐向暗星方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口径在一米以上的反射望远镜应用于天体测量工作,并运用全自动光电坐标量度仪来测量底片,以提高精度和效率。此外,正在试验利用光电技术直接在望远镜上测量恒星的位置,然后用快速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以逐步实现仪器、设备的自动化。
照相天体测量所用的是相对测量的方法。通常先在底片上任意选定一个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中测量星像的相对位置,然后从星表中选择一些已知赤道坐标的星作为定标星,并利用这些定标星把量得的相对坐标归算为赤道坐标(见照相天体测量方法)。照相天体测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底片的测量误差。增加定标星的数目,可以减少定标星测量的偶然误差和星表的偶然误差,但是待定天体的测量的偶然误差、星表的系统误差和测量的系统误差,仍会全部反映到最后得到的赤道坐标中去。照相天体测量的精度还取决于定标星的自行。一般来说,底片的测量精度约为1~2微米,对于焦距为2米左右的望远镜,照相定位精度平均为0奬15。现代照相天体测量学有下述几个最活跃的课题。
建立参考坐标系 以恒星位置和自行为主建立参考系的工作,主要是把星表扩充到更暗的范围。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德国天文学会第三星表AGK3,它刊载了亮于12等的恒星的位置和自行,是目前小行星、彗星及其他天体的照相定位工作中选取定标星最好的星表。1932年苏联天文学家提出了编制"暗星星表"的计划。其特点之一是以河外星系为背景来测定恒星自行。如河外星系的横向速度为每秒1,000公里,则最近的星系的位置变化仅为每年0奬0001,比自行的测量误差小得多,因此在100年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这就能作为不动的参考坐标系来测定恒星自行。美国也有类似的计划。最近,利用苏联和美国的相对于星系测定的自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求得了岁差常数的改正值以及奥尔特常数A和B(见银河系自转)。岁差常数改正值与根据基本星表求出的值相差不大,奥尔特常数B值也符合得较好,但A值相差较大。这些结果说明,相对于星系求恒星自行的系统,在赤纬方面比较好,在赤经方面则有较大的系统差,其原因还有待研究。
暗星自行的测定 为了研究银河系的力学特征,需要测定直到21等的暗星的自行,其中包括测定疏散星团、行星状星云、新星的自行。根据自行资料,可以证认星团成员,研究星团的内部运动、扩散运动和绝对自行等。发现大自行的暗星并测定其自行,对于研究太阳附近银河系的力学特征是很有意义的。最近一、二十年来,有几个天文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发表了数以万计的自行大于每年 0奬2的恒星星表。大自行的暗星可能是近距矮星,还需要测定它们的视差。
暗星三角视差的测定 自1837~1839年贝塞耳等人第一次精确测定恒星的视差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重要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美国华盛顿海军天文台专门研制了一台口径为1.55米的天体测量望远镜,用于测定暗星视差。在已经测定过视差的几千颗星中,暗于目视星等14等的只有100多颗。
研究双星和聚星系统的运动 对双星特别是对距离在20秒差距以内的双星进行照相观测,可以精确地测定恒星的质量。为了确定双星轨道及其质量,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观测资料,要拍几百甚至上千张底片。利用照相观测还可获得双星的各个子星相对于定标星的位置,这样就可计算相对于这一系统的质心的轨道。对轨道周期变化作详细的分析,还可以发现质量小的不可见伴星,以至找到可能存在的类行星伴星。
参考书目
W.A.Hiltner,Astronomical Techniques,Chap.20,pp.461~486,Univ.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2.
照相天体测量所用的是相对测量的方法。通常先在底片上任意选定一个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中测量星像的相对位置,然后从星表中选择一些已知赤道坐标的星作为定标星,并利用这些定标星把量得的相对坐标归算为赤道坐标(见照相天体测量方法)。照相天体测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底片的测量误差。增加定标星的数目,可以减少定标星测量的偶然误差和星表的偶然误差,但是待定天体的测量的偶然误差、星表的系统误差和测量的系统误差,仍会全部反映到最后得到的赤道坐标中去。照相天体测量的精度还取决于定标星的自行。一般来说,底片的测量精度约为1~2微米,对于焦距为2米左右的望远镜,照相定位精度平均为0奬15。现代照相天体测量学有下述几个最活跃的课题。
建立参考坐标系 以恒星位置和自行为主建立参考系的工作,主要是把星表扩充到更暗的范围。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德国天文学会第三星表AGK3,它刊载了亮于12等的恒星的位置和自行,是目前小行星、彗星及其他天体的照相定位工作中选取定标星最好的星表。1932年苏联天文学家提出了编制"暗星星表"的计划。其特点之一是以河外星系为背景来测定恒星自行。如河外星系的横向速度为每秒1,000公里,则最近的星系的位置变化仅为每年0奬0001,比自行的测量误差小得多,因此在100年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这就能作为不动的参考坐标系来测定恒星自行。美国也有类似的计划。最近,利用苏联和美国的相对于星系测定的自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求得了岁差常数的改正值以及奥尔特常数A和B(见银河系自转)。岁差常数改正值与根据基本星表求出的值相差不大,奥尔特常数B值也符合得较好,但A值相差较大。这些结果说明,相对于星系求恒星自行的系统,在赤纬方面比较好,在赤经方面则有较大的系统差,其原因还有待研究。
暗星自行的测定 为了研究银河系的力学特征,需要测定直到21等的暗星的自行,其中包括测定疏散星团、行星状星云、新星的自行。根据自行资料,可以证认星团成员,研究星团的内部运动、扩散运动和绝对自行等。发现大自行的暗星并测定其自行,对于研究太阳附近银河系的力学特征是很有意义的。最近一、二十年来,有几个天文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发表了数以万计的自行大于每年 0奬2的恒星星表。大自行的暗星可能是近距矮星,还需要测定它们的视差。
暗星三角视差的测定 自1837~1839年贝塞耳等人第一次精确测定恒星的视差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重要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美国华盛顿海军天文台专门研制了一台口径为1.55米的天体测量望远镜,用于测定暗星视差。在已经测定过视差的几千颗星中,暗于目视星等14等的只有100多颗。
研究双星和聚星系统的运动 对双星特别是对距离在20秒差距以内的双星进行照相观测,可以精确地测定恒星的质量。为了确定双星轨道及其质量,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观测资料,要拍几百甚至上千张底片。利用照相观测还可获得双星的各个子星相对于定标星的位置,这样就可计算相对于这一系统的质心的轨道。对轨道周期变化作详细的分析,还可以发现质量小的不可见伴星,以至找到可能存在的类行星伴星。
参考书目
W.A.Hiltner,Astronomical Techniques,Chap.20,pp.461~486,Univ.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