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liant on medication.
依赖于药物治疗的
3) drug dependence
药物依赖
1.
Progress in therapeutics of drug dependence by opioids;
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治疗学进展
2.
Analysis of drug dependence of marphine in Lanzhou;
兰州地区吗啡类药物依赖分析
3.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foreign journals that published papers on drug dependence written by authors from China mainland.
目的:了解国外期刊收录中国大陆药物依赖性研究领域文章的情况。
4) drug-dependence
药物依赖
1.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research process between drug-dependence and neurotransmitter during the near five years.
目的综述近5年来部分关于药物依赖与神经递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
The NR2B antagonists have shown the potential in neuronal protection and prophylaxis of hyperalgesia, drug-dependence and Parkinson s diseases in rodent models.
目前,已报道的NR2B亚型阻滞剂的结构类型绝大多数仍为艾芬地尔发展而来的哌啶衍生物,另外还有酰胺、脒、氨基喹啉等结构类型;NR2B亚型阻滞剂在神经元保护、镇痛、抗药物依赖、抗帕金森病等方面表现了潜力。
5) drug addiction
药物依赖
1.
BackgroundOpioid drug addiction is a chronicity recurrent attacks cerebropathia.
0T MR复查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曾接受立体定向伏隔核射频毁损术的药物依赖患者55例。
6) alcohol dependence/therapy
酒依赖治疗
补充资料:依赖
俗称成瘾。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引起的一种心理生理过程。外来物质引入人体,引起特定的心理生理变化,使个体对它产生心理上的嗜好和(或)生理上的瘾癖,非要经常应用不可,否则便无法解除心理上的渴望,或不能避免不舒适的躯体反应──戒断症状。日常生活中对烟、酒、茶、咖啡的嗜好,因医疗用药不当而造成的对医源性药物的依赖,以及对鸦片类、大麻类、可卡因或致幻药等毒品的瘾癖,其原因都在机体对这些物质产生了依赖性。对这些物质的依赖是一种发生率高、涉及面广的情况,长期应用致依赖物质会引起慢性中毒和行为改变,对个人健康、家庭生活和社会治安都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值得重视。
概述 从药理学角度考虑,依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和耐受性。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指致依赖物质给个体带来的某种特殊的心理体验,通常是一种心理上的快感,依赖者对此发生了嗜好,要靠经常应用该物质来不断保持这种心理体验,否则会觉得若有所失、焦躁不安、激动易怒,但不会像生理依赖时那样出现真正的躯体反应。生理依赖又称躯体依赖,指反复应用某种物质后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理生化变化,体内如果没有一定分量的这种物质存在,便会出现一系列躯体反应,称为戒断症状。为了避免痛苦的戒断症状,依赖者不得不经常应用这种物质,严重者可达到不择手段、不顾一切的地步。反复应用某种物质之后,其效力渐减,要逐渐加大剂量才能取得与前此类似的效应,这称为对该物质的耐受性。耐受性分为低谢耐受性与细胞耐受性两种,前者指反复应用某种物质之后,机体对该物质的吸收、代谢或排出加快,使该物质在组织内的浓度降低,作用减弱,有效时间缩短,因此需要加大剂量;后者指的是因中枢神经细胞适应性改变所造成的耐受性增加。
所有的致依赖物质都是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情绪和行为改变的物质,故称为精神活性物质。典型情况下,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和耐受性是相伴发生的,但也不尽然,例如可卡因、大麻、致幻药主要引起心理依赖,一般情况下不引起生理依赖。有的医用药物在部分病人身上可以引起耐受性,但并不引起药物依赖,治疗精神疾病用的酚噻嗪类药和三环抗抑郁药便是这方面的例子。依据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和耐受性的有无及程度,可将致依赖物质分成不同的类型(见表)。
发生机理 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有关这个领域的研究很多,也初步有所发现。1945年,希默尔斯巴赫以鸦片类物质为研究对象,提出有关依赖性和耐受性发生机理的假说。他推测致依赖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身体内稳态的扰乱,为了应付这种生理功能失调,神经细胞会发生代偿性改变,此后,如果再有这种物质输入,先得克服生理上的代偿反应,然后才能显示效应,这样一来,势必增加剂量,耐受性的发生机理就在于此。如果停用外来物质,体内的代偿反应没有了作用的对象,便失去抗衡,这样就引起戒断症状。这假说虽然只是原则性的推测,并没有指出体内变化的具体性质,但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同,很多有关的研究都是循着这条路线进行探索。较新的主要发现有以下一些:
①在动物脑内和人类脑脊液内提出了几种内源性肽类物质──内啡肽和脑啡肽,均具类似吗啡的效应,故称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或内源性吗啡受体激动剂。此外,在脑内还发现了对吗啡类药物有特殊亲和力的吗啡受体,主要集中在脑边缘系统、丘脑中间部位和脑干中央灰质。使用吗啡类物质之后,外源性吗啡会阻断神经突触后吗啡受体,如果受体长期被阻断,便会引起与去神经性增敏性质类似的废用性增敏,使受体能接纳更多的吗啡,这就是耐受性的机理。而被增敏之后,如果停用致依赖物质,便会出现反应性增强,引起戒断症状。
②吗啡输入体内后,能抑制神经细胞内部的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动,使环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减少。cAMP在体内广泛存在,具有许多生物学效应,可影响许多酶的活性和细胞内的生理生化过程,并参与多种神经递质的神经冲动传递功能,对维持内稳态有重要作用。由于吗啡的上述作用,为了要保持内稳态,腺苷酸环化酶的数量和活性都会代偿性地增加,从而增加细胞内cAMP的合成。如果要保持吗啡的抑制作用,就必须增加剂量,这也是耐受性的发生机理之一。如果不断有吗啡输入,则可以对抗与制约细胞内酶活动的代偿性增强,如果停用吗啡,细胞内酶活动的增强可导致戒断症状的出现。
③乙醇可使中枢神经细胞突触膜的磷脂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突触部位对乙醇的作用产生抵抗力,这也是耐受性的发生机理之一。开始时若停服乙醇,突触膜磷脂结构的改变可迅速恢复。如果反复饮用乙醇,则突触膜磷脂结构的变化可相对固定下来,以后虽停用乙醇也不能迅速恢复常态,这样就会引起戒断症状。
④研究发现,脑内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都与依赖性的发生有关。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心理依赖的发生也与神经递质系统有关。可卡因一般只引起心理依赖而不引起生理依赖,它的致依赖机理可能就在于阻断了中枢神经细胞突触前部位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烟碱(尼古丁)是以引起心理依赖为主的物质,它的致依赖机理与促进中枢神经细胞突触前部位释放去甲肾上膜素有关。
⑤吗啡可通过反馈性抑制机理,抑制中枢神经细胞突触前部位合成和释放内啡肽。这样一来,便会有较多的突触后吗啡受体可供使用,也就是说能接纳较多的外源性吗啡,这也是耐受性发生的机理之一。停用吗啡之后,一方面内啡肽因长期受压制而减少,另一方面又不再有吗啡输入,便发生戒断症状。
⑥吗啡能使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通路活化,并带动一些神经细胞的点燃过程。点燃过程发动之后,如果停用吗啡,便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戒断症状。
⑦研究发现,脑内存在着两类吗啡受体,一类接受吗啡的兴奋效应,一类接受吗啡的抑制效应。有学者推测,前者与依赖性和戒断症状有关,后者与耐受性有关。
以上这些研究虽然以不同物质为对象,所研究的生理、生化层次也各不相同,但这些发现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它们很可能反映了依赖发生机理的不同侧面。
依赖发生的难易与个人的生物及心理素质有一定关系。例如有些人由于遗传素质影响,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不能将乙醇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迅速进一步代谢排出体外,少量饮酒即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如面红、呕吐、倦睡等,因此较难发生酒依赖。临床上因镇痛而注射吗啡时,大多数人最初会出现不愉快的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昏、肠胃蠕动加快等,但在少数人第一针吗啡注射后就带来欣快感,后者显然较易引起吗啡依赖。研究还发现,具有某些个性特点的人,相对较易发生物质依赖,但这里并不涉及任何特定的人格类型,而只是一些个性特点的汇集,包括易焦虑、易紧张、易冲动、不易满足和缺乏自制力等。
依赖的医学和行为后果 依赖的危害性在于它能引起一系列的医学和行为后果(见酒依赖和药物依赖),这些后果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因依赖物质的性质、剂量、和依赖者的个体易感性不同而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对致依赖物质的不由自主的强迫性追求。依赖一经发生,依赖者便会乐此不疲,无法摆脱,必须经常使用,才能过瘾,否则会觉得如有所失,坐立不安。依赖程度严重者整天想的和做的就是如何获得并应用致依赖物质,为此不惜作践自己的身体,不惜花掉家人赖以维持生活的费用,也可以不择手段,包括欺骗、偷盗等。②长期应用致依赖物质引起的慢性中毒。最常见者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表现为中毒性精神症状,如人格改变、意识障碍、知觉障碍、智能障碍等。也可引起神经病学症状,常见者如肢体震颤、共济失调、瞳孔变化、阳萎等。有的致依赖物质中毒可以广泛损害身体其他系统,引起多种躯体疾病,突出者如酒中毒时容易引起肝硬变、胃炎、溃疡病、胰腺炎、维生素缺乏病和心肌病,长期吸烟容易诱发癌症等。有的致依赖物质可危及下一代。例如:LSD可引起染色体畸变。孕妇大量饮酒可引起胚胎酒精综合征,小儿出生后可见颜面发育异常,并可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妊娠期吸烟可使婴儿出生死亡率升高和出生体重降低。各类毒品成瘾和医用药物依赖也可对身体各个部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③停用致依赖物质引起的戒断症状。发生生理依赖之后,一旦停止使用该物质,便会引起戒断状态,各类致依赖物质引起的戒断症状表现不尽相同,与其药理性质有关。成瘾剂量愈大者,戒断症状也愈重。常见的戒断症状轻者有紧张不安、全身不适、软弱无力、肢体震颤、涕泪交流、胃肠反应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意识障碍、全身抽搐,甚至可因虚脱衰竭致死。
依赖是一个社会问题,依赖的处理和预防要靠社会力量。
概述 从药理学角度考虑,依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和耐受性。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指致依赖物质给个体带来的某种特殊的心理体验,通常是一种心理上的快感,依赖者对此发生了嗜好,要靠经常应用该物质来不断保持这种心理体验,否则会觉得若有所失、焦躁不安、激动易怒,但不会像生理依赖时那样出现真正的躯体反应。生理依赖又称躯体依赖,指反复应用某种物质后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理生化变化,体内如果没有一定分量的这种物质存在,便会出现一系列躯体反应,称为戒断症状。为了避免痛苦的戒断症状,依赖者不得不经常应用这种物质,严重者可达到不择手段、不顾一切的地步。反复应用某种物质之后,其效力渐减,要逐渐加大剂量才能取得与前此类似的效应,这称为对该物质的耐受性。耐受性分为低谢耐受性与细胞耐受性两种,前者指反复应用某种物质之后,机体对该物质的吸收、代谢或排出加快,使该物质在组织内的浓度降低,作用减弱,有效时间缩短,因此需要加大剂量;后者指的是因中枢神经细胞适应性改变所造成的耐受性增加。
所有的致依赖物质都是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情绪和行为改变的物质,故称为精神活性物质。典型情况下,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和耐受性是相伴发生的,但也不尽然,例如可卡因、大麻、致幻药主要引起心理依赖,一般情况下不引起生理依赖。有的医用药物在部分病人身上可以引起耐受性,但并不引起药物依赖,治疗精神疾病用的酚噻嗪类药和三环抗抑郁药便是这方面的例子。依据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和耐受性的有无及程度,可将致依赖物质分成不同的类型(见表)。
发生机理 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有关这个领域的研究很多,也初步有所发现。1945年,希默尔斯巴赫以鸦片类物质为研究对象,提出有关依赖性和耐受性发生机理的假说。他推测致依赖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身体内稳态的扰乱,为了应付这种生理功能失调,神经细胞会发生代偿性改变,此后,如果再有这种物质输入,先得克服生理上的代偿反应,然后才能显示效应,这样一来,势必增加剂量,耐受性的发生机理就在于此。如果停用外来物质,体内的代偿反应没有了作用的对象,便失去抗衡,这样就引起戒断症状。这假说虽然只是原则性的推测,并没有指出体内变化的具体性质,但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同,很多有关的研究都是循着这条路线进行探索。较新的主要发现有以下一些:
①在动物脑内和人类脑脊液内提出了几种内源性肽类物质──内啡肽和脑啡肽,均具类似吗啡的效应,故称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或内源性吗啡受体激动剂。此外,在脑内还发现了对吗啡类药物有特殊亲和力的吗啡受体,主要集中在脑边缘系统、丘脑中间部位和脑干中央灰质。使用吗啡类物质之后,外源性吗啡会阻断神经突触后吗啡受体,如果受体长期被阻断,便会引起与去神经性增敏性质类似的废用性增敏,使受体能接纳更多的吗啡,这就是耐受性的机理。而被增敏之后,如果停用致依赖物质,便会出现反应性增强,引起戒断症状。
②吗啡输入体内后,能抑制神经细胞内部的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动,使环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减少。cAMP在体内广泛存在,具有许多生物学效应,可影响许多酶的活性和细胞内的生理生化过程,并参与多种神经递质的神经冲动传递功能,对维持内稳态有重要作用。由于吗啡的上述作用,为了要保持内稳态,腺苷酸环化酶的数量和活性都会代偿性地增加,从而增加细胞内cAMP的合成。如果要保持吗啡的抑制作用,就必须增加剂量,这也是耐受性的发生机理之一。如果不断有吗啡输入,则可以对抗与制约细胞内酶活动的代偿性增强,如果停用吗啡,细胞内酶活动的增强可导致戒断症状的出现。
③乙醇可使中枢神经细胞突触膜的磷脂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突触部位对乙醇的作用产生抵抗力,这也是耐受性的发生机理之一。开始时若停服乙醇,突触膜磷脂结构的改变可迅速恢复。如果反复饮用乙醇,则突触膜磷脂结构的变化可相对固定下来,以后虽停用乙醇也不能迅速恢复常态,这样就会引起戒断症状。
④研究发现,脑内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都与依赖性的发生有关。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心理依赖的发生也与神经递质系统有关。可卡因一般只引起心理依赖而不引起生理依赖,它的致依赖机理可能就在于阻断了中枢神经细胞突触前部位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烟碱(尼古丁)是以引起心理依赖为主的物质,它的致依赖机理与促进中枢神经细胞突触前部位释放去甲肾上膜素有关。
⑤吗啡可通过反馈性抑制机理,抑制中枢神经细胞突触前部位合成和释放内啡肽。这样一来,便会有较多的突触后吗啡受体可供使用,也就是说能接纳较多的外源性吗啡,这也是耐受性发生的机理之一。停用吗啡之后,一方面内啡肽因长期受压制而减少,另一方面又不再有吗啡输入,便发生戒断症状。
⑥吗啡能使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通路活化,并带动一些神经细胞的点燃过程。点燃过程发动之后,如果停用吗啡,便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戒断症状。
⑦研究发现,脑内存在着两类吗啡受体,一类接受吗啡的兴奋效应,一类接受吗啡的抑制效应。有学者推测,前者与依赖性和戒断症状有关,后者与耐受性有关。
以上这些研究虽然以不同物质为对象,所研究的生理、生化层次也各不相同,但这些发现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它们很可能反映了依赖发生机理的不同侧面。
依赖发生的难易与个人的生物及心理素质有一定关系。例如有些人由于遗传素质影响,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不能将乙醇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迅速进一步代谢排出体外,少量饮酒即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如面红、呕吐、倦睡等,因此较难发生酒依赖。临床上因镇痛而注射吗啡时,大多数人最初会出现不愉快的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昏、肠胃蠕动加快等,但在少数人第一针吗啡注射后就带来欣快感,后者显然较易引起吗啡依赖。研究还发现,具有某些个性特点的人,相对较易发生物质依赖,但这里并不涉及任何特定的人格类型,而只是一些个性特点的汇集,包括易焦虑、易紧张、易冲动、不易满足和缺乏自制力等。
依赖的医学和行为后果 依赖的危害性在于它能引起一系列的医学和行为后果(见酒依赖和药物依赖),这些后果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因依赖物质的性质、剂量、和依赖者的个体易感性不同而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对致依赖物质的不由自主的强迫性追求。依赖一经发生,依赖者便会乐此不疲,无法摆脱,必须经常使用,才能过瘾,否则会觉得如有所失,坐立不安。依赖程度严重者整天想的和做的就是如何获得并应用致依赖物质,为此不惜作践自己的身体,不惜花掉家人赖以维持生活的费用,也可以不择手段,包括欺骗、偷盗等。②长期应用致依赖物质引起的慢性中毒。最常见者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表现为中毒性精神症状,如人格改变、意识障碍、知觉障碍、智能障碍等。也可引起神经病学症状,常见者如肢体震颤、共济失调、瞳孔变化、阳萎等。有的致依赖物质中毒可以广泛损害身体其他系统,引起多种躯体疾病,突出者如酒中毒时容易引起肝硬变、胃炎、溃疡病、胰腺炎、维生素缺乏病和心肌病,长期吸烟容易诱发癌症等。有的致依赖物质可危及下一代。例如:LSD可引起染色体畸变。孕妇大量饮酒可引起胚胎酒精综合征,小儿出生后可见颜面发育异常,并可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妊娠期吸烟可使婴儿出生死亡率升高和出生体重降低。各类毒品成瘾和医用药物依赖也可对身体各个部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③停用致依赖物质引起的戒断症状。发生生理依赖之后,一旦停止使用该物质,便会引起戒断状态,各类致依赖物质引起的戒断症状表现不尽相同,与其药理性质有关。成瘾剂量愈大者,戒断症状也愈重。常见的戒断症状轻者有紧张不安、全身不适、软弱无力、肢体震颤、涕泪交流、胃肠反应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意识障碍、全身抽搐,甚至可因虚脱衰竭致死。
依赖是一个社会问题,依赖的处理和预防要靠社会力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