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编号 ----
CAS号 84-74-2
分子式 C16H22O4;C6H4(COOC4H9)2
分子量 278.35
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可燃,有芳香气味;蒸汽压 1.58kPa/200℃;闪点172℃;熔点-35℃;沸点340℃;溶解性:水中溶解度0.04%(25℃),可与乙醇混溶,溶于乙醚、苯和其他有机溶剂;密度:1.045~1.050(20℃/4℃);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 13(剧毒品);主要用途:作为纤维素酯、咸成及天然橡胶、聚苯乙烯的增塑剂;使聚氯乙烯及其共聚物具有耐寒性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对人:最敏感的人可嗅到的阈浓度为0.00026mg/L。本品对眼的光感反射作用的阈浓度为0.00016mg/L,而对脑生物电活动的阈浓度为0.00011~ 0.00012mg/L。生产增塑剂的工人可患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神经炎及脑多发神经炎。
对皮肤和眼睛的作用:本品可经完整皮肤吸收少量。皮肤及眼粘膜一次接触本品后,并不引起刺激作用,而反复接触则可见到严重的刺激。根据某些实验资料,它可引起烃度的致敏作用。
对动物:小白鼠吸入2小时气雾剂的LD50=25mg/L。中毒期间可见对眼粘膜及上呼吸道粘膜的强烈刺激,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后肢麻痹;部分动物呈现浅表的麻醉,阵挛性惊厥。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本品也和其他酞酸酯一样,能引起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性变化,然后进一步引起它们组织上的改变。有趋肝性。可引起轻度致敏作用。具有中等程度的蓄积作用和轻度刺激作用。
急性毒性 :LD5012000mg/kg(大鼠经口);5282μg/kg(小鼠经口);LC507900μg/m3(大鼠吸入);2100μg/m3(小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经口1.25%×1年(喂饲)部分动物第1周死亡,无组织病变发生;人经口10g恶心、头晕、流泪、畏光、结膜炎。
在环境中的迁移:对邻苯二甲酸酯类来说,水解作用、挥发作用和光解作用都不是它们的重要反应过程。据估计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水解半衰期从邻苯二甲酸二乙基酯的3.2年到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的2000年不等。由于其较低的蒸气压,它们的挥发损失是很小的,或者几乎没有挥发损失。尽管目前尚没有见到有并邻苯二甲酸酯类光解作用的报道,但根据其在紫外光、可见光范围内没有光谱吸收这一现象可以推断,它们是很难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实验研究表明,生物对邻苯二甲酸酯类有富集作用,这一结论被现场研究的结果所证实,因为实验者发现水生生物体内有明显的该类化合物的残留物。
危险特性:可燃,遇明火、高温、强氧化剂有发生火灾的危险。流动、搅动会产生静电。燃烧时,该物质发生分解生成有毒烟雾与气体。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 来源 类别
高效液相色谱法 WS/T149-1999 作业场所空气
气相色谱法 《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固体废弃物
气相色谱法 《城市和工业废水中有机化合物分析》王克欧等译 废水
色谱-质谱法 《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19版译文,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水质
5.环境标准
前苏联(1975) 车间卫生标准 0.5mg/m3
前苏联(1975) 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 0.1mg/m3(最大值)
中国(GHZB1-1999)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II类水域)0.003mg/L
中国(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一级:0.2mg/L
二级:0.4mg/L
三级:2.0mg/L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处置
现场通风,排除一切火情隐患。应急处理人员须穿戴防护用具进入现场。用蛭石、干砂、泥土或类似吸附剂吸附泄漏物,并收集到密闭容器内。
二、防护措施
工作现场加强通风,严禁烟火。操作工人穿戴清洁完好的防护用具(最好使用丁基、氯丁、腈基或合成橡胶制做),戴防化镜,选择适当呼吸器。在空气中有高浓度本品时,要戴工业用A型防毒面罩,而存在气雾时加用过滤器。采用过滤式A型防毒面罩。合成和应用本品时,特别是加热本品或含有本品的塑料时,要密封以防止蒸气和气雾外溢。对呼吸系统、肠胃系统进行定期检查。
三、急救措施
眼睛或皮肤接触后,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吸入后,将口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输氧或进行人工呼吸。食入后,漱口,给饮大量水,就医。个人防护和预防措施:
灭火方法:用干粉、二氧化碳、泡沫灭火。
废弃物处置方法:焚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