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林一山(1911~  )
1)  Lin Yishan
林一山(1911~  )
2)  Ji Xiɑnlin
季羡林(1911~  )
3)  Jin Shan
金山(1911~1982)
4)  mountain forest
山林
1.
The air an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mountain forest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flat ground areas;in the rural areas higher than in the urban areas;in high buildings higher than in low buildings;when with breezes higher than with no wind;in places with plants higher than without plants;in fields.
表现为:山林比平地高,乡村比城市高,高楼比低房高,有阵风比无风高,有植物的地方比无植物的地方高,田野比海边高,有瀑布的地方最高。
2.
People left rivers, moved to mountain forests, so that they avoided the threat of the flood and opened up the space of wider economic development.
人们离开河滨 ,走向山林 ,避免了洪水的威胁 ,也开拓了更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
5)  Master Yi-Shan-Yi-Ning
一山一宁
6)  closing hillsides to facilitate afforestation
封山育林
1.
Luliangshan Forests Area in Houma prefecture, located in Shanxi, based on close to nature forestry, restoration ecology theory, the closing hillsides to facilitate afforestation projects have changed the past unreasonable fencing target, unscientific design, etc.
山西吕梁林区,以近自然林业、恢复生态学理论为支撑,开展封山育林工程,改变了以往封育对象不合理、设计不科学、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到位等弊病。
2.
The life form spectrum,leaf size spectrum,light and water ecology spectrum,predominance plant of before and after closing hillsides to facilitate afforestation community in rock desertification area of southeast Yunnan were studied by using plot method(quadrat investigation method).
通过样地法比较了滇东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前后植被的群落学特征,从生活型谱、叶型谱、光照生态类型谱、水分生态类型谱和优势植物等群落特征看,封山育林后群落的水湿条件有所改善,群落正向地带性植被—半湿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从物种多样性来看,封山育林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和群落均匀度均有很大的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稳定性增强,且破坏后修复能力增强。
3.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trol effects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by closing hillsides to facilitate afforestation in Chongren and Yugan Counties in Jiangxi based on the principals of the 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 in forestry and ecology.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及生态学观点,对祟仁、余干两地封山育林控制马尾松毛虫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补充资料:林一山(1911~  )
      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家。1911年 6月18日生于山东省文登县。1935~193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肄业。解放初期任中原临时政府水利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1950~1982年任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1972年兼任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水利部顾问。他是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49年冬,林一山受命筹组长江水利委员会。由于长江防洪形势严峻,他首先提出三阶段的发展方略。第一阶段以培修加固堤防为主;第二阶段在堤防的基础上,兴建平原分蓄洪工程,包括荆江分洪、杜家台分洪工程等;第三阶段结合兴利修建山谷水库,调节洪水、控制洪水,逐步减轻分蓄洪任务,并积极组织实施。1954年长江大水后,遵照中央指示,他组织领导了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的工作,并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长江流域有关省市协作配合下,于1985年完成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了治理开发长江的总体规划方案,及利用长江水资源解决华北、西北缺水问题的南水北调工程等。
  
  在流域规划提出后,林一山根据中央及有关各省的要求,一方面进行重要支流的规划,同时对部分重点工程组织进一步研究,促其尽快实施。包括汉江的丹江口、鸭河口、石泉,乌江的乌江渡,赣江的万安,清江的隔河岩等水利枢纽和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的一些重点枢纽及荆江、太湖等工程,并积极进行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他主持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工作时,对有关工程建设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组织研究予以解决。为了促进三峡工程及其他大体积混凝土坝的建设,他建议在陆水建试验坝,研究预制混凝土块安装的施工方法及其他有关大坝建设的问题。他积极组织泥沙运动规律的研究、河床与水流运动关系的研究,均取得了许多成果。
  
  林一山著有《河流辩证法与葛洲坝工程》,另有论文多篇,散见于《中国水利》、《人民长江》等杂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