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ikaze Xialu Si
日喀则夏鲁寺
3) Residence in Shialusi village
夏鲁寺村宅
4) Xigaze group
日喀则群
1.
The ophiolitic sandy and gravelly submarine fans are developed as a kind of distinctive sedimentary unit in the fine-grained flysch of the Xigaze Group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c zone in Xizang.
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的日喀则群(K_2TK)砂泥质细粒复理石中发育着一种独特的沉积单元——蛇绿岩质砂砾质海底扇。
5) Xigaze City
日喀则市
1.
Analysis of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Pile in Xigaze City;
日喀则市某工程基桩极限承载力分析
6) Xigaze
日喀则
1.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Residence in Shialusi Village, Xigaze, Tibet:Comparison with Residences Such as Uigur Dwellings in Aksu;
西藏日喀则夏鲁寺村宅的考察报告——兼与阿克苏维族等其他民居的比较
2.
The Research on the Key Problems of Tethyan Arc-basin Tetconic Evolution in Xigaze;
日喀则特提斯弧—盆构造演化关键问题研究
3.
However, the accumulated evidenc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formation age (120—110Ma) of the Tsangpo Ophiolite is almost the same as the starting development age (115—110Ma) of the Gangdise Arc, and the Tsangpo Ophiolite had a continuous sedimentary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dimentary formation in the Xigaze forearc basin.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被时代连续的日喀则群沉积覆盖及其形成时代(120—110Ma)与冈底斯弧开始发育的时代(115—100Ma)十分相近的事实使人们有理由提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是否代表着印度板块与拉萨地块间的特提斯-喜玛拉雅洋残迹的疑问。
补充资料:日喀则夏鲁寺
西藏佛教夏鲁派(亦称普敦派)的祖寺。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东南20公里处的夏鲁村。据寺志记载,夏鲁寺始建于1087年即宋哲宗元祐二年,为孜尊、西饶琼奈创建。以后在地震中毁坏。1320年即元仁宗延祐七年在普敦、仁钦楚主持下重建。
夏鲁寺仅存夏鲁拉康(大殿)。大殿位于寺院的南部,面向东南,前殿3层,后殿和南、北配殿为2层,是一组上、下层分别作成汉式和藏式的建筑。大殿底层平面为藏式布置,中央是36根柱子的大经堂,四周建佛殿和围绕大殿的转经廊。大经堂正中为天井,为后来增建的天棚所遮盖。大殿的门厅作廊道式,用6根直径为1米的巨大原木柱子及土筑厚墙承载纵横相交的排木,支撑上层的汉式前殿。大殿上层平面作汉式布置,即以大经堂顶部作为院子,四周分别布置前殿和南、北配殿,各殿前有回廓贯通。前殿5间,有中、上两层;余皆3间,各一层。各殿之顶为汉式木结构歇山顶,上铺绿色琉璃瓦,琉璃吻兽、脊饰大多为原物,具有明显的元代木结构特征。屋面坡度平缓、举架小。北配殿及前、后殿的斗栱,各殿内的平棊,以及彩画均为汉式。
因为佛教徒右转礼拜、诵经的需要,大殿底层的转经廊和殿外院墙周围的回廊与后殿相连通。由于后殿大门高于南、北配殿,故将门前部分的回廊提高,经木梯进入殿堂,此做法为藏式。
前殿上层为普敦殿,内奉普敦祖师灵塔。大经堂的转经廊两壁及前殿中层、上层的转经廊的墙壁上画满壁画,其中有一部分吸收了中原绘画艺术的风格,也受到了印度、尼泊尔佛教艺术的影响,为西藏佛教寺院壁画中时代较早、题材最丰富的一处。
寺中收藏文物甚多,以贝叶经和元代文书最为重要。
夏鲁寺仅存夏鲁拉康(大殿)。大殿位于寺院的南部,面向东南,前殿3层,后殿和南、北配殿为2层,是一组上、下层分别作成汉式和藏式的建筑。大殿底层平面为藏式布置,中央是36根柱子的大经堂,四周建佛殿和围绕大殿的转经廊。大经堂正中为天井,为后来增建的天棚所遮盖。大殿的门厅作廊道式,用6根直径为1米的巨大原木柱子及土筑厚墙承载纵横相交的排木,支撑上层的汉式前殿。大殿上层平面作汉式布置,即以大经堂顶部作为院子,四周分别布置前殿和南、北配殿,各殿前有回廓贯通。前殿5间,有中、上两层;余皆3间,各一层。各殿之顶为汉式木结构歇山顶,上铺绿色琉璃瓦,琉璃吻兽、脊饰大多为原物,具有明显的元代木结构特征。屋面坡度平缓、举架小。北配殿及前、后殿的斗栱,各殿内的平棊,以及彩画均为汉式。
因为佛教徒右转礼拜、诵经的需要,大殿底层的转经廊和殿外院墙周围的回廊与后殿相连通。由于后殿大门高于南、北配殿,故将门前部分的回廊提高,经木梯进入殿堂,此做法为藏式。
前殿上层为普敦殿,内奉普敦祖师灵塔。大经堂的转经廊两壁及前殿中层、上层的转经廊的墙壁上画满壁画,其中有一部分吸收了中原绘画艺术的风格,也受到了印度、尼泊尔佛教艺术的影响,为西藏佛教寺院壁画中时代较早、题材最丰富的一处。
寺中收藏文物甚多,以贝叶经和元代文书最为重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