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芥川龙之介(1892~1927)
1)  Jiechuanlongzhijie
芥川龙之介(1892~1927)
2)  Ryunosuke Akutagawa
芥川龙之介
1.
Three Styles of Modern Japanese Historical Fiction Writing —Ogai Mori, Ryunosuke Akutagawa and Yasushi Inoue as Example;
谈近代日本历史小说创作的三种方法——以森鸥外、芥川龙之介、井上靖的历史小说为例
2.
On Short Stories of Ryunosuke Akutagawa;
略论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
3.
Ryunosuke Akutagawa s Chinese Classical Theme Novel Creation;
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
3)  Akutagawa Ryunosuke
芥川龙之介
1.
The Traveler with Aching Head and Knitted Brows——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Akutagawa Ryunosuke s Unfavor able Comments on China;
“疾首蹙额”的旅行者——对《中国游记》中芥川龙之介批评中国之辞的另一种解读
2.
On the Rewriting to Momotaro by Akutagawa Ryunosuke;
芥川龙之介对“桃太郎”故事的改写
3.
Akutagawa Ryunosuke s Chinese Poems in his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论芥川龙之介的中晚期汉诗
4)  Akudagawa Ryunosuke
芥川龙之介
1.
Study on Akudagawa Ryunosuke s Infernal Map from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从叙事学角度评芥川龙之介《地狱变》
2.
Talking about the Private Novel Creation of Akudagawa Ryunosuke;
“比抒情诗还要复杂的主观性的文艺”——简论芥川龙之介的私小说创作
3.
Japanese modern writer Akudagawa Ryunosuke is called "The symbol of Taisho Period", his death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end of Japan's modern literature.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被称作“大正文学的象征”,他生命的完结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终结。
5)  Akutagawa-ryunosuke
芥川龙之介
1.
Analyzing the Thinking Inclination of Akutagawa-ryunosuke S Chinese Themes;
论芥川龙之介中国题材作品群的思想倾向
2.
Akutagawa-ryunosuke s View of "Artificiality" and "Naturalness";
从《玄鹤山房》看芥川龙之介的“人工”与“自然”
3.
"Bright" and "Dark" in Akutagawa-ryunosuke s Orange;
《桔子》中芥川龙之介的“明”与“暗”
6)  Akutagawa Ryuunosuke
芥川龙之介
1.
Literature of Times and Times of Literature——Outline of Akutagawa Ryuunosuke Literature Thoughts;
时代的文学 文学的时代——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思想探幽
2.
Akutagawa Ryuunosuke’s Cognition of China’s Society from“Nanjing’s Christ”;
从《南京的基督》中解读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3.
The Literary Character and the View of Death ofAkutagawa Ryuunosuke and Kawabata Yasunari;
芥川龙之介与川端康成的文学个性及死亡观
补充资料:芥川龙之介(1892~1927)
      日本小说家。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能赋俳句,俳号我鬼。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亲经营牛奶业。生后 9个月,因母亲神经失常,过继给舅父做养子,改姓芥川。芥川家世世代代在将军府任文职,明治维新后,养父在东京府任土木科长。养父母精通诗书琴画,家庭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芥川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上中学后广泛涉猎欧美文学,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世纪末文学的影响。
  
  1913年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学习期间,成为第 3次和第 4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同人。1915年发表《罗生门》,并未引起文坛重视。1916年,大学毕业之前,在第 4次复刊的《新思潮》上发表《鼻子》(1916),受到夏目漱石的赞赏。《芋粥》(1916)和《手绢》(1916)接连问世,从而奠定了作为新进作家的地位。大学毕业后,在镰仓海军机关学校任教 3年。1919年入大阪每日新闻社。1921年以新闻社海外特派员身份到中国游览,回国后写了《上海游记》(1921)、《江南游记》(1922)等。
  
  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它们可分为 5类:①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罗生门》和《鼻子》系根据古代故事改编,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地狱图》(1918)写一个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女儿和自己的生命,抨击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②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如《烟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众神的微笑》(1922)等。③描述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如《戏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内藏助》(均1917)等。在《戏作三昧》中,通过对主人公泷泽马琴的内心活动的描写,阐述了作者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之外的处世哲学。④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日本社会的小说,如《手绢》(1916)、《舞会》(1920)等。《手绢》讽刺了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新渡户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⑤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作品,如《女体》、《黄粱梦》、《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图》(均1920)等。
  
  十月革命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芥川也在时代的影响下,着重写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中有歌颂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消沉形成明显对照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桔子》(1919),表现现代男女青年苦闷的《秋》(1920),刻画少年心理的《手推车》(1921),描写农村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块地》(1923),嘲讽乃木希典的《将军》(1920)以及批判军国主义思想、对下层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个宝》(1927)。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1927年初,发表《玄鹤山房》,通过老画家之死,揭露家庭内部的纠葛,反映了人生的惨淡和绝望心情,暗示旧事物的衰亡和新时代的来临。写这篇作品时,芥川已萌自杀的念头,使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楼》等充满了阴郁气氛。《河童》(1927)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抨击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遗作《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状态。评论集《侏儒的话》(1923~1927)阐述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
  
  20年代末期,日本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芥川意识到自身的矛盾和软弱无力,因"对未来的模模糊糊的不安"(《给一个旧友的手记》,1927),终于在精神极度苦闷中自杀。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纪念芥川在文学上的成就,从1935年起设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它一直是日本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
  
  
    

参考书目
   西乡信纲等:《日本文学史》,东京,1954。
   进藤纯孝:《芥川龙之介传记》,东京,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