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iɑ Wɑnchun
夏完淳(1631~1647)
2) Xia Wanchun
夏完淳
1.
On Da Ai Fu by Xia Wanchun——compared with Yu Xin s Ai Jiangnan Fu;
论夏完淳的《大哀赋》——以庾信的《哀江南赋》为比较对象
2.
Xia Wanchun s name, appellation ,alias and his death cause,death date and death place etc.
关于夏完淳的名、字、又号问题,他被捕的原因、时间、地点等问题都存在一定的分歧。
3) Analysing Xia Wanchun
解读夏完淳
4) Life Research on Xia Wan-chun
夏完淳生平考略
5) Xia Chun
夏淳(1918~ )
6) Zhɑng Xiɑnzhong
张献忠(1606~1647)
补充资料:夏完淳(1631~1647)
南明诗人、抗清将领。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或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陈子龙等创立幾社。在明末主持清议,纠弹时政,同张溥等人的复社同气相求,极得人望。夏完淳幼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他聪明早熟,天资极高。5岁读经史,7岁能作文;8岁时随父赴北京,受到前辈文人的赏识。后随父赴福建长乐,12岁时返乡,拜其父之友陈子龙为师,与杜登春等有志少年组织西南得朋会,成为幾社后继。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师蜂起,他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约在投军前夕,与钱秦篆结婚。清军陷松江后,其父投水殉难。夏完淳誓志报国,顺治三年春,与师陈子龙、岳父钱栴重组义军,上书南明鲁王,鲁王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太湖吴昜的军事参谋。吴军不久溃败,完淳只身流离到湘鄂一带,后返家。顺治四年(1647)夏,在故乡被捕,解往南京。洪承畴亲自审问,他拒绝诱降,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他15岁前的早期作品,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如《青楼篇》、《杨柳怨》等诗,描写"醒来锦袖飘歌院,醉后红牙唱酒楼"的游冶生活,反映了他作为贵公子的思想局限。但在明亡之后,他投身抗清义军,所作诗文迥然一变。表现为:①不再以拟古为主旨,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如《军中有作》、《军宴》、《江城》、《避地》、《即事》、《翠华篇》等诗,小令《狱中草》,套数《自叙》、以及赓续其父所写的《续幸存录》等等,记述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都有生活实感。②展示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投笔从戎之后,"风骈霜胝,提襟短衣,备人世之艰辛,极忠臣之冤酷",以血泪写了《大哀赋》,抨击了明朝廷弊政,剖析了亡国原因,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经历,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复国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样的思想内涵,也见于《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闽》、《题曹溪草堂壁》、《霸图》等大量诗中;而在他被捕后写的《南冠草》中,有了更大的发扬。如其中《别云间》写道:"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寄内》:"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身"等句,都充满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③他虽备尝艰辛,终遭失败,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扬的乐观精神。如《哀燕京》诗写道:"风云江上钟山气,夜看牛斗伫中兴。"《土室馀论》文中也说:"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魄。"充满了光复故土的必胜信念。④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师陈子龙的诗《细林野哭》:"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真挚的战斗情谊,极为感人。正如陈均在《夏节愍全集序》中所评:"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14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的通行版本。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他15岁前的早期作品,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如《青楼篇》、《杨柳怨》等诗,描写"醒来锦袖飘歌院,醉后红牙唱酒楼"的游冶生活,反映了他作为贵公子的思想局限。但在明亡之后,他投身抗清义军,所作诗文迥然一变。表现为:①不再以拟古为主旨,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如《军中有作》、《军宴》、《江城》、《避地》、《即事》、《翠华篇》等诗,小令《狱中草》,套数《自叙》、以及赓续其父所写的《续幸存录》等等,记述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都有生活实感。②展示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投笔从戎之后,"风骈霜胝,提襟短衣,备人世之艰辛,极忠臣之冤酷",以血泪写了《大哀赋》,抨击了明朝廷弊政,剖析了亡国原因,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经历,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复国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样的思想内涵,也见于《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闽》、《题曹溪草堂壁》、《霸图》等大量诗中;而在他被捕后写的《南冠草》中,有了更大的发扬。如其中《别云间》写道:"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寄内》:"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身"等句,都充满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③他虽备尝艰辛,终遭失败,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扬的乐观精神。如《哀燕京》诗写道:"风云江上钟山气,夜看牛斗伫中兴。"《土室馀论》文中也说:"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魄。"充满了光复故土的必胜信念。④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师陈子龙的诗《细林野哭》:"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真挚的战斗情谊,极为感人。正如陈均在《夏节愍全集序》中所评:"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14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的通行版本。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