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沙汀(1904~1992)
1)  Shɑting
沙汀(1904~1992)
2)  Sha Ting
沙汀
1.
The Elementary Psychology Analyse of Using Sichuan Dialect in Sha Ting Novels;
沙汀小说热衷使用方言的心理定势初探
2.
On Sha Ting s Language Art of Satire;
论沙汀讽刺小说的语言艺术
3.
Strict Material selection Deep Exploitation and Excavation——On the features of Sha Ting's short stories writing themes
选材严 开掘深——论沙汀短篇小说创作题材的特色
3)  SHA Ting's novels
沙汀小说
4)  Moxastine
莫沙斯汀
5)  1991 and 1992
1991/1992
1.
1991 and 1992 are El Nino years and the years in which natural disasters frequently took place in the earth and severe disasters are abnormally prominent.
1991/1992年是厄尔尼诺年,也是全球自然灾害频发、重灾事件突出的异常年份。
6)  13C-methacetin breath test
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13C-methacetin breath test in the assessment of liv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目的探讨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在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infra red isotope analyser(IRIS)13C-methacetin breath test in assessment of liver function of Wilson′s disease (WD) in children.
目的探讨红外线同位素能谱分析仪(IRIS)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在肝豆状核变性(WD)患儿肝功能评估的价值。
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IRIS 13C-methacetin breath test in assessment of liv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目的:探讨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13C-MBT)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补充资料:沙汀(1904~1992)
      现代小说家。原名杨朝熙,又名杨子青,笔名沙汀、尹光。四川安县人。1904年12月19日生。父亲为清朝廪生,早逝;由母亲抚养成人。舅父加入反清的哥老会,是当地袍哥组织的首领。沙汀少年时代因帮助舅父传递消息,经常出入于四川西北的农村与市镇之间,谙熟地方军阀在四川农村的黑暗统治和豪绅集团的腐败情形。1921年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与艾芜(汤道耕)同班,接受"五四"进步思想,爱好新文学,以后又读到一些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书刊。1927年在家乡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成都发生"二一六"惨案后,于1929年流亡到上海,与任白戈、杨伯凯等开办辛垦书店。1931年,与艾芜一起练习写作。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沙汀的早期作品有《法律外的航线》(1932年改名《航线》)、《老人》、《战后》等篇。作者企图反映当时的伟大土地革命运动,以及农村社会的动荡不安,但大都凭借间接材料,采用大笔勾勒场面、描摹群象的印象式写法,因而作品虽描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概念化的倾向。以后,沙汀下决心转换手法,去表现自己真正熟知的四川农村社会。1935年后连续发表短篇小说《乡约》(后改名《丁跛公》)、《凶手》、《兽道》、《在祠堂里》、《代理县长》等,写出一个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塑造出不少逼真的人物形象,透过四川一隅的社会现实来表现旧中国普遍的黑暗。在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时,沙汀十分注意刻画四川农村反动政权中可笑可鄙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行为展示他们卑劣的灵魂,作者略加讽刺但不用极度夸张和漫画的手法,显露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战斗特色。因此,他成为受人注目的左翼文学的新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沙汀由上海辗转回到成都。一面在中学教书,一面在当地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做文学界的统战工作,并为《大声周刊》写稿。1938年写出《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后改名《防空》),反映了当时大后方国民党官场的一些丑行。不久,沙汀与何其芳、卞之琳同赴延安,一度任鲁迅艺术文学院(见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后跟随贺龙转战于晋西北、冀中平原。一年多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之行,使他写出了著名的传记文学《随军散记》(即《记贺龙》)和原编入《敌后琐记》中的一些散文,以后又写出反映人民对解放区向往之情的短篇小说《磁力》和表现根据地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奇异的旅程》(即《闯关》)。1940年沙汀回到重庆,不久发表著名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作品通过一个小镇上的头面人物之间的勾心斗角,暴露出国民党政府在兵役等问题上的严重弊端。这篇小说被认为是沙汀的代表作。除此以外,短篇小说《联保主任的消遣》、《巡官》、《老烟的故事》等也是成功之作。它们在保持客观冷静描写的同时,比前更多了讽刺喜剧的色彩。还有《堪察加小景》(后改名《一个秋天晚上》)、《艺术干事》等另有特色的短篇作品,在阴暗的故事中透出作者对普通人民美好心灵和蓬勃生命力的诗意把握,达到内蓄的感情因素与精微的写实风格的紧密结合。
  
  沙汀的长篇小说有《淘金记》(1943)、《困兽记》(1945)、《还乡记》(1948),以《淘金记》的成就最为突出。作品以开采一个金矿的事件作为线索,写地主劣绅们为发国难财而掀起的内讧,刻画和展示了各有性格特色的众多的地主阶级人物的形象。《困兽记》写一群知识分子在时局逆转后陷于无法自拔的烦闷生活,总的情调显得沉重抑郁。《还乡记》展现了抗战时期四川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第一次写出了走向集体斗争的贫农形象。这和作者在国民党统治区学习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创作思想有新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抗战胜利前后及解放战争时期,沙汀还创作了短篇小说《范老师》、《呼嚎》、《医生》等,表现了国民党统治区人民争民主、反内战的新主题。从作品中可以感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即将覆灭,作者的讽刺更有锋芒,艺术手法也更趋圆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汀的作品仍以反映四川农村生活为主,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社会主义农村新人,艺术上保持了精练的笔致和凝重的语言风格,小说中增加了革命理想成分,但在结构和笔法上有时不免琐屑。从1950至1966年,沙汀创作的均是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较优秀的作品有《卢家秀》、《过渡》、《你追我赶》、《老邬》、《摸鱼》等,这些作品记录了普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欢快,也包含着作者对社会主义农村复杂矛盾的深刻思考。1976年后,他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青??坡》和《木鱼山》等,显示了他不尽的创作活力。
  
  沙汀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个性,描写了中国现代农村的生活画面,尤其出色地描画了旧中国四川乡镇由大小统治者盘踞着的封建王国。他表现手法严谨、简洁,于冷静客观的描写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他善于捕捉富有特征的细节,既勾画出一系列旧中国农村基层统治者的狰狞形象,又展示出了劳动人民平凡而高贵的灵魂。沙汀擅长讽刺手法,小说的情节集中,戏剧性强,其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不是靠渲染自然景色或特殊的民情风俗所取得,而是从发掘四川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人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语言质朴、幽默,又比较口语化。他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时期"乡土文学"的影响,又从俄国作家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的小说创作中取得教益,在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沙汀历任西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