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Qiɑn Xingcun
钱杏邨(1900~1977)
2) A Ying
阿英(1900~1977)
3) Zhou Yibɑi
周贻白(1900~1977)
4) Zhang Deqing
张德庆(1900~1977)
5) Qiɑn Duɑnsheng
钱端升(1900~ )
6) Qiɑn Zhiguɑng
钱之光(1900~ )
补充资料:钱杏邨(1900~1977)
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主要笔名还有阿英、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安徽芜湖人。1900年2月6日生。青年时代曾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芜湖逃亡到武汉,8月到上海,开始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钱杏邨于1927年底与蒋光慈、孟超等发起组织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对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茅盾、叶绍钧等中国作家和一些外国作家的创作作过评介。这方面的文章,先后收入《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1卷,1928;第2卷,1930)、《力的批评》(1929,1930年改名《现代文艺研究》)、《作品论》(1929)、《文艺批评集》(1930)、《怎样研究新兴文学》(1930)、《文艺与社会倾向》(1930)等,成为左翼文坛一名活跃的理论批评家。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义冢》、《玛露莎》,中篇小说《一条鞭痕》,诗集《饿人与饥鹰》、《荒土》,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等先后出版。
1930年钱杏邨先后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委员,和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常务委员。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研究,同时,开始搜集、研究近现代和明清的文学资料。著有《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现代中国文学论》(1933)、《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说闲谈》(1936)、《海市集》(1936)等。30年代初期,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参加电影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钱杏邨坚守在上海文化阵地的岗位上。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建国后修订新版改名《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的初稿 5集。还陆续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
1941年冬,从上海转移到苏北,在新四军从事文艺、新闻、统战等工作,创作了历史剧《李闯王》。抗日战争胜利后,钱杏邨先后任华中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钱杏邨主要担任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同时孜孜不辍于著述,特别在访求、发掘、整理、研究近百年来的文化史料方面,有很大贡献。他先后著有《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晚清戏曲小说目》(1954)、《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晚清文艺报刊述略》(1958)、《小说二谈》(1958)、《晚清文学丛钞》(含9卷19册,1960~1962)、《红楼梦戏曲集》(1978)、《小说三谈》(1979)等。此外,尚有《阿英文集》(1979年香港版,1981年北京版),收1927至1977年50年间短篇文章百余篇,其中一部分是散佚在报刊上未曾辑印成册的作品。
钱杏邨对于中国近代、现代文艺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用力甚勤,成绩卓著。他的著述内容广泛,数量丰饶,其中已成书的达70余种。
钱杏邨于1927年底与蒋光慈、孟超等发起组织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对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茅盾、叶绍钧等中国作家和一些外国作家的创作作过评介。这方面的文章,先后收入《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1卷,1928;第2卷,1930)、《力的批评》(1929,1930年改名《现代文艺研究》)、《作品论》(1929)、《文艺批评集》(1930)、《怎样研究新兴文学》(1930)、《文艺与社会倾向》(1930)等,成为左翼文坛一名活跃的理论批评家。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义冢》、《玛露莎》,中篇小说《一条鞭痕》,诗集《饿人与饥鹰》、《荒土》,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等先后出版。
1930年钱杏邨先后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委员,和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常务委员。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研究,同时,开始搜集、研究近现代和明清的文学资料。著有《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现代中国文学论》(1933)、《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说闲谈》(1936)、《海市集》(1936)等。30年代初期,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参加电影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钱杏邨坚守在上海文化阵地的岗位上。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建国后修订新版改名《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的初稿 5集。还陆续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
1941年冬,从上海转移到苏北,在新四军从事文艺、新闻、统战等工作,创作了历史剧《李闯王》。抗日战争胜利后,钱杏邨先后任华中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钱杏邨主要担任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同时孜孜不辍于著述,特别在访求、发掘、整理、研究近百年来的文化史料方面,有很大贡献。他先后著有《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晚清戏曲小说目》(1954)、《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晚清文艺报刊述略》(1958)、《小说二谈》(1958)、《晚清文学丛钞》(含9卷19册,1960~1962)、《红楼梦戏曲集》(1978)、《小说三谈》(1979)等。此外,尚有《阿英文集》(1979年香港版,1981年北京版),收1927至1977年50年间短篇文章百余篇,其中一部分是散佚在报刊上未曾辑印成册的作品。
钱杏邨对于中国近代、现代文艺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用力甚勤,成绩卓著。他的著述内容广泛,数量丰饶,其中已成书的达70余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