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hi Dongshɑn
史东山(1902~1955)
2) Wɑng Bingcheng
王秉诚(1902~1955)
3) Shandong science of history
山东史学
1.
Shandong science of history is the science of history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important component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one aspect has acted in cooperation with development of enti.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史学作为此期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呼应了此期整体史学的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并且种类繁多;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山东史学中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一面,如史家在史学思想方面所表现出的直笔写信史、儒家思想体现明显等传统特色,并且这些传统特色与当时史学领域内曲笔盛行及玄学风行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门阀士族主宰史学、史书的著述体例及思想受玄学和佛教的影响等都是时代的特色。
4) Hu Songshan
虎嵩山(1880~1955)
5) Shandong science of history in Qing dynasty
清代山东史学
6) The Initially Searches of Shandong Science of History Qing Dynasty
清代山东史学初探
补充资料:史东山(1902~1955)
中国电影导演、编剧。浙江省杭州人。原名史匡韶。从小受父亲的艺术熏陶较深,20岁进入上海影戏公司担任美工师,并在一些影片中扮演角色,还利用业余时间尝试写电影剧本。1925年,他自己编写的剧本《柳絮》为公司采用,并担任导演(上映时改名《杨花恨》),这是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他的早期影片,包括《杨花恨》及后来的《同居之爱》(1926),存在唯美倾向,脱离社会现实。1927年,他编导《王氏四侠》,主观上想表现驱除强暴,为祖国斗争的思想,形式上却使影片格调和当时流行的"神怪武侠片"同流,大大损伤积极的意图。1931年,他为联华影业公司导演的《银汉双星》,再次表现出唯美主义的倾向。
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后,史东山的艺术观发生很大变化。"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他大声疾呼"要拿起枪到东北去,要投奔义勇军",同孙瑜、蔡楚生等合作编导反映"一二八"前后民众抗战情绪的《共赴国难》。1932年初,又编导了反映青年在国难当头之际,消除私怨,一起奔赴抗战前线的《奋斗》,这些影片激励了人民的抗日热情。1933年9月参加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任执行委员。次年初,转入艺华影业有限公司拍片,先后编导影片《女人》(1934)和《人之初》(1935),接着又为新华影业公司编导《长恨歌》(1936)、《狂欢之夜》(1936)、《青年进行曲》(1937),这些影片比较深刻、广泛地触及社会问题,有比较鲜明的时代色彩。
抗日战争爆发后,史东山由上海赴武汉转至重庆,在当时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这期间,他编导的影片有《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胜利进行曲》(1940)、《还我故乡》(1945)等,反映出他饱满的爱国主义热忱。此外,还导演《蜕变》、《秋收》等舞台剧。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上海,参加联华影艺社(后改称昆仑影业公司)的筹建工作,并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见彩图)。作为史东山的代表作,这部影片为"战后中国电影艺术奠下了一个基石"。1948年5月,编导了《新闺怨》。同年去香港,不久到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史东山任文化部电影局技术委员会主任。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编导了《新儿女英雄传》(1951),获得1951年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的导演奖。1952年,与蔡楚生合作拍摄大型纪录片《反对细菌战》。50年代初,他的理论著作《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出版。1955年2月23日去世,终年53岁。
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后,史东山的艺术观发生很大变化。"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他大声疾呼"要拿起枪到东北去,要投奔义勇军",同孙瑜、蔡楚生等合作编导反映"一二八"前后民众抗战情绪的《共赴国难》。1932年初,又编导了反映青年在国难当头之际,消除私怨,一起奔赴抗战前线的《奋斗》,这些影片激励了人民的抗日热情。1933年9月参加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任执行委员。次年初,转入艺华影业有限公司拍片,先后编导影片《女人》(1934)和《人之初》(1935),接着又为新华影业公司编导《长恨歌》(1936)、《狂欢之夜》(1936)、《青年进行曲》(1937),这些影片比较深刻、广泛地触及社会问题,有比较鲜明的时代色彩。
抗日战争爆发后,史东山由上海赴武汉转至重庆,在当时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这期间,他编导的影片有《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胜利进行曲》(1940)、《还我故乡》(1945)等,反映出他饱满的爱国主义热忱。此外,还导演《蜕变》、《秋收》等舞台剧。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上海,参加联华影艺社(后改称昆仑影业公司)的筹建工作,并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见彩图)。作为史东山的代表作,这部影片为"战后中国电影艺术奠下了一个基石"。1948年5月,编导了《新闺怨》。同年去香港,不久到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史东山任文化部电影局技术委员会主任。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编导了《新儿女英雄传》(1951),获得1951年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的导演奖。1952年,与蔡楚生合作拍摄大型纪录片《反对细菌战》。50年代初,他的理论著作《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出版。1955年2月23日去世,终年53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