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彭俐侬(1930~  )
1)  Peng Linong
彭俐侬(1930~  )
2)  1930s
1930
1.
The style Neo-perception in 1930s of Chinese literary world;
1930中国文坛的“新感觉风”
3)  Phang/Pong
4)  the Nung
侬族
1.
Interethnic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Zhuang in China and the Nung in Vietnam;
中国壮族与越南侬族的民族关系与交流
5)  Qā nū n
卡侬
6)  A-nong
阿侬
补充资料:彭俐侬(1930~  )
      湘剧女演员,工正旦。湖南长沙人。湘剧著名琴师彭菊生之女。自幼随父学戏,1942年至桂林,参加田汉领导的中兴湘剧团,进行抗日宣传,开始艺术生涯。早期曾得湘剧著名小生吴绍芝指点,以后又从老艺人萧全祥学戏。由于勤学苦练,艺事大进。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滨湖一带演出,颇负声誉。1949年9月,在长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所属洞庭湘剧工作团(1953年改湖南省湘剧团)。曾主演《江汉渔歌》、《九件衣》等新剧,对湘剧艺术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与徐绍清一起演出高腔《琵琶上路》(饰赵五娘),获表演二等奖。1955年参加湖南省第二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扮演《双拜月》的王瑞兰获表演一等奖。1957年主演的湘剧高腔《拜月记》摄制成戏曲艺术影片。
  
  彭俐侬以正旦见长,兼习做工旦。善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诸家之长,融会到自己的表演之中。她嗓音清亮,吐字行腔,功底深厚,尤其在高腔演唱上,讲求韵味和传情,声情并茂,自成一派。如饰《琵琶记》中之赵五娘,在长达五、六十句无音乐伴奏的"放流"唱段中,情深意切,使人荡气回肠。她的表演细腻含蓄,刻画人物不落窠臼。她塑造的赵五娘、王瑞兰(《拜月记》)和柳迎春(《打雁回窑》)等形象,性格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同行和观众所赞赏。她演戏极为严肃认真,即使扮演次要角色,如《打猎回书》中的岳氏等,也要根据自己的体会加以新的创造,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她对于湘剧唱腔,既重视传统的继承,又勇于革新创造,在弹腔《断桥》中为白素贞的唱腔创造的"正南路三眼",已在湘剧艺术团体中广泛流传。
  
  彭俐侬对青年演员的培养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现在湖南省湘剧院担任主要演员的左大玢、陈爱珠等,都曾得到她的教导;近年更专门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为湘剧艺术培养新的人材,作出了贡献。
  
  彭俐侬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湖南省湘剧院副院长。1959年起,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湖南省艺术学校副校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