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hanghai Juyishe
上海剧艺社
2) Shanghai Yishu Jushe
上海艺术剧社
3) Shanghai Drama Society
上海戏剧协社
1.
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Modern Management of Shanghai Drama Society
论上海戏剧协社组织与管理的现代化
4) Shanghai Renmin Yishu Juyuan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6) Huai Opera in Shanghai
上海淮剧
1.
Seeing that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Huai Opera in Shanghai is still blank, this thesis will get the history as clues, and combine with the theorie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opera.
1906年,江淮戏随大批苏北难民的入沪而传入上海,在所依托的环境影响下,渐渐在风格上与母体淮剧产生区别,称为“上海淮剧”。
补充资料:上海剧艺社
中国话剧团体。组成于1938年 7月11日。主要领导人于伶。1937年11月上海沦为"孤岛"后,进步戏剧工作者大多被迫撤离上海。1937年底,于伶团结欧阳予倩等戏剧家,以救亡演剧队10队、12队为基础组成青鸟剧社。青鸟剧社解散后,于伶又团结李健吾、李伯龙、吴仞之、顾仲彝、朱端钧、徐渠等发起组织上海艺术剧院,但因租界当局不予批准而流产。嗣后,于伶等借中法联谊会名义,于法租界组成上海剧艺社。
上海剧艺社以"严肃的态度,努力提高演剧水准,选成功的舞台名剧,供给观众精神食粮"为宗旨,运用曲折隐蔽的方式开展革命戏剧运动。它的活动大体可分业余演出和职业演出两个阶段。业余演出自1938年7月始,至1939年6月止。1938年7月中旬,上海剧艺社在法租界工部局大礼堂演出了《人之初》(顾仲彝根据帕尼奥尔著《托帕兹》改编,吴仞之导演)和《爱与死的搏斗》(李健吾根据罗曼·罗兰同名剧作改编,许幸之导演)两出法国剧目,取得法租界当局的信任后,于1939年2月7 日至12日在卡尔登大戏院(今长江剧场)演出反映"孤岛"现实生活的《花溅泪》(于伶编剧,吴永刚导演)。此剧通过一群被欺压被侮辱的舞女的非人生活和她们的醒悟,揭示了"孤岛"猖獗一时的敌伪势力的罪恶和群众的觉醒。1939年3月26日至6月11日,上海剧艺社在新光大戏院(今新光电影院)举行了12次星期早场公演,演出了《这不过是春天》、《舞女泪》等十多个剧目。通过演出,培训了队伍,扩大了社会影响,为开展职业性质的长期公演奠定了基础。上海剧艺社职业公演的首次演出是1939年8月6日在璇宫剧院演出的《夜上海》(于伶编剧,朱端钧导演)。该剧以血淋淋的现实,教育"孤岛"民众,不能出卖灵魂,应倔强地生活下去。此后,上海剧艺社陆续演出了具有民族意识的历史剧《明末遗恨》(又名《葛嫩娘》、《碧血花》,阿英编剧)、《李秀成之死》(阳翰笙编剧)、《大明英烈传》(于伶编剧)等,对发扬"孤岛"群众的爱国热情起了很好的作用。《明末遗恨》连演35天约70余场,仍卖座不衰。此外,上海剧艺社还演出了《家》(吴天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北京人》(曹禺编剧)等剧目。1941年 3月中旬,于伶去香港以后,部分社员参加上海职业剧团,演出了《蜕变》(曹禺编剧)。同年12月 8日日军进入租界,上海全部沦陷,上海剧艺社与上海职业剧团被迫停止演出活动。上海剧艺社在3年多的活动中,演出剧目几十出,着重宣传了民主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
上海剧艺社的主要导演有朱端钧、吴仞之、黄佐临等,主要演员有夏霞、蓝兰、石挥、乔奇、黄宗江等,舞美工作者有徐渠、池宁等。在艺术创作上,他们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表演自然朴素,注意体验人物内心感情活动,也讲究外部造型。上海剧艺社成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素质较好,演出格调清新、高雅,匠气较少。
1946年,上海剧艺社恢复活动后,演出了陈白尘编著的《升官图》,导演黄佐临把整个舞台设计为一张放大的钞票,用一枚巨大的铜钱作为景片,以铜钱眼作为演区,剧中那些贪婪无厌的官僚们就在铜钱眼里爬进爬出,进行贪污贿赂活动。演出尽情揭露了贪官们的肮脏行为和丑态,出现了连演100多场的盛况。1947年上海剧艺社解散。
上海剧艺社以"严肃的态度,努力提高演剧水准,选成功的舞台名剧,供给观众精神食粮"为宗旨,运用曲折隐蔽的方式开展革命戏剧运动。它的活动大体可分业余演出和职业演出两个阶段。业余演出自1938年7月始,至1939年6月止。1938年7月中旬,上海剧艺社在法租界工部局大礼堂演出了《人之初》(顾仲彝根据帕尼奥尔著《托帕兹》改编,吴仞之导演)和《爱与死的搏斗》(李健吾根据罗曼·罗兰同名剧作改编,许幸之导演)两出法国剧目,取得法租界当局的信任后,于1939年2月7 日至12日在卡尔登大戏院(今长江剧场)演出反映"孤岛"现实生活的《花溅泪》(于伶编剧,吴永刚导演)。此剧通过一群被欺压被侮辱的舞女的非人生活和她们的醒悟,揭示了"孤岛"猖獗一时的敌伪势力的罪恶和群众的觉醒。1939年3月26日至6月11日,上海剧艺社在新光大戏院(今新光电影院)举行了12次星期早场公演,演出了《这不过是春天》、《舞女泪》等十多个剧目。通过演出,培训了队伍,扩大了社会影响,为开展职业性质的长期公演奠定了基础。上海剧艺社职业公演的首次演出是1939年8月6日在璇宫剧院演出的《夜上海》(于伶编剧,朱端钧导演)。该剧以血淋淋的现实,教育"孤岛"民众,不能出卖灵魂,应倔强地生活下去。此后,上海剧艺社陆续演出了具有民族意识的历史剧《明末遗恨》(又名《葛嫩娘》、《碧血花》,阿英编剧)、《李秀成之死》(阳翰笙编剧)、《大明英烈传》(于伶编剧)等,对发扬"孤岛"群众的爱国热情起了很好的作用。《明末遗恨》连演35天约70余场,仍卖座不衰。此外,上海剧艺社还演出了《家》(吴天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北京人》(曹禺编剧)等剧目。1941年 3月中旬,于伶去香港以后,部分社员参加上海职业剧团,演出了《蜕变》(曹禺编剧)。同年12月 8日日军进入租界,上海全部沦陷,上海剧艺社与上海职业剧团被迫停止演出活动。上海剧艺社在3年多的活动中,演出剧目几十出,着重宣传了民主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
上海剧艺社的主要导演有朱端钧、吴仞之、黄佐临等,主要演员有夏霞、蓝兰、石挥、乔奇、黄宗江等,舞美工作者有徐渠、池宁等。在艺术创作上,他们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表演自然朴素,注意体验人物内心感情活动,也讲究外部造型。上海剧艺社成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素质较好,演出格调清新、高雅,匠气较少。
1946年,上海剧艺社恢复活动后,演出了陈白尘编著的《升官图》,导演黄佐临把整个舞台设计为一张放大的钞票,用一枚巨大的铜钱作为景片,以铜钱眼作为演区,剧中那些贪婪无厌的官僚们就在铜钱眼里爬进爬出,进行贪污贿赂活动。演出尽情揭露了贪官们的肮脏行为和丑态,出现了连演100多场的盛况。1947年上海剧艺社解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