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Zhu Yuɑnzhɑng
朱元璋(1328~1398)
2) Mingtaizu Zhu Yuanzhang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3) ZHU Yuan-zhang
朱元璋
1.
On the Decree of Planting Trees of ZHU Yuan-zhang,the First Emperor of Ming Dynasty;
朱元璋的“植树令”初探
2.
An Initial Inquiry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u Yuan-zhang s Legal Thought;
朱元璋法制思想特点初探
3.
Zhu Yuan-zhang s Suspicious Mentality and the Utter Destruction of the Group of Heroe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朱元璋疑忌心态与明初功勋群体的覆灭
4) Zhu Yuanzhang
朱元璋
1.
The Discussion on Zhu Yuanzhang from Monk to Ming Taizu;
略论朱元璋由钵僧到明太祖
2.
Zhu Yuanzhang and Misfortunes Out of Memorials and Letters;
朱元璋与中外“表笺之祸”
3.
The Way of Zhu Yuanzhang s Appoint ment ofofficials Comparing with Other Heroes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明朝草创时期朱元璋对文官的任用与其他雄豪比较谈
5) Zhuyuanzhang
朱元璋
1.
Then, how to be operated by ZhuYuanzhang? It is the question which will be analysed in this.
而明太祖朱元璋更为突出,他旗帜鲜明,手段独到,收效显著,为人称道。
2.
As the founder of the Ming dynasty,Mingtaizu Zhuyuanzhang had his own characteristics on how to deal with Daojia thoughts and affairs.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在对待道家思想和道术治国事务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6) Biography of Zhu Yuanzhang
《朱元璋传》
1.
Study on Biography of Zhu Yuanzhang;
从《由僧钵到皇权》到《朱元璋传》
补充资料:朱元璋(1328~1398)
即明太祖,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主张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并以此为指导,采取了下面一些以"猛"和"严"为主要特点的措施:
修订律令,刑用重典 明代法律草创于洪武建元以前的吴王时期。吴元年(1364),朱元璋就曾指令当时的重要辅佐李善长主持修律,要求作到既简且严,并亲自"酌议",颁有《律令直解》。建国初年,令刘惟谦等详定《大明律》,经过多次修改删定,颁行全国,奠定了有明一代立法的基础。明律"视唐简覈,而宽厚不如宋",贯彻了"刑用重典"的方针。特别是洪武十八年由朱元璋亲自采辑吏民犯罪处刑的案例,编纂颁行《明大诰》及其《续编》、《三编》和《大诰武臣》,所列论罪处刑的办法均极严厉。"凡三诰所列凌迟、枭首、种诛(即族诛)者,无虑千百,弃市以下万数"。并首创对朝廷大臣使用的"廷杖"制度。所有这些规定,在执行上都不稍宽贷。如大将胡大海奉命在浙东打仗,他儿子在京犯了酒禁,立即处死,声称"宁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渡江旧将赵仲中守安庆,在城陷撤回京都后,朱认为"法不行,无以惩后",也立即赐弓弦一条令自杀。因为惩罚过多,办事人手不够。曾立有带罪办事的办法,如有的被判死刑后戴着脚镣坐堂问案,有的打了八十大棍仍回原衙门作官之类。这些严厉的作法到后期有所改变,如强调"刑用重典"和"法外用刑"是一时的权宜,"本非常典",治国不能"纯任刑罚",并规定后嗣执法只准以"律"和"大诰"作根据,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等残酷的刑罚等等,但峻令实行既久,实际上对社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整肃官风,严惩贪吏 洪武初期,即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官吏考课和监督的制度。除颁布《明大诰》外,还陆续颁行了《臣戒录》、《武臣保身录》、《皇明祖训条章》等多种要求诸王和各级官吏遵纪守法的戒律和文告。对犯罪官吏除使用上述凌迟、枭首、种诛等刑罚外,还使用抽肠、剥皮、挑膝盖等各种非刑。特别对于贪官污吏,更是加重惩办。即位之初,便将官吏贪污犯笞罪以上的,一律押到凤阳屯田,一时多达1万多人。后来更是随犯随杀。地方上的守、令贪污,准许老百姓赴京城告状。凡犯赃银六十两以上贪污罪的,都在各该衙门左侧场地上的"皮场庙"前剥皮,然后在皮里填充稻草,置于大堂公案旁,用来警戒继任官吏。又曾多次组织全国范围的对贪官污吏的甄别和清洗,每次逮捕处死的人达数百以至成千上万之多。洪武十五年发生的"空印"案和十八年发生的郭桓贪污案,被株连杀戮的先后达好几万人。由于诛戮范围大、牵涉广、人数多、刑罚重,曾在官僚中长期造成恐怖气氛,人人朝不保夕,不少人凌晨离家上朝时,即和妻子诀别,吩咐后事。所谓"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这种作法,原本出于"革前元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但事实上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徒使"内外官僚,守职维艰,善能终是者寡,身家诛戮者多"而已。
令行禁止,不避亲贵 洪武初年,文武勋臣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的现象迅速发展,有无法禁戢之势,危害到朱明王朝的根本利益。为了严肃法纪,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约束,特于洪武六年命令工部制造铁榜一种,上铸申诫公侯的命令,列举犯罪情状,逐条规定罚则。凡公侯家人倚势凌人、侵夺田产财物,和私托门下隐蔽差徭的,都处斩刑。同时鉴于历史上宦官、外戚为祸的教训,建国不久即立下规矩,凡内臣不许读书识字,不许干预政事,不许兼外朝职衔,甚至不许穿外朝官员的服装,内廷官级不许超过四品等等;并规定外朝各衙也不许和内官有公文往来。对外戚干政的预防,则是禁止后妃参预政事。凡违犯这些规定的,大都也要处死。不死的也要受到严厉惩办,令行禁止,无论亲疏贵贱,一律不稍宽贷。如开国勋臣朱亮祖位在公侯,权势很重。出镇广东时收受贿赂,枉法纵囚,并诬告番禺知县道同致死。事发后,朱和他儿子朱暹都被鞭死。又安庆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欧阳伦,在茶禁正严时,派遣家奴贩运私茶,并纵容家奴周保妄作威福,肆意指挥和凌辱地方官。事发后赐欧阳伦死。并未因为他是自己的女婿而予以宽贷。这些作法对加强洪武年间封建法制的威力,有重要的作用。
任用特务,滥肆诛戮 为了镇压不断兴起的人民反抗和进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洪武年间曾制造许多大案,滥肆诛戮。如设置检校组成的严密的特务网,执行察听、侦伺的任务。胡惟庸谋反案发后,洪武十五年又以护卫皇宫的亲军为基础,设立了名为锦衣卫的特务机构。它由皇帝指挥,专掌侍卫、缉捕和刑狱,被授权审处全国所有重要的政治性案件,直接取旨行事;曾借侦察所谓"不轨、妖言"案件,大兴"诏狱",拷讯惨烈,在丞相胡惟庸和太子太傅蓝玉谋反两案中,胡案被株连杀戮达三万多人,蓝案被株连杀戮达一万五千多人。这些诛戮加上文字狱和别事肆行诛戮的结果,致"诸功臣宿将殆尽","文臣亦多冤死"。这种局面的造成,虽然不能完全归之于他个人的"猜忌好杀",同时后期他也有所改变,如先后焚毁锦衣卫刑具和规定内外刑狱公事不再经由锦衣卫,仍由朝廷法司处理,又指出他这是"治乱世"所采取的措施,不要后嗣效法之类,但尽管有所改变,也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深远的影响。
修订律令,刑用重典 明代法律草创于洪武建元以前的吴王时期。吴元年(1364),朱元璋就曾指令当时的重要辅佐李善长主持修律,要求作到既简且严,并亲自"酌议",颁有《律令直解》。建国初年,令刘惟谦等详定《大明律》,经过多次修改删定,颁行全国,奠定了有明一代立法的基础。明律"视唐简覈,而宽厚不如宋",贯彻了"刑用重典"的方针。特别是洪武十八年由朱元璋亲自采辑吏民犯罪处刑的案例,编纂颁行《明大诰》及其《续编》、《三编》和《大诰武臣》,所列论罪处刑的办法均极严厉。"凡三诰所列凌迟、枭首、种诛(即族诛)者,无虑千百,弃市以下万数"。并首创对朝廷大臣使用的"廷杖"制度。所有这些规定,在执行上都不稍宽贷。如大将胡大海奉命在浙东打仗,他儿子在京犯了酒禁,立即处死,声称"宁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渡江旧将赵仲中守安庆,在城陷撤回京都后,朱认为"法不行,无以惩后",也立即赐弓弦一条令自杀。因为惩罚过多,办事人手不够。曾立有带罪办事的办法,如有的被判死刑后戴着脚镣坐堂问案,有的打了八十大棍仍回原衙门作官之类。这些严厉的作法到后期有所改变,如强调"刑用重典"和"法外用刑"是一时的权宜,"本非常典",治国不能"纯任刑罚",并规定后嗣执法只准以"律"和"大诰"作根据,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等残酷的刑罚等等,但峻令实行既久,实际上对社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整肃官风,严惩贪吏 洪武初期,即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官吏考课和监督的制度。除颁布《明大诰》外,还陆续颁行了《臣戒录》、《武臣保身录》、《皇明祖训条章》等多种要求诸王和各级官吏遵纪守法的戒律和文告。对犯罪官吏除使用上述凌迟、枭首、种诛等刑罚外,还使用抽肠、剥皮、挑膝盖等各种非刑。特别对于贪官污吏,更是加重惩办。即位之初,便将官吏贪污犯笞罪以上的,一律押到凤阳屯田,一时多达1万多人。后来更是随犯随杀。地方上的守、令贪污,准许老百姓赴京城告状。凡犯赃银六十两以上贪污罪的,都在各该衙门左侧场地上的"皮场庙"前剥皮,然后在皮里填充稻草,置于大堂公案旁,用来警戒继任官吏。又曾多次组织全国范围的对贪官污吏的甄别和清洗,每次逮捕处死的人达数百以至成千上万之多。洪武十五年发生的"空印"案和十八年发生的郭桓贪污案,被株连杀戮的先后达好几万人。由于诛戮范围大、牵涉广、人数多、刑罚重,曾在官僚中长期造成恐怖气氛,人人朝不保夕,不少人凌晨离家上朝时,即和妻子诀别,吩咐后事。所谓"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这种作法,原本出于"革前元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但事实上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徒使"内外官僚,守职维艰,善能终是者寡,身家诛戮者多"而已。
令行禁止,不避亲贵 洪武初年,文武勋臣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的现象迅速发展,有无法禁戢之势,危害到朱明王朝的根本利益。为了严肃法纪,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约束,特于洪武六年命令工部制造铁榜一种,上铸申诫公侯的命令,列举犯罪情状,逐条规定罚则。凡公侯家人倚势凌人、侵夺田产财物,和私托门下隐蔽差徭的,都处斩刑。同时鉴于历史上宦官、外戚为祸的教训,建国不久即立下规矩,凡内臣不许读书识字,不许干预政事,不许兼外朝职衔,甚至不许穿外朝官员的服装,内廷官级不许超过四品等等;并规定外朝各衙也不许和内官有公文往来。对外戚干政的预防,则是禁止后妃参预政事。凡违犯这些规定的,大都也要处死。不死的也要受到严厉惩办,令行禁止,无论亲疏贵贱,一律不稍宽贷。如开国勋臣朱亮祖位在公侯,权势很重。出镇广东时收受贿赂,枉法纵囚,并诬告番禺知县道同致死。事发后,朱和他儿子朱暹都被鞭死。又安庆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欧阳伦,在茶禁正严时,派遣家奴贩运私茶,并纵容家奴周保妄作威福,肆意指挥和凌辱地方官。事发后赐欧阳伦死。并未因为他是自己的女婿而予以宽贷。这些作法对加强洪武年间封建法制的威力,有重要的作用。
任用特务,滥肆诛戮 为了镇压不断兴起的人民反抗和进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洪武年间曾制造许多大案,滥肆诛戮。如设置检校组成的严密的特务网,执行察听、侦伺的任务。胡惟庸谋反案发后,洪武十五年又以护卫皇宫的亲军为基础,设立了名为锦衣卫的特务机构。它由皇帝指挥,专掌侍卫、缉捕和刑狱,被授权审处全国所有重要的政治性案件,直接取旨行事;曾借侦察所谓"不轨、妖言"案件,大兴"诏狱",拷讯惨烈,在丞相胡惟庸和太子太傅蓝玉谋反两案中,胡案被株连杀戮达三万多人,蓝案被株连杀戮达一万五千多人。这些诛戮加上文字狱和别事肆行诛戮的结果,致"诸功臣宿将殆尽","文臣亦多冤死"。这种局面的造成,虽然不能完全归之于他个人的"猜忌好杀",同时后期他也有所改变,如先后焚毁锦衣卫刑具和规定内外刑狱公事不再经由锦衣卫,仍由朝廷法司处理,又指出他这是"治乱世"所采取的措施,不要后嗣效法之类,但尽管有所改变,也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深远的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