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Zhongguo gudɑi donggonguɑn zhidu
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
2) ancient Chinese system in emperor's palace
中国古代后宫制度
4) ancient Chinese eunuch system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5)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 system in town
中国古代乡官制度
6) ancient Chinese central official system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为教育、辅导、保卫太子,以保证皇权长久承袭而专门设置的系列职官的制度。太子,亦称皇太子,是承袭帝位的皇子。在封建社会册立太子,是巩固皇权、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或"青宫"、"春宫"等。《诗·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故太子系列的官属称东宫官或宫臣。
沿革 东宫官制度始建于殷周。《通典·职官·东宫官》载,当时有师、保、太傅、少傅。太傅、少傅使知君臣父子之道,师教之以事,保则慎其身。秦汉时,东宫官制度初具规模,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或作洗马)、舍人;有詹事掌管太子家,设丞,辖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还有太子宾客赞相礼仪,规诲过失,但未作为官属。东汉时,太子太傅只管辅导,礼如师,不领官属。太子少傅则因无詹事之设而既要管辅导,又要管理全部太子官属。若未有太子,则设舍人隶于少府,其余皆撤。
晋朝的太傅、少傅总管东宫事。愍怀太子时置六傅,后称三师三少,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后历代相承,但人数多少不一。由晋至隋,詹事时省时置,一般均有家令、率更令、仆三卿。隋朝省詹事,设门下坊、典书坊、左右卫等。唐朝除坊局沿隋制外,有太子宾客,詹事府统家令等三寺,左右率等十府。还有东宫图书馆,称崇文馆。
宋朝东宫官或以他官兼,或省或置,很不固定。开始有由丞相兼师傅、参政兼太子宾客。始置侍读、侍讲,太子肄业的资善堂亦有翊善等官属。元朝六傅不常设,詹事院或称徽政院、储庆使司、储政院、宫傅府,时置时撤。
明朝初置大本堂,储藏古今书籍,召四方名儒训导太子、亲王。太子居文华堂后,诸儒侍从,选才俊之士伴读。六傅无定员,无专授,除永乐时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外,终明世都是兼官、加官及赠官的虚衔。统领府、坊、局的政事以辅导太子的是詹事,詹事府多由他官兼掌。成化后,多以礼部尚书、侍郎由翰林出身者兼任。嘉靖后期开始,出阁讲读每点其他官员充任,本府坊局成了翰林院迁转之阶梯。清朝詹事府有詹事、少詹事,废置不一,并用?海挥斜侍饺寐恕?滴跞荒?(1692),始选翰林官分侍皇子讲读,称入直上书房。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称总师傅。由于雍正后不立太子,詹事府只掌文学侍从。本府坊局只为翰林升迁作准备,并无实职。
作用 设置东宫官制的作用,主要有:①从各个方面确保太子从小受到诗书礼义忠孝等教育,辅导他"进德"、"修业",使其成为礼仪规范合度、有丰富的从政知识、才德均足以君临天下的储君。东宫官教育太子的内容很多。以明朝为例,除讲授各种礼乐典章制度外,还要轮番进讲《尚书》、《资治通鉴》等,讲解朝廷对各种大政的处理,讲说民间利害、田里稼穑诸事,以及古今孝悌忠信文学材艺诸故事。进讲内容要先经内阁审阅,呈皇帝览准。有时则由天子钦定诸如《储君昭鉴录》、《文华宝鉴》等文献,命讲官进讲。
② 辅助太子。使其能顺利继承皇位。如汉高祖因太子有商山四皓为宾客而不易太子;唐太宗偏爱魏王,引起廷臣疑虑,太宗特派魏徵辅太子以杜流言。六傅还往往是皇帝托孤之臣。太子被册立以后,即成为储君、副主,可以直接担任宰相、统帅一类要职;当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监国",即留守宫中处理国家政务。这时,东宫官在政务处理上亦要起辅助作用。
③ 六傅等东宫官衔常常成为加官、赠官的荣誉职称或翰林迁转的准备,授予东宫官衔,可起奖励、明升暗降、调剂平衡等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和统治阶级内部权势斗争的一些矛盾。
特点 历代的东宫官制度均有具体规定,但实际上设置情况,人员配备,权势大小,均视太子的情况而转移。若无太子,系列属官皆撤。若太子失宠,东宫官属配备较弱,常受打击排挤,否则反之。
在宗法制的封建社会里,太子为"天下本",太子的有无、废立,直接影响政局和人心的稳定,太子的素质关系着王朝的盛衰与皇族政权的连续性。对太子的培养历来备受朝廷内外的重视,对太子官的选任委派特别慎重,一般均精选四方名儒、经世名臣、勋旧大臣担任,并选才俊之士作伴读。太子对诸傅如事师之礼。东宫官有的品秩虽不高,不握实权,但具有殊荣。
东宫官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以太子为核心的权力体系。东宫官一般不直接议论朝政,但对太子,以及对他日国政有重大影响。太子即位后,太子官往往以东宫恩而成为重臣。宫廷发生派系纠纷时,东宫官亦常被卷入,甚至成为牺牲品。这种情况使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更加复杂。
沿革 东宫官制度始建于殷周。《通典·职官·东宫官》载,当时有师、保、太傅、少傅。太傅、少傅使知君臣父子之道,师教之以事,保则慎其身。秦汉时,东宫官制度初具规模,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或作洗马)、舍人;有詹事掌管太子家,设丞,辖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还有太子宾客赞相礼仪,规诲过失,但未作为官属。东汉时,太子太傅只管辅导,礼如师,不领官属。太子少傅则因无詹事之设而既要管辅导,又要管理全部太子官属。若未有太子,则设舍人隶于少府,其余皆撤。
晋朝的太傅、少傅总管东宫事。愍怀太子时置六傅,后称三师三少,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后历代相承,但人数多少不一。由晋至隋,詹事时省时置,一般均有家令、率更令、仆三卿。隋朝省詹事,设门下坊、典书坊、左右卫等。唐朝除坊局沿隋制外,有太子宾客,詹事府统家令等三寺,左右率等十府。还有东宫图书馆,称崇文馆。
宋朝东宫官或以他官兼,或省或置,很不固定。开始有由丞相兼师傅、参政兼太子宾客。始置侍读、侍讲,太子肄业的资善堂亦有翊善等官属。元朝六傅不常设,詹事院或称徽政院、储庆使司、储政院、宫傅府,时置时撤。
明朝初置大本堂,储藏古今书籍,召四方名儒训导太子、亲王。太子居文华堂后,诸儒侍从,选才俊之士伴读。六傅无定员,无专授,除永乐时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外,终明世都是兼官、加官及赠官的虚衔。统领府、坊、局的政事以辅导太子的是詹事,詹事府多由他官兼掌。成化后,多以礼部尚书、侍郎由翰林出身者兼任。嘉靖后期开始,出阁讲读每点其他官员充任,本府坊局成了翰林院迁转之阶梯。清朝詹事府有詹事、少詹事,废置不一,并用?海挥斜侍饺寐恕?滴跞荒?(1692),始选翰林官分侍皇子讲读,称入直上书房。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称总师傅。由于雍正后不立太子,詹事府只掌文学侍从。本府坊局只为翰林升迁作准备,并无实职。
作用 设置东宫官制的作用,主要有:①从各个方面确保太子从小受到诗书礼义忠孝等教育,辅导他"进德"、"修业",使其成为礼仪规范合度、有丰富的从政知识、才德均足以君临天下的储君。东宫官教育太子的内容很多。以明朝为例,除讲授各种礼乐典章制度外,还要轮番进讲《尚书》、《资治通鉴》等,讲解朝廷对各种大政的处理,讲说民间利害、田里稼穑诸事,以及古今孝悌忠信文学材艺诸故事。进讲内容要先经内阁审阅,呈皇帝览准。有时则由天子钦定诸如《储君昭鉴录》、《文华宝鉴》等文献,命讲官进讲。
② 辅助太子。使其能顺利继承皇位。如汉高祖因太子有商山四皓为宾客而不易太子;唐太宗偏爱魏王,引起廷臣疑虑,太宗特派魏徵辅太子以杜流言。六傅还往往是皇帝托孤之臣。太子被册立以后,即成为储君、副主,可以直接担任宰相、统帅一类要职;当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监国",即留守宫中处理国家政务。这时,东宫官在政务处理上亦要起辅助作用。
③ 六傅等东宫官衔常常成为加官、赠官的荣誉职称或翰林迁转的准备,授予东宫官衔,可起奖励、明升暗降、调剂平衡等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和统治阶级内部权势斗争的一些矛盾。
特点 历代的东宫官制度均有具体规定,但实际上设置情况,人员配备,权势大小,均视太子的情况而转移。若无太子,系列属官皆撤。若太子失宠,东宫官属配备较弱,常受打击排挤,否则反之。
在宗法制的封建社会里,太子为"天下本",太子的有无、废立,直接影响政局和人心的稳定,太子的素质关系着王朝的盛衰与皇族政权的连续性。对太子的培养历来备受朝廷内外的重视,对太子官的选任委派特别慎重,一般均精选四方名儒、经世名臣、勋旧大臣担任,并选才俊之士作伴读。太子对诸傅如事师之礼。东宫官有的品秩虽不高,不握实权,但具有殊荣。
东宫官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以太子为核心的权力体系。东宫官一般不直接议论朝政,但对太子,以及对他日国政有重大影响。太子即位后,太子官往往以东宫恩而成为重臣。宫廷发生派系纠纷时,东宫官亦常被卷入,甚至成为牺牲品。这种情况使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更加复杂。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