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一多
1)  yiduo
一多
2)  one meter and a bit over
一米多一点
3)  many-one relation-ship
一对多(一多)关系
4)  several applications of one roadway
一巷多用
5)  the same stuff with multitype
一体多型
1.
Through the geological work of Baxiannao area,we find that the area contains fracture zone compound type of quartz vein,the belt type of rock in thin vein,the belt type of greisen quartz in thin vein and some other kinds of the same stuff with multitype which are wolframite and cassiterite ore deposit polymetallic ore.
通过对八仙脑矿区的地质工作,发现本区存在破碎带-石英脉复合型、石英细脉带型、云英岩-石英细(网)脉带型等一体多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类型,本文对其地质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总结了区内各钨锡多金属矿床类型找矿评价的工作方法。
6)  versatile utilities of water
一水多用
补充资料:一多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部分与整体、一般与个别、统一性与多样性的一对范畴。最早明白地以"一多"作为一对范畴使用的是佛教华严宗。在华严宗哲学体系重要部分之一的"十玄门"中,就有一门称为"一多相容不同门"。华严宗关于"一多相容"的论证十分烦琐,简要地说:①指总体与各部分的关系,总体包含各部分,叫做"一即具多名总相";各部分不同于总体,叫做"多即非一是别相"。②指某个个体与其他个体相互包含的关系。即所谓"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其中又细分为各种情况的一多关系。如一物与万物之间的一多关系,同一物体中一部分与其他各部分的一多关系等等。这是华严宗发挥得最充分的部分,它以此为其"事事无碍"的理论作论证。③指理事的关系。理是一,事是多。两者的关系是:"一一事中,理皆全,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以理无二故"。因此,"以一理对一事多事,相望齐遍无碍"。这里涉及到一般和个别、本体和现象的关系问题。华严宗大师们在说明此问题时经常引用《华严经》所说的:"法性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所谓理一而全体入于事的思想,对宋明理学"理一分殊"的观点有一定影响。华严宗关于一多相容的思想,是围绕着该宗的基本教理,即无尽缘起、圆融无碍展开的,带有严重的相对主义倾向和鲜明的佛教神学玄虚、烦琐的特点。
  
  在先秦以来的中国传统哲学中,许多思想家也都探讨过相当于上述第三方面的一多关系问题,但都是用"一"与"万"、"寡"与"众"或"少"与"多"等概念表述。讨论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从宇宙生成论方面讨论万物的共同始源及其化生、繁衍过程。如《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宇宙的演化是由"道"生出"一",然后分化、繁衍为"万"的过程。关于《老子》讲的"一",后世学者理解不同。联系《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句,有人认为"一"相当于"有"。《庄子·知北游》中释"一"为"气",说"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淮南子·诠言》中说:"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将"一"与"道"等同。河上公《老子注》中,以"太和之精气"、"元气"释"一",同时认为"一"是"道"之子。王弼《老子注》以"无"释"一",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还有以"太极",以"元"等释"一",与万物相对待,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重政》中说:"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元犹原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但他没有说明"元"的性质是什么。后汉何休则明确解释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春秋公羊解诂》)。北宋邵雍以太极为一,他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又说:"太极既分,两仪立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观物外篇》)。他以数之二倍法,构造出一套由一至万的宇宙生成理论。周敦颐亦以太极为一,通过阴阳、五行构造了由一至万的宇宙生成理论。他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图说》);"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通书》)。
  
  ② 从本体论方面讨论事物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或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王弼认为:"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老子注》三十九章)。所以说:"事有归,理有会。故得其归,事虽殷大,可以一名举;总其会,理虽博,可以至约穷也。譬犹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论语释疑》)。王弼这些说法,都是从他的举本统末、"守母以存其子"的根本观点推导出来的,强调多样的事物必需有一个统一的存在根据。这种观点在宋明理学家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如二程就反复强调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一理",故"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朱熹则有更为明确的论述,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朱文公文集》卷70)。又说:"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朱子语类》卷18)。这些都是以"一"为本,以"万"为末的。王夫之也十分强调"一以统万",他不同意《老子》"道生一"的观点,认为"道一而已矣,一以尽道矣","一该万矣,万为一矣"。所以他说"一以统万,达天者也","天居一以统万,圣合万而皆一"。这是以道释一,以天释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