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菑、新、畬
1)  zi-xin-yu
菑、新、畬
2)  the field that was cultivated after the plants were burned and the plant ash was used as fertilizer
畬田
3)  She's sound
畬声
4)  Pu Xinyu
溥心畬
5)  Xu Jiyu
徐继畬
1.
Xu Jiyu and Fuzhou Shengguang Temple Incident
浅谈徐继畬与福州神光寺事件
2.
Patriotism or Quislism:a Review on Xu Jiyu
理势之辨、战和之争与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卖国——以徐继畬为中心的考察
6)  originality [英][ə,rɪdʒə'næləti]  [美][ə'rɪdʒə'nælətɪ]
1.
Only prose with originality, reflecting both life and spirit, can meet people s needs of appreciation and artistic psychology and keep the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and literature.
散文作家只有创造出既反映生活又体现性灵的"新"来,才符合人们正常的欣赏习惯和艺术心理的客观要求,才符合时代的演进和文学发展的需要。
2.
By marking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sthenics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callisthenics will be in the future: the unity of strength; originality and beauty;the proper coordination and election on music; long-term and scientific straining.
纵观近年来健美操的发展情况,指出健美操发展的趋势将是:力、新、美的结合;音乐的合理选配;训练的长期性和科学性。
补充资料:菑、新、畬
      周代称初垦之田为菑,次年、第三年者为新、畬。从西周早期到周末这类名称一直存在。
  
  《尔雅·释地》说:"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毛诗?⒙呈?马融的说法与此相同。《说文解字》对畬之解释是"三岁治田也",而《易释文》引《说文》则作"二岁"。《诗正义》引郑玄《易注》,说法同《尔雅》。唯《礼记·坊记》郑注作"田一岁曰菑,二岁曰畬,三岁曰新田"。由于后人引用许、郑说法时产生讹误,现无法判断其是非。
  
  菑为一岁田,各家无分歧。孙炎《尔雅注》和郭璞《尔雅注》认为菑的本义指除草木。《诗经》中常见的菑字,是指拔除草木、整治田亩、开荒耕种。《尚书》也认为,周人的除草木和耕种是一种连续性的工作。《说文解字》对菑的解释是"不耕田也",则与《诗》 、《书》所记不合。但清代学者王念孙、陈鳣等都认为"不"是"才"之误。"才"有开始之意,"才耕田"即初耕田,这种解释和古制相符。《淮南子·本经》有:"菑榛秽,聚埒亩,芟野菼(莽),长苗秀。"汉朝人对太古农耕情况的这种描述,也适用于周代。菑杀草木确是周人农耕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据《周礼》、《礼记》,周人将草木除去后,待其干枯即用火焚烧,这既能起到清除田中秽莽的作用,又能为作物提供灰肥,和后世所说的"刀耕火种"颇有相似之处。
  
  周人称菑以后一年和再一年之田为新、畬,而前人对新、畬的解释甚少。孙炎《尔雅注》云:"畬,和也,田舒缓也。""新田,新成柔田也"。《易》董遇注以为"悉耨曰畬"。清代毕沅、陈奂等人受其影响,认为第一、二年之田刚杀除草木,到第三年才开始耕种。这种原理和魏晋南北朝时开生荒的情况相合。《齐民要术·耕田》说,当时"开荒山泽田"需要三四年治理,"乃中为谷田"。但《诗》、《书》中所说的菑亩是指轮番抛荒的熟荒地,这种地经过菑杀草木后即可播种。《诗经》中提到的菑亩、新田都是指正在生长作物的田地,若是抛荒之地则应称莱。由于当时还不能精耕细作并缺乏较好的施肥条件,新开的菑亩经过几年种植,便地力耗竭,不能种植。这和后世开生荒经过数年才成为熟田的情况正相反,而和唐宋时今四川、广东有些地方的畬田较相似。
  
  畬田属于刀耕火种。在田中先把草木除去,晒干后以火焚之,等天雨时再播种。类似的情况在后来的有些少数民族中也能见到,如清人黄叔璥的《台湾使槎录》说,当时台湾"土性浮松,三年后即力薄少收,人多弃旧业,另耕他地,故三年一丈量,蠲其所弃而增其新垦,以为定法"。这和周代的情况很相象。人们对田地经过菑、新、畬后,便放弃原来的耕地另择他土,即古书上所说的"爰田易居"。田地一般连续耕种三年,故每隔三年要换土和进行相应的调整,如《诗·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郑玄以为"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在《周礼注》中他对"大比"的解释是:"谓使天下更简阅民数及其财物也。"大比以三年为期,这和田地连续耕作三年有关。在三年的种植过程中,地力发挥的作用年与年之间各不相同,周人为了有所区别而给予所种田地相异的名称。
  
  西周以后,农作技术发展,菑、新、畬之制随之消失。春秋或以后的文献中不复有这方面的记载。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