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戴逸(1926~  )
1)  dai Yi
戴逸(1926~  )
2)  Dai Yifei
戴逸飞
1.
The hero Dai Yifei is a determined mental explorer and a democrat cocerner with people’s livelihood; He is a modern society, which makes readers ponder and enlightens them.
其主人公戴逸飞作为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宽容大度的与人为善者、勇担道义的人生坚守者、执着专一的现代智者、不断追问的精神探索者、关注民生的民本主义者,是一个当代好人;小说以戴逸飞为中心塑造了一个好人群体,揭示出当代社会的戴逸飞现象,令人沉思,给人启示,从而具有一种内在意蕴与不尽余韵。
3)  Diphenidol hydrochloride
戴芬逸多
4)  the Dai Yifei phenomenon
戴逸飞现象
5)  Yi [ji:]
1.
Why have "Yi" and "Yuan" become the ultimate style of Chinese painting? Xu Fuguan made a Xin Xing Xue study on this problem and accounted that it was the practice of Zhuanzi spirit in painting.
“逸”和“远”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风格是如何可能的?徐复观通过对此问题的心性学考察,认为这是庄学精神逐步在绘画中落实的结果。
2.
in this thesis, we have occupied the most materials from the web and the books and found the c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d "Yi" .
本文归纳出逸涉诗、涉艺、涉美的七组主要词义:1。
6)  ease [英][i:z]  [美][iz]
1.
On "spirit" and "ease","vigour of style" and "the northern model;
“神”与“逸”、“风骨”与“北宗”论
2.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social aesthetics had experienced a great chang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for "ease" as an aesthetic concept became the aesthetic ideal in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s mind.
唐宋之际 ,社会审美思潮发生了很大变化 ,“逸”作为审美范畴在士大夫的观念中成为一种审美理想。
3.
But at ease the category show systematic going on and it studies t.
“逸”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成为文人士大夫在得意和失意的重要精神寄托。
补充资料:戴逸(1926~  )
      中国历史学家。原名戴秉衡。江苏常熟人。1926年9月10日生。1946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历史系。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转至解放区,入河北正定华北大学学习和工作。1949年后,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问题教研室、中国历史教研室,1956年任副教授、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中共党史系副主任。1978年任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现任校图书馆馆长、中国史学会会长及多种社会兼职。1981年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
  
  戴逸早年从事中共党史教学,自1952年起,始进行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执教同时,潜心研究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问题,均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1958年,撰写出版《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受到史学界和读者的好评。1973年始, 又转而研究清前期历史。主编《简明清史》第一、二册,于1980、1984年相继出版,1986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并于1987年荣获吴玉章学术基金会历史学优秀著作奖。此外,还主编有多卷本的《清代人物传稿》(下卷),《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已出版的主要著作还有《一六八九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履霜集》,通俗读物《北洋海军》、《中国抗战史演义》,汇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参考资料》(与人合编)等。
  
  戴逸近年来曾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第四、五届北京历史学会会长等兼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