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根据地
1)  Tudi Geming Zhanzheng Shiqi nongcun genjudi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根据地
2)  countryside revolutionary bases
农村革命根据地
3)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
The policy and strategy adopted by the CPC in the work towards the rural secret society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关于农村秘密社会工作的政策与策略
2.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at the call and mobilization of the Party, the women in Hubei -Henan - Anhui Soviet Area threw themselves in war and revolution, which showed great power in participating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affairs, productive labor, supporting the army and the front, propaganda and so on.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和号召下,投身革命战争事业,在参政、生产、拥军、支前、宣传等工作中显示出了伟大的力量,同时也为争取自身解放进行了不懈努力。
4)  the first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in the countryside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
The reason why Mao Zedong was able to lead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Army to establish the first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in the countryside was that he made an objective appraisal of the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which was at low ebb.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领导秋收起义部队率先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是由于他对处于低潮的革命形势估计较客观 ,特别注重正规革命军队的保存、建设和发展 ,并预先谋划了起义万一失败的退路———上
5)  the beginning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
1.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perienced a tortuous and complicated process in cognizing the nature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once regarded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s a political power of national bourgeoisie,or as a coalition political power of national bourgeoisie and the top landlord and bourgeoisie.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 ,中共中央对南京国民政府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曾把南京国民政府当成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权或民族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6)  armed uprisings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
补充资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革命战争的战略依托。当时称为"苏维埃区域",简称"苏区"。它经历了建立、发展以至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而大部分丧失的曲折过程。
  
  从1927年下半年至1930年上半年,为根据地的开创阶段。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清党反共事件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举行了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和其他地方的武装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相继转入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各地先后建立的根据地有:彭湃领导建立的海陆丰根据地,毛泽东、朱德领导建立的湘赣边界井冈山根据地,王文明、冯白驹领导建立的琼崖根据地,吴光浩、徐朋人、曹学楷、周维炯、徐百川等人领导建立的鄂豫皖根据地,方志敏领导建立的闽浙赣根据地,贺龙、周逸群领导建立的湘鄂西根据地,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建立的湘鄂赣根据地,毛泽东、朱德领导建立的中央根据地,邓小平、张云逸领导建立的左右江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在国民党军队的围攻下大部分坚持下来,并逐步摸索到一套建立和发展根据地的方针、政策。其中,湘赣边界井冈山根据地所创造的经验,更具有典型意义。其他根据地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都创造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一度造成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8月失败,并成为同年 3月海陆丰根据地和同年秋琼崖根据地失败的主要原因。"左"倾盲动主义被纠正后,各地恢复和发展根据地的斗争又走上了正轨。到1930年上半年,在蒋阎冯大战期间,各个根据地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都有了较大发展,已遍及十余省的一百多个县。
  
  从1930年下半年至1932年上半年,为根据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开始时,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各根据地的斗争造成了局部的失败和挫折。由于主力红军调离根据地去打大城市,招致右江根据地的丧失,并使中央根据地的赣西南、闽西地区,鄂豫皖根据地的皖西地区,闽浙赣根据地的部分地区,湘鄂西根据地的洪湖地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敌人的破坏和摧残。经过毛泽东、朱德、方志敏、贺龙、周逸群、曾中生等人的努力,才使根据地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并在随后进行的粉碎敌人的第一、二、三次"围剿"的战争中,使根据地得到更大的发展。从1930年10月到1932年 6月,湘鄂西、湘鄂赣、中央、鄂豫皖等根据地先后进入全盛时期。1931年8月后,湘赣根据地继续发展。1931年后,又在北方建立了由谢子长、刘志丹领导的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成为日后南方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落脚点。
  
  从1932年下半年至1935年11月,是南方根据地丧失阶段。由于各根据地全面贯彻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1932年 7月以母瑞山为中心的琼崖根据地在第二次反"围剿"中遭到失败;1932年10月和1933年夏天,湘鄂西根据地的洪湖地区和湘鄂边地区相继丧失;1932年10月,积极推行王明"左"倾路线的张国焘,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率部撤离鄂豫皖根据地;1934年7、8月和10月,湘鄂赣、湘赣、闽浙赣和中央根据地也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丧失;1935年初,东江根据地完全失败;1933年 1月开始建立的川陕根据地,于1935年 5月又被张国焘擅自放弃,1934年6 月以后建立起来的由任弼时、贺龙领导的湘鄂川黔根据地,由于国民党军以重兵进行新的"围剿",红军多次寻战未果,也于1935年11月被迫撤离,1935年 5月初步建成的鄂豫陕根据地,红二十五军于7月离开西征,红军第七十四师继续坚持斗争;全国仅剩的一块完整的陕北(包括陕甘边)根据地,也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而陷于极端危险的境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才把陕北根据地从危机中挽救出来。
  
  从1935年11月至1937年 7月,是巩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和准备向抗日战争转变阶段。1935年11月陕甘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根据地转危为安。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北,此根据地发展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中国革命的中心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具体体现,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革命的一个创造。它的经验证明,只要是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农村,并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掌握正式武装和实行正确政策),无论在山区或河湖港汊地带、几省交界或一省之内的几县、内地偏僻地区或沿海地区以至海岛,均能建立根据地。这些经验为以后的斗争提供了借鉴。
  
  

参考书目
   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1987。
   马齐彬、黄少群、刘文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8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