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四库七阁
1)  Siku Qige
四库七阁
2)  The Si Ku Quan Shu of the Wenjinge
文津阁《四库全书》
1.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Utilization of The Si Ku Quan Shu of the Wenjinge Photocopy;
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使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  Wensuge Sikuquanshu
文朔阁《四库全书》
4)  "Wensuge Sikuquanshutiyao"
《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
1.
Error-correcting to the Section of Personal Collections of "Wensuge Sikuquanshutiyao";
《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别集类辨证
5)  seven-Buddha pavilion
七佛阁
6)  seven-storeyed joint
七层连阁
补充资料:四库七阁
      中国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7座藏书楼的总称。《四库全书》是清高宗弘历下令纂修的一部大型丛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正式开设四库全书馆进行编纂工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历时14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完成编纂和缮写校订工作(见丛书)。
  
  北方四阁  《四库全书》编成后,先是缮写4部,分藏内廷四阁即文津阁、文源阁、文渊阁、文溯阁。四阁的建制仿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楼,建成时间则先后不一。最先建成的是在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乾隆三十九年(1774)动工,次年告成。其次为位于圆明园内的文源阁,乾隆三十九年继文津阁之后建成。文渊阁建于紫禁城内文华殿后,乾隆四十年(1775)动工,次年建成。文溯阁位于盛京(今沈阳)故宫,在四阁中建造最晚,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成。四阁原为庋藏《四库全书》而建,但文津、文源、文渊三阁建成后,《四库全书》纂修尚未完成,阁中一时无书可贮,乾隆便下令"仿四库书函之式,装潢《古今图书集成》全部,庋架排列",在文渊阁等三阁内,各贮一部。到乾隆四 十六年十二 月(1782),第一份《四库全书》缮写告成,入藏宫中文渊阁。第二份全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与《古今图书集成》(见类书)一起送藏盛京文溯阁 (因文溯阁建造较晚,未能先入藏《古今图书集成》)。 第三份全书贮圆明园内文源阁,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陈设完毕。第四份全书于乾隆五十年(1785)运送承德避暑山庄入藏。四阁俱在宫禁之中,因称内廷四阁。四阁所贮之书,主要供皇室使用。
  
  江南三阁  乾隆四十七年(1782)高宗下令续缮 3份全书,分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早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两淮盐政寅著领到颁贮扬州天宁寺行宫和镇江金山行宫的两部《古今图书集成》,就曾奏请在行宫内,仿天一阁规模建造藏书楼,永远宝藏。乾隆四十四年(1779)镇江藏书阁建成,乾隆赐名文宗阁,次年扬州藏书阁建成,赐名文汇阁。两阁各入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阁中尚多空余书格,后乃收贮《四库全书》。杭州原有藏贮《古今图书集成》藏书堂一处,便在堂后改建文澜阁,乾隆四十八年底(1783)完工。江南三阁仍取法范氏天一阁而建,三阁入藏《四库全书》,则在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1787~1790)陆续运送陈列(因其间曾对全书进行全面复勘之故)。三阁之书正式颁发入藏后,乾隆明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这样江浙三阁《四库全书》可以公开阅览,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发挥了"嘉惠士林"的作用。
  
  书与阁的变迁  四库七阁之书,迄今存毁各半。文渊阁书在辛亥革命后曾归内务府管辖,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书由其图书馆保管,1933年随故宫古物南迁,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文溯阁书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伪满国立图书馆接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归属辽宁省图书馆,1966年移交甘肃省图书馆。文源阁书于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掠圆明园时,随圆明园化为灰烬。文津阁书于1914年运至北京,由教育部函请,1915年正式移交京师图书馆,今藏于北京图书馆。北方四阁的建筑除文源阁外均保存完好。江南三阁中,镇江文宗阁于道光二十年(1842)鸦片战争之役遭英军破坏,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镇江,阁书同毁。扬州文汇阁于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入扬州时,阁书同毁。杭州文澜阁藏书在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二次攻入杭州时损失大半,后经丁申、丁丙兄弟搜集散失并发起抄补缺失部分,得复旧观,今藏浙江图书馆。文澜阁建筑今属浙江省博物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