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macro-regulation mechanism
宏观调控机制
1.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improve central bank s macro-regulation mechanism in China with a comparison of and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 and doings of the Fed in monetary regulation.
按照政府对银行所有权参与金融市场的观点,从"中央与地方分税制——金融二元结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央行对银行性金融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原因,比较和借鉴美联储货币监管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改进我国央行宏观调控机制的政策建议。
2.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macro-regulation mechanism in details on the basis of the rural land transfer system ana.
本研究从我国政治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出发,以国内外农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基础,以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系统为背景,在分析研究我国农地流转形成背景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的农地流转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以农地流转系统分析为基础,详细分析了我国农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针对我国农地流转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近期农地流转驱动机制完善的途径及相应的农地制度建设与创新方向。
4) macro-control mechanism
宏观调控机制
1.
Therefore,the innovation of the stock market macro-control mechanism is well needed.
因此,必须创新股市宏观调控机制。
5)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the market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6) macro-control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技术引进宏观调控机制
补充资料: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机制
中央银行根据国家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操作目标,作用于中介目标,实现最终目标的运行过程。包括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操作目标的选择和运用、中介目标的控制和管理。
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两类:①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调整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额度控制、利率管制以及对证券抵押贷款规定保证金比率和适时地对消费信用采取控制措施;在特殊况下,中央银行对各家金融机构规定货款最高限额和对各金融机构存放款利率加以限制;对证券购买者在购买证券时规定支付现金比率等措施。此外还有补充性手段,如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
操作目标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目标是通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实现的。操作目标基本上分为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两类。基础货币是具有使货币总量倍数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流通中现金和存款准备金构成。存款准备金又包括法定准备金和支付准备金。因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变动中央银行资产,使基础货币变动,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增减。管理基础货币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控制基础货币总量。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多少直接影响基础货币数量。存款准备金和各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的数量变化都将直接影响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化。②调节管理基础货币乘数。货币乘数 K由现金比率h、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率rd、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率rt和支付准备比率 e四个变量组成。公式为: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四项比率越小,货币乘数越大,反之货币乘数则越小。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中,有的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的,如法定准备金比率;有的是中央银行只能施加间接影响的,如支付准备金比率;有的则是中央银行影响较微弱的,如现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中央银行一方面应随时把握那些难以施加直接影响的比率变动对信贷扩张或收缩的效应,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自觉地调整某些比率,调节基础货币乘数变动,间接影响信贷总量。短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包括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和贴现率,以及商业银行的各种拆借利率和优惠贷款利率等,通过资金成本因素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扩张和收缩效用。
中介目标 既与操作目标又与最终目标紧密联系的变量,包括一般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包括各种形式的货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形成社会总需求。有的国家除了货币供应量外,还把贷款增加额作为其中介目标,以便进行宏观控制。长期利率反映的是资本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它直接影响各方面的储蓄、投资行为。中介目标受操作目标变动的直接影响,可以及时、连续地反馈信息和传导货币政策工具效应。同时因其与政策目标的距离较短,干扰因素相应减少,可尽量消除政策传导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高政策的准确性。
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因为各个经济目标之间并不完全协调一致,且存在矛盾和可替代关系,因此一定时期内的政策目标可能侧重某一方面。
特征 ①中央银行通过影响众多的金融机构行为和金融市场的运行实施货币政策。②中央银行通过间接的经济杠杆实现宏观调控。一般通过调节各金融机构的经济利益来影响其行为,但在特殊情况下并不排除行政干预的做法。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有着行政性和经济性双重结构特征。货币政策工具是计划控制、再融资、存款准备率调整、利率调整。①计划控制,是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货币、信贷控制的主要手段,分现金发行计划和信贷计划两个层次。具体管理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指导性计划,在通常情况下编制各地金融机构信贷总额计划,指导信贷活动,引导资金流向,为各地各级银行控制信贷规模提供参考。其二是指令性计划,通过制定贷款规模限额达到控制货币信贷的目标。②再融资,是再贷款和再贴现。③存款准备率调整,是根据货币政策需要调整准备金比率。④利率调整,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与中央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有关的利率调整,如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利率,其预期效应是专业银行行为的变化;二是普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有价证券发行利率,其预期效应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个人储蓄行为的变化。操作目标是短期利率和存款准备金额,以及季度计划执行情况。中介目标是现金发行量、信贷总规模、货币供应量。现金发行仍作为信贷规模控制的砝码,作用虽有限,但货币存量变动对物价水平的稳定是举足轻重的。信贷总规模作为中介目标与有关宏观经济总量目标紧密联系,虽然单纯控制信贷规模会妨碍基层银行自主经营,但在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调控体制下则是重要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在以信贷规模控制为主体的情况下尚缺乏应有的调控作用,因为货币供应量本质上是间接调控体系的中介目标,使其完善还需一个间接调控体系。政策目标以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为主,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是通过汇率变动调节进出口来改善国际收支。
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机制是以直接控制为主,间接控制为辅。金融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发展和健全间接调控部分,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一个新的调控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两类:①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调整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额度控制、利率管制以及对证券抵押贷款规定保证金比率和适时地对消费信用采取控制措施;在特殊况下,中央银行对各家金融机构规定货款最高限额和对各金融机构存放款利率加以限制;对证券购买者在购买证券时规定支付现金比率等措施。此外还有补充性手段,如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
操作目标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目标是通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实现的。操作目标基本上分为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两类。基础货币是具有使货币总量倍数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流通中现金和存款准备金构成。存款准备金又包括法定准备金和支付准备金。因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变动中央银行资产,使基础货币变动,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增减。管理基础货币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控制基础货币总量。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多少直接影响基础货币数量。存款准备金和各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的数量变化都将直接影响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化。②调节管理基础货币乘数。货币乘数 K由现金比率h、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率rd、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率rt和支付准备比率 e四个变量组成。公式为: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四项比率越小,货币乘数越大,反之货币乘数则越小。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中,有的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的,如法定准备金比率;有的是中央银行只能施加间接影响的,如支付准备金比率;有的则是中央银行影响较微弱的,如现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中央银行一方面应随时把握那些难以施加直接影响的比率变动对信贷扩张或收缩的效应,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自觉地调整某些比率,调节基础货币乘数变动,间接影响信贷总量。短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包括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和贴现率,以及商业银行的各种拆借利率和优惠贷款利率等,通过资金成本因素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扩张和收缩效用。
中介目标 既与操作目标又与最终目标紧密联系的变量,包括一般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包括各种形式的货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形成社会总需求。有的国家除了货币供应量外,还把贷款增加额作为其中介目标,以便进行宏观控制。长期利率反映的是资本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它直接影响各方面的储蓄、投资行为。中介目标受操作目标变动的直接影响,可以及时、连续地反馈信息和传导货币政策工具效应。同时因其与政策目标的距离较短,干扰因素相应减少,可尽量消除政策传导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高政策的准确性。
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因为各个经济目标之间并不完全协调一致,且存在矛盾和可替代关系,因此一定时期内的政策目标可能侧重某一方面。
特征 ①中央银行通过影响众多的金融机构行为和金融市场的运行实施货币政策。②中央银行通过间接的经济杠杆实现宏观调控。一般通过调节各金融机构的经济利益来影响其行为,但在特殊情况下并不排除行政干预的做法。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有着行政性和经济性双重结构特征。货币政策工具是计划控制、再融资、存款准备率调整、利率调整。①计划控制,是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货币、信贷控制的主要手段,分现金发行计划和信贷计划两个层次。具体管理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指导性计划,在通常情况下编制各地金融机构信贷总额计划,指导信贷活动,引导资金流向,为各地各级银行控制信贷规模提供参考。其二是指令性计划,通过制定贷款规模限额达到控制货币信贷的目标。②再融资,是再贷款和再贴现。③存款准备率调整,是根据货币政策需要调整准备金比率。④利率调整,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与中央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有关的利率调整,如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利率,其预期效应是专业银行行为的变化;二是普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有价证券发行利率,其预期效应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个人储蓄行为的变化。操作目标是短期利率和存款准备金额,以及季度计划执行情况。中介目标是现金发行量、信贷总规模、货币供应量。现金发行仍作为信贷规模控制的砝码,作用虽有限,但货币存量变动对物价水平的稳定是举足轻重的。信贷总规模作为中介目标与有关宏观经济总量目标紧密联系,虽然单纯控制信贷规模会妨碍基层银行自主经营,但在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调控体制下则是重要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在以信贷规模控制为主体的情况下尚缺乏应有的调控作用,因为货币供应量本质上是间接调控体系的中介目标,使其完善还需一个间接调控体系。政策目标以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为主,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是通过汇率变动调节进出口来改善国际收支。
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机制是以直接控制为主,间接控制为辅。金融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发展和健全间接调控部分,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一个新的调控机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