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economy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中国特色经济学
3) Dongbei Economic Zone
中国东北经济区
1.
A Study of Strategical Upgrade of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Dongbei Economic Zone and Russian Far east;
中国东北经济区与俄远东地区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问题研究
4) "Greater China" economic region
"大中国"经济区
1.
It happened in two regions: one is the "Greater China" economic region, which belongs to different custom territory and involves the integration of commodity market and money market; the other is the provincial economy in Chinese Mainland, which belongs to the same custom territory and monetary system.
中国最近30年以来的经济转型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的重构与整合推进的,这种重构与整合发生在两个大的“区域”层面:一是包涵了港澳及台湾在内的所谓“大中国”经济区,整合属于不同关税区之间的经济整合,不仅涉及到商品市场的整合,而且涉及到货币一体化问题,区域经济整合的侧重点在于市场整合;另一是大陆内部以省域经济为代表的行政区,整合属于同一关税区、同一货币体系下不同行政区之间的经济整合,超出了狭义的市场整合的内涵,属于广义的经济整合与区域重构。
5) A Research on City Zones Economy in China
中国城区经济论
6) 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
1.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fisheries in Hainan special economic zone;
海南经济特区渔业实践探索
2.
Leading the Rapid Progress of Xinjiang Local Economy and Trade by Using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试论利用经济特区带动新疆经济与贸易快速发展
3.
Prospect from Present Situation of Sport in Xiam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厦门经济特区体育工作的现状与展望
补充资料:中国经济特区
中国于1980年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1988年又在海南岛,设立主要依靠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经济政策的经济区。计划建设为以出口加工业为主,兼营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农牧业等的综合性经济区。(见彩图)
特点 ①由于经济发展主要靠利用外资,在经济特区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将在特区经济中占最大比重。
②特区的经济活动,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给特区较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特别是处理对外经济关系的自主权。比如,重工业投资5000万元、轻工业投资3000万元以下,不需要国家平衡生产建设条件的建设项目,可由特区自己审批;基本建设指标,可在国家控制的指标外另算,等等。
③对前来投资的客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劳务费、外汇管理、人员入境和出境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和方便,允许他们获得高于国际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利润。比如,对外商投资的企业仅征15%的所得税;其中投资额大的、技术性高的或周转期长的企业,所得税率还可适当减免。
性质 中国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象将来香港那样"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特区在政治上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在经济上,将来在特区经济中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即列宁说的"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32卷,第 445页)。但整个特区经济不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在经济特区内有多种经济成份,其中也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特区的经济活动,要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特区的经济是在全国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以国家资本主义成份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综合体。其性质和任务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等相比,有根本的区别。
作用和影响 当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利用日益紧密的国际经济联系,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中国设立经济特区,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在对外开放政策上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和重大试验。在五个特区中,起步最早、进展最快的深圳特区,已由过去仅有2.5万人、经济很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初具规模的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其他几个特区的建设,也有明显的进展。目前特区虽然尚处于开创时期,但已能看出兴办特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以下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①起"窗口"作用。特区是技术、管理、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例如,深圳、珠海特区是对外特别开放的地区,又有毗邻或接近香港、澳门的地理优势。可以集中地吸收外资,较快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展对外贸易,迅速地发展经济;通过与外商的频繁接触和交往,还可以及时获得国际经济信息,培养和锻炼各种专门人才。特区的"外引"和"内联"是紧密结合的。一方面,通过特区这些"窗口"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筛选、消化、吸收、创新、移植到内地,可以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特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内地的支援,只有依靠内地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特区才能更好地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内地有不少有特色的产品,或者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把内地的原料和初级产品放在特区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后,都可以成为重要出口产品,打进国际市场。这样,以特区作为枢纽,可以形成对内辐射和对外辐射的两个"扇面",做到沟通内外,相互促进。至1984年底,前四个特区与外商签订的经济合作协议共4700多项,外商协议投资额20亿美元, 实际利用8.4亿美元。其中深圳特区实际利用外资5.8亿美元,建成了70多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企业;引进的技术设备中有 1/3属于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深圳特区的经济面貌,靠外引内联也发生了突出的变化。1984年,工业产值达13亿元,比办特区前的1979年增长20.2倍;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做到工业产值、利润和上缴财政同步增长。这一年深圳特区的财政收入达4.5亿元,比1979年增长10.6倍。深圳人民的生活随之大大改善,1984年全市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超过1000美元。几年来,特区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少已移植到内地;内地许多部门和地方,也派出得力的人员在特区设点,拓展业务,收集信息,吸取经验。
②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从全国来看,特区的面积很小。可以让特区按照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原则,从自身的经济特点出发,吸取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外管理社会化、生产现代化的先进经验,放手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试验。成功的经验,可向内地推广。深圳特区近几年来,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譬如,在建筑施工管理上,采取设计评比选优,工程招标,施工承包的办法,使基建发展非常迅速。这方面的经验,已在全国建筑行业中推广。又如,在劳动人事和工资制度上,改为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选举聘任制,多种形式的浮动工资制。商品流通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多条渠道,批零结合。对外贸易实行工贸结合、农贸结合,内外贸易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多渠道组织进出口业务。在社会主义企业中,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鼓励各类企业之间展开竞争。这些做法,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有利于促进国家完全统一的事业。在特区内,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而以国家资本主义成份为主,办好经济特区,能帮助人们认识中国实行"一国两制"的重大决策。
加速特区建设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总结了兴办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工作的实践经验,中国于1984年 5月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1985年 1月宣布,要把沿海一些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要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地带这几个层次,把沿海的经济发展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更有效地解决原来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国东部和比较落后的西部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全国的经济振兴和人民的富裕。这种形势要求处在最前沿阵地的经济特区,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前进的步伐。这包括抓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涉外经济立法;加强培训人材;更深入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发展新兴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形成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的、开放型的经济体系,把特区办得更好。
特点 ①由于经济发展主要靠利用外资,在经济特区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将在特区经济中占最大比重。
②特区的经济活动,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给特区较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特别是处理对外经济关系的自主权。比如,重工业投资5000万元、轻工业投资3000万元以下,不需要国家平衡生产建设条件的建设项目,可由特区自己审批;基本建设指标,可在国家控制的指标外另算,等等。
③对前来投资的客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劳务费、外汇管理、人员入境和出境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和方便,允许他们获得高于国际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利润。比如,对外商投资的企业仅征15%的所得税;其中投资额大的、技术性高的或周转期长的企业,所得税率还可适当减免。
性质 中国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象将来香港那样"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特区在政治上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在经济上,将来在特区经济中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即列宁说的"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32卷,第 445页)。但整个特区经济不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在经济特区内有多种经济成份,其中也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特区的经济活动,要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特区的经济是在全国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以国家资本主义成份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综合体。其性质和任务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等相比,有根本的区别。
作用和影响 当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利用日益紧密的国际经济联系,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中国设立经济特区,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在对外开放政策上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和重大试验。在五个特区中,起步最早、进展最快的深圳特区,已由过去仅有2.5万人、经济很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初具规模的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其他几个特区的建设,也有明显的进展。目前特区虽然尚处于开创时期,但已能看出兴办特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以下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①起"窗口"作用。特区是技术、管理、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例如,深圳、珠海特区是对外特别开放的地区,又有毗邻或接近香港、澳门的地理优势。可以集中地吸收外资,较快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展对外贸易,迅速地发展经济;通过与外商的频繁接触和交往,还可以及时获得国际经济信息,培养和锻炼各种专门人才。特区的"外引"和"内联"是紧密结合的。一方面,通过特区这些"窗口"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筛选、消化、吸收、创新、移植到内地,可以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特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内地的支援,只有依靠内地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特区才能更好地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内地有不少有特色的产品,或者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把内地的原料和初级产品放在特区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后,都可以成为重要出口产品,打进国际市场。这样,以特区作为枢纽,可以形成对内辐射和对外辐射的两个"扇面",做到沟通内外,相互促进。至1984年底,前四个特区与外商签订的经济合作协议共4700多项,外商协议投资额20亿美元, 实际利用8.4亿美元。其中深圳特区实际利用外资5.8亿美元,建成了70多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企业;引进的技术设备中有 1/3属于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深圳特区的经济面貌,靠外引内联也发生了突出的变化。1984年,工业产值达13亿元,比办特区前的1979年增长20.2倍;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做到工业产值、利润和上缴财政同步增长。这一年深圳特区的财政收入达4.5亿元,比1979年增长10.6倍。深圳人民的生活随之大大改善,1984年全市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超过1000美元。几年来,特区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少已移植到内地;内地许多部门和地方,也派出得力的人员在特区设点,拓展业务,收集信息,吸取经验。
②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从全国来看,特区的面积很小。可以让特区按照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原则,从自身的经济特点出发,吸取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外管理社会化、生产现代化的先进经验,放手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试验。成功的经验,可向内地推广。深圳特区近几年来,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譬如,在建筑施工管理上,采取设计评比选优,工程招标,施工承包的办法,使基建发展非常迅速。这方面的经验,已在全国建筑行业中推广。又如,在劳动人事和工资制度上,改为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选举聘任制,多种形式的浮动工资制。商品流通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多条渠道,批零结合。对外贸易实行工贸结合、农贸结合,内外贸易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多渠道组织进出口业务。在社会主义企业中,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鼓励各类企业之间展开竞争。这些做法,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有利于促进国家完全统一的事业。在特区内,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而以国家资本主义成份为主,办好经济特区,能帮助人们认识中国实行"一国两制"的重大决策。
加速特区建设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总结了兴办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工作的实践经验,中国于1984年 5月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1985年 1月宣布,要把沿海一些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要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地带这几个层次,把沿海的经济发展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更有效地解决原来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国东部和比较落后的西部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全国的经济振兴和人民的富裕。这种形势要求处在最前沿阵地的经济特区,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前进的步伐。这包括抓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涉外经济立法;加强培训人材;更深入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发展新兴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形成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的、开放型的经济体系,把特区办得更好。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