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于斯曼,J.-K.
1)  Joris-Karl Huysmans (1843~1907)
于斯曼,J.-K.
2)  Jacobo Arbenz Guzmán (1913~1971)
阿本斯·古斯曼,J.
3)  Katherine Mansfield (1888~1923)
曼斯菲尔德,K.
4)  Karol Szymanowski (1882~1937)
希曼诺夫斯基,K.
5)  C.1.Direct Black 22(35435)
Diazol Fast Black J(于吉纳-库尔曼)
6)  Jules Romains (1885~1972)
罗曼,J.
补充资料:于斯曼,J.-K.
      法国小说家。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法国人。中学毕业后,在法学院修业两年。1868年进法国内政部工作,直至1898年退休。于斯曼的文学活动分两个时期,前期他是自然主义的拥护者,后期是现代派的先锋。在被称为自然主义宣言的以左拉为首所编的《梅塘晚会》(1880)六人集里,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背上背包》,写他在普法战争中短期的行伍生活。自然主义时期中的作品有《玛特,一个妓女的故事》(1878)、《华达尔姊妹》(1879)、《巴黎速写》(1880)、《同居生活》(1881)、《浮沉》(1882)等。这些作品内容颇多涉及饮食男女,对官能感受的追求,具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在肮脏猥亵的情节中有时表露出极其突出的"黑色幽默"。在艺术上观察精细,形象逼真,墨重色浓,具有佛兰德画派的特色。1884年出版的《逆流》是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中有一定的地位。主人公德艾散特断定文明的本质就在于永远远离自然和现实生活,他嗜读波德莱尔、魏尔兰、马拉梅等象征主义先驱的作品,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完全人为的神秘的精神世界。从此,于斯曼的创作转入后一阶段。1891年出版的《在那儿》,主角杜达尔发觉自然主义走进了一个堵死了的隧道,他认为他个人只有转向神秘才有出路。1895年发表的《上路》是作者皈依天主教的开始,随后发表的《大教堂》(1898)和《献身修道院的俗人》(1903),表达了他对天主教的神秘和象征的憧憬以及他在修道院的生活。
  
  于斯曼的画评《现代艺术》(1883)和《某些画家》(1889)表现出他独具慧眼的鉴赏力。德加、塞尚、萨洛等当代名画家在成名之前,他就给予很高的评价。
  
  1903至1907年,于斯曼曾任龚古尔学院第一届主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