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sthetics of scientific technology
科技工艺中的美学思想
2)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thought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3) scientific aesthetic ideology
科学美学思想
1.
can be found inparrllelism, which are regarded as a mirror of scientific aesthetic ideology.
科学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承认宇宙美的存在,宇宙美的表现形式是秩序与和谐,强调理性认识与美感直觉的统一。
6) Technology and Science Thoughts
技术科学思想
补充资料:科技工艺中的美学思想
美学中关于科学结构、技术产品、工艺过程中审美特征及审美意识的内容、来源、社会功能诸问题的一个分支。
技术美的产生及发展 从史前时代起,人们在狩猎中对石器的加工从粗糙到精细、从不规则到匀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实用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提高技术,有意识地改变着工具的造型形式。箭头要能平稳地射出,就必须沿轴线对称;砍砸器要适合使用,就须要在长、宽、厚之间保持匀称的比例。人们在石器加工中形成的形式感直接与物质生产中的适用性联系在一起。在劳动中,持续的紧张容易产生疲劳,通过节律化和节奏可以使机体调整达到一定的平衡,从而使劳动轻松化。这种劳动的节奏通过工具的撞击等声响进入人的意识,形成节奏感。在劳动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这些形式由适用而体验到快感。随着这种意识的普遍化,使得这种形式感的体验渐渐脱离开具体的对象,而形成了对于对称、比例和节奏等形式美的感受。新石器时代,随着编织技术和制陶技术的发展,在陶器上出现了纹样图案。人们对于纹样的起源提出过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某些技术的副产品,由于制造工艺的需要在制品上留下了编织物的压纹,以后逐渐为人所效仿并发展成几何纹样;有人认为它是出于巫术或原始宗教观念而由许多具体形象逐渐简化压缩而成;有人认为抽象的几何线条本身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序性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原始人对于线条有天然的感受力。不论纹样的起源如何,陶器的造型和纹样本身已经表明,人们在生产中已经表现出更多的精神自由和艺术想象。这些技术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客观上具有了明显的审美特征。奴隶制的出现,使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了相对分工,但在古希腊时代,艺术和技术都属于手工艺范围。二者的分化是从文艺复兴后开始的。这时技术逐渐与刚刚产生的近代科学相结合,而造型艺术也与实用手工艺划清了界限。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对于审美意识的确立和提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它还反作用于物质生产,使技术和工艺产品具有更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在手工业生产中,技术因素和艺术因素融合于手工业工匠一身。
18世纪末机器生产的出现,使工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机器设备的操作对生产工人的技术要求趋于平均化,生产工人处于被机器所限定的状态下。由于生产设备的机械化,原来融于一身的技术因素和艺术因素产生了分化。产品结构形式取决于生产者之外的设计安排,在直接生产中消除了一切审美因素。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和资本家对产量的追逐,把审美因素从物质生产领域排挤了出去。
这一状况遭到英国艺术批评家 W.莫里斯 (1834~1896)和J.拉斯金(1819~1900)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机器生产和艺术是对立的,因此组织了手工艺运动,以抵制粗制滥造的机器制品。他们要求向社会提供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产品。其后,欧洲新艺术派改变了上述立场,主张在工业生产中注意产品的合理结构,在材料的应用中坦率地显示出制造过程。1856年出版的拉博德(1807~1869)《论艺术与工艺的结合》一书提出,要使工业革命与艺术使命在一个"艺术民族"的熔炉中融合。法国美学家苏利约(1852~1925)指出,美与实用应该吻合,物品可以具有一种理性的美,它的形式应该是其功能的明显表现。这些思想提出了技术与艺术、审美与物质生产在科学技术时代相结合的问题。
现代化工业技术的生产方式使工业设计成为全部生产过程的主导环节,成为一种综合性规划,它把社会的、经济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们逐渐注意和改进工业的设计。1919年德国创建的包豪斯(建筑学舍),力图把艺术教育与工业生产结合起来,推动建筑和工业制品的改革,为美学的研究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的新课题。1929年工业艺术设计在美国产生,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美学的发展。工业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把艺术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正如英国美学家里德指出的:许多机器产品以其直观形式获得了审美感染力,也有成千上万根本没有审美感染力的机器产品,技术美学的任务是要考察这种差别的原因。
技术中的审美特征 工业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对于揭示技术中的审美特性具有启迪作用,它从工业生产过程的合理性中,看到审美形象表现的决定性基础。W.格罗皮乌斯(1883~1969)指出,科学技术的简捷性要求经济地利用材料、资金、劳力和时间,要求产品做到实用、经济、美观,使产品形象的审美特征寓于技术的目的形式中。技术产品的实用功能应是主导因素,使形式服从功能并且体现功能,从而达到功能、结构与形式的统一。功能主义的局限表现在:强调以大量生产满足消费者的标准化社会需求,抹杀了对于个性的表现,忽视文化传统的因素,未能认识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
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形态和审美经验有其特殊的质,它们分别表现为技术美以及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技术美以其表现形态与技术功能的联系而区别于艺术美。对技术美的体验不仅通过观照而且还通过生产或使用过程的动觉感受,从而也区别于艺术观赏。
技术美通过技术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它在形式上具有合规律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目的性。产品的技术美表现在由产品的材料、结构、功能、形式与环境等因素构成的辩证统一中,其中功能因素占主导地位,产品的功能和结构都是多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在功能中不仅包含技术的、经济的,而且包含使用的、精神的因素。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开拓出新的功能,结构形式也将变化无穷。在功能、结构、外形之间并不存在单一的对应关系。一种功能可由多种结构实现,而一种结构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外形。因此,技术美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在总体环境的审美塑造中,技术工艺将与艺术美和自然美相结合,构成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劳动空间,成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工艺过程美的根源在于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生产过程的组织、人与机器和劳动环境的动态关系具体表现在空间、时间的安排,节奏、色彩和音响的处理,人体的动律与机器运转的关系等方面,它们直接激发着人的心理和情感反应。生产过程的合理化将使劳动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成为一种美的创造。
科学美 在现代,技术与科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技术的产生在于各种科学理论的综合应用,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也存在科学结构的美。科学美是指科学结构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简单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由此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而产生审美的愉悦。要感受这种美,就必须使欣赏者具有一定的科学修养。科学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和谐图象的,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感性形象。但是,这种感性形象是用抽象的科学符号系统表述的。
科学美有助于科学家对于某些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理论模型的构筑,因为在科学家的美感中包含有对自然界客观规律有序性的反映和理论结构的合目的性特征。科学美的本质在于人对客观规律性的反映,它是理论形态中自然结构的形式美。
技术美的产生及发展 从史前时代起,人们在狩猎中对石器的加工从粗糙到精细、从不规则到匀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实用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提高技术,有意识地改变着工具的造型形式。箭头要能平稳地射出,就必须沿轴线对称;砍砸器要适合使用,就须要在长、宽、厚之间保持匀称的比例。人们在石器加工中形成的形式感直接与物质生产中的适用性联系在一起。在劳动中,持续的紧张容易产生疲劳,通过节律化和节奏可以使机体调整达到一定的平衡,从而使劳动轻松化。这种劳动的节奏通过工具的撞击等声响进入人的意识,形成节奏感。在劳动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这些形式由适用而体验到快感。随着这种意识的普遍化,使得这种形式感的体验渐渐脱离开具体的对象,而形成了对于对称、比例和节奏等形式美的感受。新石器时代,随着编织技术和制陶技术的发展,在陶器上出现了纹样图案。人们对于纹样的起源提出过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某些技术的副产品,由于制造工艺的需要在制品上留下了编织物的压纹,以后逐渐为人所效仿并发展成几何纹样;有人认为它是出于巫术或原始宗教观念而由许多具体形象逐渐简化压缩而成;有人认为抽象的几何线条本身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序性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原始人对于线条有天然的感受力。不论纹样的起源如何,陶器的造型和纹样本身已经表明,人们在生产中已经表现出更多的精神自由和艺术想象。这些技术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客观上具有了明显的审美特征。奴隶制的出现,使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了相对分工,但在古希腊时代,艺术和技术都属于手工艺范围。二者的分化是从文艺复兴后开始的。这时技术逐渐与刚刚产生的近代科学相结合,而造型艺术也与实用手工艺划清了界限。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对于审美意识的确立和提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它还反作用于物质生产,使技术和工艺产品具有更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在手工业生产中,技术因素和艺术因素融合于手工业工匠一身。
18世纪末机器生产的出现,使工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机器设备的操作对生产工人的技术要求趋于平均化,生产工人处于被机器所限定的状态下。由于生产设备的机械化,原来融于一身的技术因素和艺术因素产生了分化。产品结构形式取决于生产者之外的设计安排,在直接生产中消除了一切审美因素。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和资本家对产量的追逐,把审美因素从物质生产领域排挤了出去。
这一状况遭到英国艺术批评家 W.莫里斯 (1834~1896)和J.拉斯金(1819~1900)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机器生产和艺术是对立的,因此组织了手工艺运动,以抵制粗制滥造的机器制品。他们要求向社会提供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产品。其后,欧洲新艺术派改变了上述立场,主张在工业生产中注意产品的合理结构,在材料的应用中坦率地显示出制造过程。1856年出版的拉博德(1807~1869)《论艺术与工艺的结合》一书提出,要使工业革命与艺术使命在一个"艺术民族"的熔炉中融合。法国美学家苏利约(1852~1925)指出,美与实用应该吻合,物品可以具有一种理性的美,它的形式应该是其功能的明显表现。这些思想提出了技术与艺术、审美与物质生产在科学技术时代相结合的问题。
现代化工业技术的生产方式使工业设计成为全部生产过程的主导环节,成为一种综合性规划,它把社会的、经济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们逐渐注意和改进工业的设计。1919年德国创建的包豪斯(建筑学舍),力图把艺术教育与工业生产结合起来,推动建筑和工业制品的改革,为美学的研究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的新课题。1929年工业艺术设计在美国产生,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美学的发展。工业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把艺术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正如英国美学家里德指出的:许多机器产品以其直观形式获得了审美感染力,也有成千上万根本没有审美感染力的机器产品,技术美学的任务是要考察这种差别的原因。
技术中的审美特征 工业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对于揭示技术中的审美特性具有启迪作用,它从工业生产过程的合理性中,看到审美形象表现的决定性基础。W.格罗皮乌斯(1883~1969)指出,科学技术的简捷性要求经济地利用材料、资金、劳力和时间,要求产品做到实用、经济、美观,使产品形象的审美特征寓于技术的目的形式中。技术产品的实用功能应是主导因素,使形式服从功能并且体现功能,从而达到功能、结构与形式的统一。功能主义的局限表现在:强调以大量生产满足消费者的标准化社会需求,抹杀了对于个性的表现,忽视文化传统的因素,未能认识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
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形态和审美经验有其特殊的质,它们分别表现为技术美以及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技术美以其表现形态与技术功能的联系而区别于艺术美。对技术美的体验不仅通过观照而且还通过生产或使用过程的动觉感受,从而也区别于艺术观赏。
技术美通过技术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它在形式上具有合规律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目的性。产品的技术美表现在由产品的材料、结构、功能、形式与环境等因素构成的辩证统一中,其中功能因素占主导地位,产品的功能和结构都是多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在功能中不仅包含技术的、经济的,而且包含使用的、精神的因素。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开拓出新的功能,结构形式也将变化无穷。在功能、结构、外形之间并不存在单一的对应关系。一种功能可由多种结构实现,而一种结构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外形。因此,技术美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在总体环境的审美塑造中,技术工艺将与艺术美和自然美相结合,构成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劳动空间,成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工艺过程美的根源在于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生产过程的组织、人与机器和劳动环境的动态关系具体表现在空间、时间的安排,节奏、色彩和音响的处理,人体的动律与机器运转的关系等方面,它们直接激发着人的心理和情感反应。生产过程的合理化将使劳动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成为一种美的创造。
科学美 在现代,技术与科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技术的产生在于各种科学理论的综合应用,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也存在科学结构的美。科学美是指科学结构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简单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由此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而产生审美的愉悦。要感受这种美,就必须使欣赏者具有一定的科学修养。科学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和谐图象的,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感性形象。但是,这种感性形象是用抽象的科学符号系统表述的。
科学美有助于科学家对于某些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理论模型的构筑,因为在科学家的美感中包含有对自然界客观规律有序性的反映和理论结构的合目的性特征。科学美的本质在于人对客观规律性的反映,它是理论形态中自然结构的形式美。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